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试示范区建设的双区驱动背景下,中山深化与深圳对接合作面临重大历史机遇,有着较好基础和优势,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通过研究分析,本文建议以对接深圳先行示范区为战略导向,加快推进城市向东发展,加强交通互联互通,深化创新协同和产业协作,进一步对标提升营商环境。  相似文献   

2.
深圳精神是深圳的文化内核,是深圳改革实践和价值共识的集中体现,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内驱力。深圳精神不独属于深圳,而是属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它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嘹亮音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双区"战略为深圳带来重大使命和先行机遇,它呼唤深圳要以非凡的理论勇气深耕城市精神,剔除阻滞性因素,突显价值理性,提出具有开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凝练照彻当下与未来、贯通现实与理想的价值共识,从价值观层面回答深圳在民族复兴大业中的追求和使命,同时也回答什么是深圳人的价值和尊严。  相似文献   

3.
张坤晶 《特区经济》2021,(2):145-148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除了需要政府层面出台相应法律法规和政策之外,更迫切需要一批杰出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对此深圳欧美同学会具有自身独特优势,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留学报国的爱国主义传统;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优质的人力资源优势。为了更好地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中的挑战,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统战部门应该充分发挥深圳欧美同学会自身独特优势,因地制宜地做好留学归国人员的统战工作和后勤服务,团结和凝聚留学人员,搭建留学报国平台,引导会员围绕以留学报国为中心,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局,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发展的建设者、建言者和领导者。  相似文献   

4.
冯玲  郑宇  王方 《天津经济》2022,(6):3-10
“设计之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立的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授予某些“创意城市”的十大主题荣誉称号之一,“设计之都”的评选旨在发挥全球创意产业对经济和社会的推动作用,有利于促进各国各地区的交流互鉴,具有显著的区域品牌效应。本文简要介绍国外各大洲具有代表性的“设计之都”,重点梳理国内成功申报“设计之都”的北京、上海、深圳和武汉等城市的设计产业发展态势和政策动态,为天津申报“设计之都”和设计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王雨 《特区经济》2011,(11):46-47
指出在创意城市及设计之都的发展背景下,受自身城市空间的制约深圳市创意城市的空间增长需要新的优化途径;通过研究国际相关设计之都及创意城市的发展经验总结出创意城市当前的三个重要发展特点。基于上述特点对比深圳西丽地区的独特空间资源优势,提出了一种深圳市结合城市更新的创意城市发展新策略。  相似文献   

6.
何军 《特区经济》2011,(4):22-25
深圳获得"设计之都"称号是迈向国际级"设计之都"的新起点。"设计之都"建设对于深圳第二产业升级、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创新型城市建设、城市营销及实践科学发展观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设计之都"建设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大力发展创意设计产业,推动深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将创意理念和设计思维植根于城市的文化精神中,为建设"创意深圳.设计深圳",树立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品味,增进民生幸福,促进深圳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7.
8.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属于中国特色的语境体系,从组成要素、形成条件、空间集聚分析,其概念可概括为: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具备先进的重大科学设施、基础科研资源丰厚、创新能力突出、人才高度集聚、成果转化灵活高效、制度环境高度开放的科学要素集群中心和科创活跃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唯一一个涉及多个城市以及“一国两制”特殊制度安排的区域,具有独特的基础和优势,同时又面临大科学装置和国家实验室阙如、基础研究投入偏低、高水平科技人才不足等挑战,需要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重大科技设施建设、强化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构建大湾区一体化科技市场为着力点,高质量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相似文献   

9.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作为国家重点规划之一,科技创新、金融发展已经成为促进大湾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本文选取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内的"9+2"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以金融发展、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为切入点,运用熵权法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构建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2010—2017年间各城市的耦合协调度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各市耦合协调程度随时间推移而缓慢上升,2017年均已进入初步协调阶段;但各市间仍存在差异,核心城市明显优于其他城市。最后,提出了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党中央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对外向型经济体行稳致远至为重要。本文以依赖外贸的深圳龙华区为例,一方面,对经济运行、土地压力、消费能力、投资环境、对外贸易展开分析,揭示"双循环"战略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对产城演进特点和国外相关经验搜寻归纳,阐释"数字产城"战略的合意性。肃清产业结构及竞争力脆弱和城市创新治理滞后,提出"内循环+数字产城""外循环+数字产城""双循环互促+数字产城"三条产城创新发展路径,实施产业创新和城市创新双向互动政策达到城市经济社会迁跃式发展,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家实行中长期双循环策略提供深圳经验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湾区经济是沿海区域经济集聚发展的一种常见模式,国际著名湾区对所在地区及周边发展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带动作用。中国近年来提出打造的粤港澳大湾区正从规划到实施,明确自己的定位并引领区域的发展。综合该湾区优势来看,无论从经济还是社会的视角,中西医融合都将成为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在比照分析国际著名湾区要素配置的基础上,深入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并就如何建设国家中西医融合示范区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推动和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发展的重要一环。本文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出发,通过与世界其他三大湾区的发展情况进行对比以及对东京湾区发展路径的分析,为我国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提供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电商交易规模的不断增加,数字经济蓬勃发展,逐渐成为改善消费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同时,数字经济具有很强的网络效应,可以带动居民消费实现转型升级。本文结合2008—2018年的电商交易规模与深圳消费结构相关数据,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分析了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本研究认为居民收入增加、商品价格变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是影响深圳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最后给出实现深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存在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条件和基础,但当前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体制机制障碍,行业同质化竞争和区域发展不平衡3个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组建"中央政府"牵头的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委员会;促进和加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找准各自定位,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人员的自由流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粤港澳大湾区要实现经济一体化,必然要克服香港、澳门和广东三地之间的税制差异带来的冲突问题。香港和澳门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下被赋予税收立法权,税制协调的基础是保障香港和澳门的税收独立。粤港澳三地之间的税制差异主要表现在税率、税种、税收特点、税收管辖、税收征管等方面,正是这些差异使得在大湾区建设中产生重复征税、逃税避税、税收利益分配不均衡以及征管机构行政管辖权冲突等问题,从而阻碍粤港澳三地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一帆 《科技和产业》2024,24(2):165-171
基于系统性构建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为前提,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对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展开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有效提升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而区域异质性分析显示中心城市的显著性更强。此外数字经济通过人才资源储备与低碳技术创新进一步实现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为此,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的巩固与建设依然具有重要意义,还应缩减内部差异,以形成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利用分析软件CiteSpace,运用可视化分析的方法对粤港澳大湾区税收问题的核心研究力量、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学者对香港地区税收领域的研究给予的关注度最强;研究主要集中在征管模式、香港税收问题、吸引外商投资的税制和三地税收政策4个方面;研究主题突现时间与当时宏观背景以及相关税种改革时点相契合;研究热点由研究直接税转变为研究以增值税为代表的间接税、由研究香港税收制度特点和征纳双方存在的税收问题转变为研究湾区内税收筹划问题再转变为现在的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税收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18.
毛艳华 《南方经济》2018,37(12):129-139
湾区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和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但粤港澳区域是"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和三种法律体系"的跨境合作,这与国际典型湾区和国内主要城市群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因此,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的核心问题。笔者在对现有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的基础和障碍,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异质性制度下的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实现要素跨境顺畅流通、区内营商规则对接、区域合作机制创新。作为一种成功的异质性跨境合作模式,欧盟基于要素便利流动、市场体制接轨、多层治理合作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启示。因此,粤港澳大湾区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改善营商环境,加强湾区市场体制对接,消除要素跨境流通障碍,强化湾区跨境政策协调,形成湾区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