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析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应对公共危机中,政府参与公共危机治理是大势所趋,但非政府组织有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必要性币口优势,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现实中存在着多种制约因素影响着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对此,应在从政府层次、非政府组织自身角度以及社会层次三方面努力推进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使其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非政府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以服务大众为宗旨,具有志愿性和自治性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公民社会与善治理论是其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理论支持,专业优势、效率优势、资源优势、沟通优势是其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现实优势。理论支持与现实优势表明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的加速,公共危机事件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非政府组织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可以有效弥补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失灵和不足.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柯燕 《经济研究导刊》2010,(29):171-172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的加速,公共危机事件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非政府组织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可以有效弥补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失灵和不足。从治理理论、危机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的角度,研究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的理论依据和现实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柯燕 《时代经贸》2010,(12):112-113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的加速,公共危机事件己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非政府组织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可以有效弥补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失灵和不足。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非政府组织在应对公共危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其在组织机制、专业技术等方面具有优势,非政府组织成为处置公共危机的重要力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因此,政府要为非政府组织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拓展其充分发展的空间;同时,非政府组织也需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来保证其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最终使得非政府组织能与政府组织良性合作,及时有效地防治危机。  相似文献   

7.
在转型时期,社会公共危机频发.而我国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时存在着预警机制不完善、协同应对不足等问题,这对地方政府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和考验.本文主要基于协同治理理论,分析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和公民等公共危机管理的相关主体定位,探讨在救灾过程中各主体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建立比较适合国情的公共危机多元协同机制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公共危机和公共参与"研讨会认为,公共危机的固有特征及其应对需要民间组织的广泛参与;民间组织在参与公共危机治理时必须发挥专业优势,主动与政府合作,有效提高社会组织的参与能力;民间组织在公共危机的治理中表现出一些新特点;包括民间组织在内的公民社会的成长壮大和广泛参与社会治理,将为推动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公共危机的突发性使得我们必须在公共危机的预警阶段、处置阶段与恢复阶段广泛地调动多元化治理主体,以多元化的资金和资源作为物质基础,协同治理公共危机事件,进而提升政府危机治理能力.本文主要以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内涵作为切入点,阐述公共危机治理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最后提出提升公共危机协同治理能力的路径选择:培育多元化的危机治理主体、完善危机治理法律法规和信息管理系统、拓宽危机治理多元化筹资渠道、提高多元治理主体的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当前公共危机事件中我国政府危机公关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开展危机公关化解突发事件对组织形象造成的威胁,修复危机对组织信誉的损害的对策,不断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这正是现代民主政府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建立完善的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增强政府的社会回应力,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保持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危机频发已经成为公共管理中不可避免的重大挑战,政府和社会的良性互动,公民、志愿者、第三部门和社区的高度参与,在应对各种突发危机事件中发挥出重要的功能。在我国,各方社会力量作为主体在公共危机治理中涉及的领域不断拓展,参与程度日趋深入,其主体性逐渐突显,但相比之下,这种社会参与机制的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社会参与主体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存在许多问题,完善公共危机治理中的社会参与主体,形成功能齐全、协调有方、运转高效的社会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2.
转型期的中国,由人民内部引发的各类群体性事件增多.在治理群体性事件过程中,政府肩负着治理群体性事件的直接责任.但是政府自身在资源分配、人员结构、组织体系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确实很难做到群体性事件应对的高效、快速、协调、灵活.因此,应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参与治理群体性事件的作用,可以在健全非政府组织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协调机制、法制机制、互动机制、预警机制、自律机制、监管机制、动态机制、学习机制、资源配置机制、宣传机制、评估机制、责任机制等方面不断完善非政府组织参与治理群体性事件的运行机制.努力推进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红 《经济研究导刊》2012,(18):197-198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社会力量开始觉醒,社会公众希望更多地参与到政府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去。运用公民社会和治理理论为社会参与政府危机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论述了社会参与危机管理的必然性,阐述了社会力量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当前新形势下公共危机管理呈现出危机信息传播迅速,参与主体多元化等新特点,同时现阶段政府处理公共危机过程中仍存在很多不足,因此政府应重视发挥网络媒体作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公众参与危机管理,提高公共危机管理水平,以便更有效地处理公共危机,保障公众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随着邯郸作为区域经济中心地位的凸显和区域经济发展,邯郸市及其周边县内的NGO(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已经不可或缺。建立一个完善的、全面整合的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管理系统,充分发挥NGO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首先必须正确对两者在突发公共事件管理中的地位和角色进行准确定位。也只有明确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和NGO"拾遗补阙"的作用,才能有效整合政府和NGO的资源和力量,共同应对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16.
治理——善治理论下提升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也是危机的多发期,这就对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本文以治理-善治理论为视角,在协同治理的模式中去探索提升政府公共危机治理能力的选择路径.政府应以新视野、新理念、新方法来推动政府的治道变革,构建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型政府,从根本上提高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协作治理,是应对公共危机形成的一种新的治理形式。本文使用文本分析法考察了2020年2月末各省区市政府在本次疫情应对政策中协作治理能力的四种关键机制:促进式顶层领导、开放式参与路径、明确的协作职责、透明信息披露的运用情形及运用效果。研究结果显示,30个省区市都在运用协作治理机制抗击疫情、恢复经济。四种机制的运用存在差异,整体上沿海地区运用协作治理机制更充分。进一步的分析显示政府协作治理机制的运用显著促进了各省份疫情中第三产业的经济恢复水平,原因在于其改善了省级层面经济恢复的市场环境。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强大的政府协作治理机制有助于社会快速有效应对公共危机,也是优化市场环境的政府治理新途径。本文为政府协作治理的机制构成与实际效果提供了重要补充,在公共危机应对的背景下发展了政府治理的理论内容,为公共危机情境下政府职能转变思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公共行政的背景下,危机的出现与管理成为了国家政治和政府治理的一项巨大挑战,也是政府不断转变危机观念,调适危机治理模式以及响应公共利益的新起点.理论上,有关政府效能和多元治理等的理论不断加强人们对于公共危机管理的认知和理解,基于此种认识,我们必须不断反思和梳理危机管理的价值和路径.  相似文献   

19.
国际视野下的企业社会责任治理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企业社会责任缺失造成的环境危机与经济危机,以及政府干预经济而失灵的现实,西方学术界开始探讨政府、企业与非政府组织三方之间的现代治理。现代治理一方面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划分政府与市场的界限,政府适度界入市场,制定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政府的核心职能是保护产权;另一方面要求政府与社会的界限,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积极参与治理,参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同时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20.
《经济师》2015,(10)
公共危机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发生后会对社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需要政府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网络媒体作为发展迅速的新兴媒体,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会不可避免地介入政府的公关危机管理,网络媒体的介入对政府既带来了正面影响,也带来了负面影响。政府只有从思想、制度和措施三方面着手,对网络媒体的介入进行合理的应对与引导,才能更好地处理公共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