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深入总结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宏观审慎政策实践进展,并结合2020年暴发的新冠疫情,基于66个国家的数据样本系统评估宏观审慎政策缓解疫情冲击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日趋成熟,政策立场逐渐收紧,政策空间不断扩大;疫情防控期间,宏观审慎政策前所未有地放松,有效缓解了疫情冲击带来的经济金融压力;疫情前充足的宏观审慎政策空间是疫情防控期间宏观审慎政策放松的重要前提,但宏观审慎政策空间宽窄对疫情防控期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操作没有显著影响。应密切关注疫情和经济形势变化,适时积累宏观审慎政策缓冲,增强应对未来冲击能力,同时应充分挖掘宏观审慎政策空间,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创造良好金融条件。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全球视角就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金融和跨境资金流动的影响及应对进行横向比较,基于历史视角对本世纪以来“非典”肺炎、H1N1甲型流感以及新冠疫情等三次疫情的影响与应对进行纵向对比,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后疫情时代,应增强风险意识和机遇意识,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深入总结经验教训,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3.
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了较大影响,为应对疫情影响,中央到地方迅速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政策措施.通过对金融纾困政策的梳理,分析政策实践及成效情况,并以河南省调查样本企业疫情前后情况进行对照研究,沿用准自然实验设计思路,应用双重差分法(DID)进行实证分析,科学评价金融政策对小微企业的纾困效果,研究发现疫情冲击下小微企业金融支持政策能够显著降低小微企业营业成本和利息支出,但对小微企业的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没有显著影响.研究结论表明,疫情期间小微企业金融支持政策基本实现了金融纾困的政策意图,有效帮助了小微企业应对疫情冲击.基于实证分析结论,从应对疫情等突发事件,加大对小微企业金融供给支持力度,围绕区域经济金融实际提升政策传导和执行效果,完善金融机构内部激励机制,落实好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要求等方面提出有效支持小微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作为偶发性外生变量,对我国经济长期运行逻辑影响有限,但短期内对经济供需两端的冲击可能引发均衡产量、物价水平及劳动力市场波动,传统服务业、小微企业等主体生产经营将面临较多困难。要充分发挥金融在应对冲击方面的功能,加强金融政策调控,稳定市场信心,强化疫情防控金融支持,做好受困行业企业和"新经济"金融服务,审慎评估疫情发展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化解负面冲击,助推经济稳健运行。  相似文献   

5.
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内将对亚洲各国经济形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长期看,此次疫情对亚洲经济金融的影响预计是阶段性、有限且可控的。本文指出,有效应对疫情冲击,亚洲各经济体应在做好自身疫情防控的同时,加大政策反向调控操作,全面增进国际经济协作,稳固经济发展基本面。  相似文献   

6.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然肆虐美国。不过,随着财政刺激和宽松货币政策并行推进,美国经济已经实现缓慢复苏。近来,多款新冠肺炎疫苗陆续获批,更燃起了人们对经济快速复苏的乐观预期。美国第46任总统的拜登披露了新政府经济政策纲要,被媒体称为"拜登经济学"。拜登的经济政策能否有效应对美国当下深受疫情和衰退困扰的经济问题,并把经济尽早...  相似文献   

7.
<正>新冠肺炎作为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对中国乃至全球的覆盖面之大、经济活动影响之剧烈,都是历史上少有的,尤其是对处于转型升级、提质降耗的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影响不容忽视。短期冲击与政策应对短期来看,当国中国经济的宏观运行处于典型的"突发冲击—政策应对"框架之中。由于严厉的隔离措施,疫情不仅对中国内需构成了巨大的冲击,而且随着全球范围内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外部需求也出现了较大的下滑。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迅速推出了一揽子计划。为了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准自然实验,选择疫情前后我国债券市场数据,研究金融政策竞争中性原则实现情况及其途径。研究发现,相比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融资成本在疫情期间明显降低,金融政策的竞争中性得到进一步体现;那些为供应链上下游提供商业信用支持的民营企业,其融资成本降低幅度更大。同时,疫情期间一些应急性融资工具也向民营企业倾斜,更有利于降低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进一步检验发现,供应链上下游受影响程度越严重、为上下游提供的商业信用期限越长,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幅度越大;疫情期间的金融政策并没有导致民营企业出现“脱实向虚”现象,反而降低了其金融化水平、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率。研究结果显示,对民营企业不愿贷、不敢贷的现象并不等于金融政策存在非竞争中性,而是源于金融机构在执行层面的顾虑,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推出的金融政策有效缓解了信贷市场执行层面的这一顾虑。本文研究结论从金融政策竞争中性出发,为给民营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9.
范小云  张景松  王博 《金融研究》2015,423(9):50-65
本文通过构建中国金融CGE模型,编制中国金融SAM表,模拟了金融危机及其应对政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并对政策效果进行了后验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大规模投资对增加企业收入、促进GDP增长等效果明显,减税政策能明显改善居民福利,虽然调整利率同样可以促进经济的恢复但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当经济政策能够提高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时,经济升温的步伐将加快。但应对金融危机的刺激政策存在着引发通货膨胀、不能有效刺激出口等风险,所以需要相关后续配套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进一步调整。  相似文献   

10.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农业生产和农民金融行为也受到严重影响。论文基于对四川省10个样本县近30家农村金融机构的调查,总结分析了疫情对四川省农村金融机构的影响以及这些机构应对疫情冲击的响应措施与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农村金融机构应对公共卫生危机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其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税收政策是国家治理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对中国这样一个拥有超大规模市场的巨型经济体,建立和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税收政策体系,发挥其在疫情防控及经济恢复中的保障作用,不仅很有必要,而且对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深远意义。基于此,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为背景,运用相关理论阐述了税收政策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必要性,对现有相关应对疫情的税收政策进行系统梳理,提出完善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税收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马勇  付莉 《金融研究》2020,482(8):1-17
本文通过构建包含金融部门和“双支柱”调控政策的DSGE模型,系统考察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组合在不同经济金融冲击下的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效应。相关分析得出了三个基本结论:一是纳入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确实比单一使用货币政策具有相对更好的经济和金融稳定效应;二是“双支柱”调控框架在应对金融冲击时的稳定效应表现得更加明显,这说明宏观审慎政策确实是通过金融稳定渠道发挥作用的,从而与货币政策侧重实体经济(产出和通胀)的稳定效应形成了有效互补;三是不论是在价格型的货币政策工具下,还是在数量型的货币政策工具下,“双支柱”调控框架都较单一使用货币政策具有更好的经济金融稳定效应,这说明“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有效性不依赖于货币政策工具的改变而改变,在具体的政策工具组合方面具有较为普遍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构建包含金融结构的NK-DSGE模型,分析在不同的金融结构下,包含金融资产价格稳定目标的扩展型货币政策能否更加有效地熨平经济波动.研究表明:(1)相比传统货币政策,包含金融资产价格稳定目标的货币政策不仅能更好地熨平宏观经济波动、缩短波动持续期,还能提升社会福利;(2)在扩展型货币政策框架下,央行需结合不同类型冲击下金融结构与宏观调控变量波动的异质相关性,依据金融结构市场化进程,灵活调整其对各个变量的调控力度;(3)在扩展型货币政策框架下,当经济体系面临非持续性技术冲击、投资边际效率冲击或金融冲击时,金融结构市场化程度越高,社会福利增进效果越好.本文的研究为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决策提供了有益启示,或可为新时期增强宏观经济调控效果、构建兼顾金融稳定和经济稳定的平衡发展路径提供新思路和新抓手.  相似文献   

14.
行为公共政策尚处于全球学术研究的前沿领域,而其应用特别值得中国中等收入发展阶段财政治理的重视和探讨。本文首先论述了行为经济理论四个阶段的发展逻辑,并对每个阶段进行了简要述评。基于理论逻辑所揭示的从"经济人"到"人类"的假设条件变化,在对公共政策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本文阐述了行为经济为其带来的改变,并对行为政策与传统政策进行了比较分析。接着,在提出行为政策的五点特征及其对财政治理的启示后,本文较详细阐述了行为政策在全球实践的典型案例,并在最后为中国当下财政治理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政策不确定性的视角探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企业杠杆率变动背后的逻辑。在基于2002—2016年A股上市公司的季度数据描述企业杠杆率结构性变化的经验事实以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Baker et al. (2016) 构建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实证分析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杠杆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杠杆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一负向效应在短期负债率、民营、小规模和制造业企业更为明显。进一步考虑经济转型的扩展分析发现,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杠杆率的负向影响会随着地区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民营化改革的推进和对外开放度的扩大而显著降低。本文的研究对深入理解企业杠杆率变化背后的逻辑以及科学地制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政策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勇 《金融研究》2019,474(12):18-37
本文从基本事实、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等“底层逻辑”出发,系统阐述了“双支柱”调控的现实必要性、理论合理性和实践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中国实施“双支柱”调控框架的现实基础、实践经验和未来完善方向。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金融和宏观经济之间关系的日益深化和复杂化,金融稳定对宏观经济的稳定具有重要影响,但传统旨在维护价格稳定的货币政策无法同时有效实现金融稳定,根据“丁伯根法则”和政策比较优势原理,在货币政策的基础上纳入宏观审慎政策,形成“双支柱”调控框架,分别致力于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的目标,既符合客观现实的调控需要,也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从目前全球范围内主要国家的“双支柱”调控实践来看,要进一步形成稳定可靠的政策规则和成熟的操作框架,未来还需重点解决“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政策协调”三个核心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的可能解决路径提供了一些初步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宋全云  李晓  钱龙 《金融研究》2019,469(7):57-75
基于大样本微观银行信贷数据,本文研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的银行贷款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升高导致企业的银行贷款成本增加,且使得在中小型银行贷款的企业成本增加更多。异质性分析表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升高对受政策因素影响较大的企业如小微企业、私营企业等的银行贷款成本的影响更为明显。进一步,对企业的银行贷款违约风险的研究发现,随着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升高,企业的银行贷款违约风险反而降低。这表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升高使得银行选择风险评级更低的贷款,符合谨慎性动机。本文研究结论表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升高时,银行“自我保险”动机的增强使得企业的银行贷款成本增加,这在中小型银行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同时也更多地转嫁给中小企业。本文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投资、宏观经济波动等的研究提供了微观解释机制,并揭示了政府经济政策的一致性、稳定性对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的协调配合是当前国家支农和减贫的重要政策创新之一。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自2009年起在全国部分省区进行了多轮试点,是一项利用财政手段引导金融资源向农村配置的重要举措。基于我国各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数据,本研究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方法评估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是否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实证结果显示:在控制气候条件、要素投入、地方支农财政支出、地方金融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等变量后,涉农贷款奖励政策显著激励了各地区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即用财政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支农确实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一系列检验证明估计结果是稳健的,且由于地方财政分担比例不同等原因导致涉农贷款奖励政策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更为明显。机制分析发现,奖励政策主要是通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优化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方式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本研究表明应继续推进财政引导金融支农的政策,为振兴乡村战略提供更多支撑。  相似文献   

19.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挑战;而同时物价在短期回调后又呈快速上扬态势。目前世界经济的发展态势也不明朗。因此,现阶段我国存在一定的经济滞涨隐患。要预防滞涨的发生,应注意多项政策配合使用,应采取多种措施拉动居民消费,调整经济结构,加速各项制度改革,要灵活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并改善人民币汇率机制。  相似文献   

20.
传统上人们一直将金融稳定视为经济学问题。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意识到金融稳定更是一项公共政策。本文分析了将金融稳定作为公共政策的原因,并以其议程设定为例分析了金融稳定的公共政策决策过程。在此基础上,将金融稳定的公共政策分析与经济学分析相结合,揭示其对我国金融稳定工作的启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