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环境弱势群体——农民环境权利的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农民在政治、经济、文法等方面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他们在环境权利资源分配中的弱势地位却很少有人能够关注到。由于现行社会制度下农民身份的特殊性以及现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农民环境权利保护的忽视,农民的环境权利正在被法律边缘化。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大量转移,农村环境每况愈下,农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从法律层面对农民环境权利加以特别保护和救助,以实现环境资源分配的公平和正义是法律价值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2.
农民经济权利的宪法地位与行政法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的各项权利,特别是农民经济权利,有着宪法法律地位,有着社会基础薄弱、自保能力低下、现实条件较差和救济制度不足的基本特点,有着财产权、劳动权和社会保障权这些基本内容。只有对农民经济权利实行宪法与行政法双层保护,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建立农民合作组织的必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将农民的各项权利落到实处,调动农民积极性,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加强农民组织化程度,建立农民协会有助于实现农民政治权利,同时还能保障农民社会权利和经济利益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土地征用制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土地的泛滥化征用,以及针对农民的补偿偏低等,侵害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补偿知情权等权益.这主要因为相关法律法规针对公共利益的界定不明确、农民缺乏相应的维权意识和能力.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应该明确公共利益的界定,以及增强农民的维权意识以及组织化.  相似文献   

5.
社会保障权是指社会成员在满足一定条件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经济保障和物质帮助,以维持一定生活水平需要的法律权利。社会保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同需要,是保障公民充分享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获得主体自我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维护弱势群体最基本的生存权利具有基础性意义。然而,我国农民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低,农民的社会保障未全面覆盖,绝大多数农民不能享受社会保障待遇。农民的社会保障权得不到充分实现,这已经成为和谐社会不和谐的音符。  相似文献   

6.
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是我国新时代民生事业建设的重要任务.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显著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增加了农民在物质层面的获得感,但其对农民精神层面获得感的影响尚不清楚.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6年收集的调研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PSM)与反事实分析方法的实证评估结果表明,进城务工就业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而且提升了农民对收入水平的主观感受及其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并且使得农民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然而进城务工并没有提升农民对其社会地位的主观判断.对于那些没有选择进城务工的农民,务工就业甚至可能会降低其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及对其社会地位的主观判断.尽管进城务工就业从总体上对提升我国农民的获得感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但是对不同特征农民获得感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7.
农村工业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农业的发展,农民环境权直接受到侵害.由于农民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农民的环境权利一直得不到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从而使农村和农业发展及农民环境权的保护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文章拟从完善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的角度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农民环境权得以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8.
陈沈慧 《发展研究》2007,(12):38-40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调动农民积极性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点.而当前影响农民新农村建设积极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农民权利特别是政治权利的缺失.因此,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农民政治权利,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支出比重的增加,农村市场将越来越广大,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占有越来越突出的地位,有效维护农民消费权利已成为我们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所面临的重要任务,然而,在目前,如果说暑 相对生产者来说是弱势群体的话,那么,由于农民和农村的特殊性,农民消费者则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消费权利受到了更为普遍和严重的侵害,强调维护消费权利,各级政府更应该把维护农民消费权利的问题提到工作日程。  相似文献   

10.
农民权利配置在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同时,也存在着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情况。本文力图明晰农民收入增长中权利配置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找到解决对策。本文首先对农民权利配置与农民收入关系做了理论及描述性分析,进一步实证分析了1994-2011年农民权利配置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以来,国家配置为主的配置方式,与国家支农支出、农地流转比例、农用机械总动力有关的权利配置和其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系数的匹配不当,收益权配置为主的配置偏好共同导致农民权利配置效率偏低,影响到农民收入增速长期低于GDP增速。本文建议控制直接补贴规模,加大农业科技投入,适度控制农地流转的比例及速度,引导农民开设家庭农场,扶持专业化农业生产,从而提高农民权利配置效率,有效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治理成效显著,但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其中农民主体性缺失是造成当前乡村治理工作难以推进的主要瓶颈.现阶段,乡村治理中农民主体性缺失主要表现为农民主体地位被政府取代、政府施政行为缺少民意沟通、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缺失、农民在权利享有和国民待遇方面的制度性歧视.深刻剖析农民主体性缺失的深层原因,摆正乡村治理中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满足农民合理需求,进行制度创新,加大素质教育培训,不断激发农民的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是增强农民主体性、实现乡村善治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正确认识农民的利益和地位问题,是我们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民问题主要包括农民利益、农民的地位、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等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策略就是要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农民的自我维权动力和机会不足的问题,从目前农民利益集团--农民非政府组织的现状入手,对中国农民利益集团存在的必要性及发展困境展开了研究,认为非政府组织加快发展是可能的,并就其发展提出了以培养职业农民(解决群众基础和经济)为主,配合以打击黑恶势力、限制公权、规范政府行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为辅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民失地问题表面上看是农民失去土地本身,其本质内容则是农民丧失多种土地附属权利。本文借助充足的数据和实例,对农民丧失土地占有使用权、承包权、收益权、经营决策权、知情参与权等附属权利作了专门剖析。  相似文献   

15.
无地农民是我国现行土地承包经营政策的产物,他们失去了通过承包经营土地获得收益和享受国家给予农业补贴的权利,不仅丧失了基本的生存保障,后续发展更是困难重重。无地农民问题不能靠重新调整土地和简单地给予无地农民一定补贴来解决,而应本着发展的理念,给予无地农民发展基本保障,大力开展职业教育,促进无地农民发展资本的形成,提升无地农民发展的竞争能力,通过其自身劳动力和家庭剩余的资本化实现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农民是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同时也是最大的弱势群体。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等各方面,农民一直没有得到与城镇居民平等的权利待遇。农民权利的缺位不仅使得农民的生活环境难以得到改善,农民工的权益无法得到保护,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继续扩大,更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阻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必须要建立起农民权利平等保护的制度保障,加强农民权利的法律救济,以真正实现农民权利的平等保护。  相似文献   

17.
农村人民公社实质上是国家控制农民经济权利的一种组织形式。家庭承包制作为一项制度创新起着矫正传统农业体制,使农民逐步获得自由权和平等权的能动作用,因势利导地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8.
吴强 《发展研究》2014,(6):88-89
农民福利权是国家向农民所提供的各项福利权利,包括政治权利、经济待遇和文化娱乐等方面,它反映了国家与农民之间的一种权利关系,农民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享有与其它公民主体同等的福利权利,这既是现代国家公共服务职能的充分体现,也是公民社会个人权利意识的合理表达。由于中国工业化资金主要来自于以二元体制为基础的农业积累,而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并未理解向全民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与政府统治权威来源这两者间的紧密关系,政策倾斜与观念滞后共同导致农民福利权长期以来被忽视,成为制约农村发展和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的突出瓶颈。因此,理解农民福利权的重要性将不仅能进一步认识当前"三农"问题的实质,而且也有助于对未来新型城镇化战略蓝图的整体擘画。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并没有留给我们专门研究农民与农民个体经济问题的著作。马克思有关农民与农民个体经济问题的精辟论述,是分散在他的主要著作中,尤其是在《资本论》这部巨著中。根据马克思的系列论述,分析农民的科学含义、农民个体经济的性质、农民个体经济的适应性以及农民个体经济的局限性,能使我们对农民个体经济的历史地位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农民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现象日益突出,农民没有真正享有结社自由,没有自己的组织和代言人是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为了实现对我国农民结社自由的宪法保护,在回顾我国农会的历史、考察不同国家和地区农会组织的活动内容和作用的基础上,分析我国与农民权利密切关联的现有制度不能承载保障农民权利的原因。最后,从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现农民营利性结社;修改《社团登记管理条例》,实现农民非营利性结社;制定《农会法》三个方面构建出对农民结社自由的宪法保护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