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建设的方向:“公民社会”还是人民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风行一时的公民社会理论提出批评,指出有关公民社会的种种说辞存在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名不正,言不顺";二是"名实不符"。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讨论"名不正"问题,指出这个概念的本义不清,中文译名更带有严重的误导性。"民间会社"也许是更准确的翻译。第二部分讨论"名实不符"问题,指出公民社会那些被吹得天花乱坠的神效未必存在,并逐一戳破了围绕公民社会的种种神话,如同质的神话、圣洁的神话、独立的神话、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的神话、民主动力的神话。在批评公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文章的第三部分论证,公民社会不应是中国社会建设的方向,真正值得中国人追求的是构筑一个以劳动大众为主体的政治共同体——人民社会。  相似文献   

2.
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及其管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的成因、特点及其管理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伴随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民主政治的发展,政府体制改革也在不断走向深入,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基于公民社会视野的考量,政府体制改革出现了公共参与不足,民意表达不畅、公共服务短缺等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公民社会发展对政府体制改革带来的促进作用的分析,结合当前公民社会发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公民社会从而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学生非正式群体较普通本科学生非正式群体而言,更具普遍性、复杂性、开放性和独特性的特点,相对于本科院校非正式群体的缓慢发展,高职院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发展日益呈现壮大、繁多且持久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5.
詹琦 《时代经贸》2010,(10):28-29
伴随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民主政治的发展,政府体制改革也在不断走向深入,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基于公民社会视野的考量,政府体制改革出现了公共参与不足、民意表达不畅、公共服务短缺等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公民社会发展对政府体制改革带来的促进作用的分析,结合当前公民社会发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公民社会从而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社会大转型时期的非正式组织再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正式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是由非正式契约或非正式制度来安排的,其产生的原因来源于正式组织在权力安排、信息传递、社会交往、成就感和安全感等方面的不完全性。在社会大转型、西风东渐和全球化背景下,非正式组织再造需要从如下方面入手:组织内部权力安排的市场化,对正式组织文化进行反思,在所有制结构调整过程中遵循公平、公开和公正的原则,实行“帮助-人本”管理等。  相似文献   

7.
牛晓刚 《经济师》2012,(6):32-33
公民参与在公民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可以建立和健全公民社会,形成完善的公民参与文化和公民人格,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文章对公民社会理论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一系列诸如政治社会化程度不高、沟通渠道不畅、教育程度偏低等影响公民参与的问题,并从公民文化和社会团体等途径去寻求一些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8.
张蓉 《经济纵横》2010,(Z1):68-68
围绕李教授的"提升心理资本"的观点,以下我从企业管理方的角度,就实践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几点,跟大家进行一些分享。对于因组织结构而形成的正式群体,加强角色分工、角色认知、心理契约,以及组织各项行为规范的确立,例如绩效规范、形象  相似文献   

9.
10.
朱美芳 《经济师》2006,(7):158-159
非正式群体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行为科学学说的代表梅奥提出来的。20世纪20年代梅奥等人经过8年的“霍桑试验”,发现企业中除正式群体外,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小群体,即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在民营企业中也是一种客观存在。作为企业工作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正式群体将会对企业运行的各个层面产生影响。因此,掌握非正式群体的心理活动规律,调动非正式群体的积极性,研究非正式群体对民营企业的影响,是每一个民营企业主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企业改制中如何对待非正式群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群体与企业非正式群体群体就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人们在社会上为了生活、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可以同时参加若干个群体。群体的分类有许多种,有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大群体和小群体等等。从企业管理角度出发,应特别注意研究企业群体中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研究有助于做好企业员工的思想工作,克服消极的价值观念,进一步调动员工从事本职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达到发展生产的目的。所谓企业正式群体就是具有一定的目标,按照法定程序规范形成的,并由规章、制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比之"人民"一词,"公民"的概念似更合乎治理现代化的逻辑及法治中国的要求,但两者并无本质区别。本文并不针对"人民社会"展开讨论,而只是从治理现代化的视角阐析笔者对公民社会的理解,包括其语义、由来、理论内涵和实践发展,并尝试辨析若干对公民社会的误读。要而言之,笔者把公民社会理解为包含社会组织、社会价值、社会场域和社会法权四个不同向度的社会现象或社会状态。这种社会现象普遍存在于现代社会,成为现代国家的基本架构之一,其所彰显的在法治基础上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公民主体性,乃是治理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结合对治理现代化及其衡量标准的解读,本文将公民社会与治理现代化结合起来,认为实践中正在推进的社会治理创新,乃是从上下两个方面推进公民社会建设进而推动治理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3.
国有企业非正式利益群体的管理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涛 《经济管理》2003,(21):79-81
我国国有企业中的恶性利益群体活动频繁,围绕权力和利益争夺的帮派争斗阻碍了正式组织的有序管理,为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制造了障碍。恶性群体的生成既有外部经济政策因素和历史文化影响,也有企业自身的治理结构、组织信息沟通、利益分配制度等多方面的缺陷所推动。为此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来弥补组织结构和组织制度缺陷,从而抑制恶性群体对企业效率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4.
非正式制度、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非正式制度是制度体系不可或缺的构成内容,是正式制度产生、发展和有效运行的前提,是社会资本的核心内容。作为社会资本的非正式制度是决定经济绩效的关键变量,对经济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制度演进的内生和渐进特点,使得非正式制度的演化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至关重要的问题。只有结合包括非正式制度在内的社会资本存量状况,构建促进经济发展的合适社会资本,我国现代化进程才有望取得持续进展。  相似文献   

15.
公民社会和公民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需要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引领,公民文化建设要致力于培养具有公共精神的“四有”公民,要突出中国特色,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奠定思想、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6.
“社会组织”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在社会学中,卒十会组织有广、狭义之分。我国目前使用的“社会组纵”是专指区别于政府和企业并且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独立性、志愿性、公益性等基本特征的组织,相一于外同一些同家和地区所说的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绀织、公民社会、第三部门或独立部门、志愿者组织,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环境发生的根本变迁,公民社会由此催生并赖以存在和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积极推进公民社会的发展,并使之协同政府开展社会建设和管理,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将中国政府和人民推到了抗“非典”的第一线,这一场战役的艰巨性、复杂性关系到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考验着中国政府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同时也考验着中国社会中公民的责任意识、组织意识和良知意识。我国政府在抗“非典”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政府行为前后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被国际社会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央免去张文康和孟学农的职务,被海外媒体视为“史无前例的果断措施”和对各级官员的“一次灵魂深处的震撼教育”,认为此举表明“新一代领导人决心与时俱进、塑造执政新风气和新形象的努力,不会因…  相似文献   

19.
谈火生 《开放时代》2013,(5):154-172
本文试图通过重新检视西班牙民主化这一经典案例来反思民主化研究中的一个假设:强大的公民社会是民主化的前提和民主巩固的必要条件。西班牙恰好是非常虚弱的公民社会和极其成功的民主化同时并存。西班牙的经验表明,公民社会和民主化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关键的问题在于:公民社会是如何与民主化进程关联起来的?什么类型的公民社会,什么类型的民主化以及公民社会在民主化的哪个阶段以何种方式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并把建立法治化的市场经济作为下一步推进改革的目标和任务。针对我国公法对公民私人财产权法律保护的有关问题,《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社、《法学研究》杂志社与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日前在海南博鳌联合举办了“中国公民财产权利的法律保护与制度创新”专家座谈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中共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就如何从公法的角度完善我国公民财产权的法律保护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综合座谈会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