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农村     
《农家之友》2008,(3):57-57
柳州市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玉林福绵区派出单位助推新农村建设见成效;大化创建“四村”活动取得初步成效;贺州市计生委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时,又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在具体工作中,我认为,要防止“三个偏差”。一是防止把新农村建设理解为建设“新村”,单纯地搞基建工程;二是防止就农村抓农村,新农村建设不是一个部门或一级政府的事,有关部门都应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自己应尽的职责,同时还应广泛动员社会力量,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是防止新农村建设“口号化”和“一阵风”,要坚决制止把这项工作当作政治运动或“面子工程”、  相似文献   

3.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很多,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明确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方向。本文认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贫农问题,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贫困村,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是生产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村干部。  相似文献   

4.
为了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需要有一批好的“领头雁”。当前,要积极培育“四种人”引领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仅依靠政府或社会各界的“输血”并非长远之计,因此必须在农村形成一套农村自身的“造血”长效机制以使农民持续增收,新农村建设持续发展。本文基于对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村企共建”新农村的调研,分析农业龙头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发展现状及其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特点、难点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点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全新的内涵。与过去农村建设的含义相比,新农村建设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从社会文明建设看,“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物质层面上的,属于物质文明建设的范畴,前者是建设新农村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后者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体现和具体落实;  相似文献   

7.
各位领导、同志们: 初夏时节,在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步之初,全省广大农民热切期盼的,由省农委、省网通公司、吉林电视台、吉林人民广播电台、省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办共同建设的“新农村热线”,今天正式开通了。这是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是转变服务方式、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法制型、学习型机关,为“三农”提供优质服务的有益尝试,是我省加强新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举措。值此之际,我代表省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农委,向参加开通仪式的各位领导、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新农村热线”协作单位——吉林网通、省电视台、省电台、省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新农村热线”的开通、运行而辛勤工作的各业专家和全体工程建设者,表示诚挚的慰问!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目前各地都陆续启动了这一惠及亿万群众的“民心工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如何在建设新农村中起好步、开好局,对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步伐,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误区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勇 《农业经济》2007,(6):60-61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当前我国为建设新农村而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部分大学生村官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误区,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和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本文试图对这些认识误区加以剖析并找出对策,以使“大学生村官计划”能够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正在逐步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协调发展”已成为新时期财政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如伺找准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导向作用,是财政部门需要认真探讨的一项重要课题。对此,笔者结合姜堰市白米镇新农村建设实际提出几点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郑铁  刘健 《农业经济》2007,(4):18-19
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小康化的系统工程,也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和必然选择.实践这一重大战略,必须要以惠及“三农”为目标,找准切入.最和突破口.乡村旅游因与“三农”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高度的内在统一性,必然成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丁一 《农村经济》2006,(5):57-60
“十一五”期间,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构想到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际上是一个调整我国城乡关系从战略构想到战略措施的实践过程。从根本上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而统筹城乡发展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和实质。因此,从发展战略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在发展方针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实施“多于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在发展政策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必须对农民实行普惠政策,逐步建立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特征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概念和目标,是在新的经济建设进程和历史背景下,中央采取综合手段,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战略决策,也是“十一五”规划建议最突出的一个亮点。与以往中央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目标和方法相比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破解“三农”问题,建设和谐农村的重大举措。新农村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单一路径难以奏效,所以必须多方面入手。本文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四个路径,这就是工业化动力牵引路径、制度交迁路径、政府改革路径和乡村自治性公民社会培育路径。希望通过这四个路径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推动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作为农村农田水利建设、村级道路修建、人畜饮水工程设施建设等各项公益事业建设的重要筹资形式的“一事一议”,以其灵活的组织方式和高效的管理手段,逐渐成为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因此,在搞好组织实施“一事一议”、完成建设的同时,如何跟进作好相关的账务处理,成为每位财会工作者都要面对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6.
“党政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各方积极参与”,湖州市与浙江大学合作,首创浙江省省级新农村建设实验示范区,探索出一条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机制。  相似文献   

17.
2006年“两会”,“新农村建设”五个字热得发烫,因为热得发烫,所以令人忧惶。就连“建设新农村”的首倡者、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也表示,现在最担心的就是让农民拆房子、盖新房。“可能有些人认为建设新农村就是盖新房子。这个理解是不正确的,需要避免。”  相似文献   

18.
江西省泰和县地处吉泰盆地中部,近年来,该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面上打基础,点上抓示范,示范树精品”的思路,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现已打造成产业经济型、新村建设型、古村又化型、旧村整治型四大类型新农村示范点。2008年被评为“江西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新农村建设工作亮点频闪。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十分丰富。从江西实践看,主要包含“五新六化”。“五新”是:培育新农民、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组织、塑造新风貌。“六化”是:实现农村工业园区化、农村产业化、农田标准化、农民知识化、农民组织化、城乡一体化。如此丰富内涵的新农村建设,必定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动员、全民参与。作为具有“紧步大局、服务中心”传统的农经部门,理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服从和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不断开拓农经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20.
吴江  欧书阳 《农村经济》2006,(12):90-9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政府为了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所提出的最新战略决策。无论是客观需要还是着眼于现实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要求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而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主要是保证新农村建设持续进行的正确导向、加速新农村建设进程的资金支撑、制定新农村建设蓝图的设计规划、提供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组织保障的作用。因此,本文认为,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正确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就必须处理好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关系、不同层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责任关系、政府资金投入与社会参与的关系、前瞻性和现实性的关系、“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等。只有处理好这些关系,政府才能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在群策群力基础上发挥主导作用,积极稳妥地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