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城市化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对促进地区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典型旅游城市张家界为研究对象,在综合评价2005—2018年张家界旅游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灰色关联度模型对两系统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在综合发展水平上,旅游城市化水平加速上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时序上呈先增后减的“倒V型”变化趋势,并在空间上表现为城市中心-外围逐步升高的发展态势。(2)从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来看,耦合协调度在研究期内呈倒U型发展趋势,由极度失调转化为优质协调继而又变为轻度失调,两子系统发展不平衡、不稳定。(3)就影响因素而言,旅游城市化系统中的公路旅客周转量、城镇污水处理率和星级酒店数量对耦合系统影响最大,同时生态系统中各服务功能的作用力均较高,旅游城市发展必须将生态保护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2.
通过构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以2000~2016年西北五省(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相关数据为基础,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西北五省(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西北五省(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整体发展水平呈缓慢上升趋势,生态环境保护明显滞后于旅游经济发展;两大系统的耦合度平均值在0.4~0.5之间,处于拮抗阶段;协调度均值在0.2~0.5之间,整体处于中度耦合协调水平;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水平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下一步,应积极制定并严格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同时,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加强环保宣传力度,最大限度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升绿色旅游经济增长率。通过有机耦合,实现两大系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旅游业已成为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探究城市旅游与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对增强城市旅游功能、提高城市旅游竞争力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河南省为例,构建城市旅游与城市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TOPSIS法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02—2019年,河南省城市旅游与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值的变化总体呈现递增态势,伴有较小波动。从城市层面而言,郑州、洛阳、开封是城市旅游与城市协调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而西部省界沿线的灵宝、济源、沁阳、辉县等地城市旅游与城市协调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依据城市旅游与城市协调发展测评结果,可将河南省城市划分为高度协调型、中度协调型、低度协调型和微度协调型。根据指标性质可将城市旅游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归纳为城市环境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城市经济政策支持力度、城市社会发展环境,其对两者间协调发展影响的重要性程度依次降低。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杭州市萧山区、余杭区、富阳区、临安区、桐庐县、淳安县、建德市7个郊区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区域社会资本和乡村旅游系统16项指标的区域社会资本与乡村旅游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变异系数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2~2017年杭州市7个郊县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探索其发展特征及演化规律。研究表明:2012~2017年杭州市郊县整体社会资本与乡村旅游发展耦合协调度持续上升;社会资本水平呈波动增长态势;乡村旅游在2012~2015年快速发展后趋于平稳。此外,区域社会资本与乡村旅游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存在协调发展类和濒临失调衰退类两种状态和同步型、滞后型、损益型、共损型4种表现。  相似文献   

5.
当旅游目的地城市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旅游产业会成为促进旅游目的地城市化发展的独立系统,与城市化系统互为背景、相互作用、彼此影响。文章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分析了旅游产业系统与城市化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建构了两个系统的耦合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定量研究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以西安市为例,对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2000~2009年西安市旅游产业与城市化综合评价函数值呈现上升的趋势;耦合度经历了2000~2002年快速变化和2003~2009年缓慢变化两个阶段;耦合协调度呈现持续快速上升趋势,实现了从2000~2005年失调阶段向2006~2009年协调阶段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西北五省区冰雪资源丰富、冰雪运动历史悠久、冰雪文化厚重,具备优越的冰雪旅游资源条件和发展基础。本文以2019年西北五省区125个滑雪场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和不均衡指数等方法,分析滑雪场空间布局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西北五省区滑雪场呈“双核心、集聚化”的空间格局特性,2个高密度区域分别为陕西中部和新疆北部地区;空间自相关性较明显,冷热点分布呈现“西北和东南热,中部区域较冷”的非随机性分布特点。(2)西北五省区滑雪场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供给维度的核心影响因素是冰雪资源禀赋条件、交通可达性基础,消费维度的核心影响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辐射与消费市场。据此建议西北五省区应以中国冰雪旅游新发展极为战略目标,构建“多点连片”空间发展结构,放大核心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建造多要素融合发展新模式,强化区域协作与联动发展,塑造国际化冰雪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7.
基于百度检索量指标,运用空间分类、核密度、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对中国海岸带A级旅游景区百度关注度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探索海岸带旅游景区网络软实力的差异及其与旅游景区实体建设的关系。结果表明:(1)整体呈现“双核并进”格局并在江浙沪形成“众星捧月”态势。低、较低关注度旅游景区占比高达95%且低值连绵分布状态明显,高关注度旅游景区主要分布在黄海北部和渤海湾。(2)空间关联类型以低低集聚为主,高高集聚仅以渤海湾和江浙沪为中心形成双核集聚态势。高低集聚数量少且主要在高高集聚区附近,体现出局部的极化效应。(3)与实体旅游经济对比,两者吻合度整体较高,但百度关注度下的集聚能力更强且局部核心区有明显收缩,反映网络空间的极化与倍增效应。与新冠肺炎疫情前相比,近期多数旅游景区进行网络化转型且注重运营水平的提升,渤海湾和长江入海口旅游景区表现突出,辽宁省东部与福建省次之,其他地区效应不明显。(4)从影响因素看,实体建设水平与短视频推广是核心影响因素,游客评价与舆论扩散的耦合效应有较大影响,而交通、通讯、区位等基础因子则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韧性与效率的适配发展是旅游经济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在评价2001—2020年中国旅游经济韧性与效率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分析二者发展适配机理,利用适配性综合评价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探究二者适配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1—2020年,中国旅游经济韧性与效率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态势,由旅游经济韧性滞后转向二者同步发展趋势明显,且二者差距不断缩小。(2)适配发展水平在研究期内显著提升,其发展演变与旅游经济韧性子系统相似,具有以韧性为主导的适配发展特点,空间上呈现“东-中-东北-西”阶梯式递减的分布格局。(3)根据组群演变分析结果,可将中国31个省(区、市)划分为持续型、发展型、调整型、提升型4个类型,适配发展水平呈现出高、低两极稳定,居中省(区、市)变动较大的状态,苏、浙、鲁、粤4个持续型省(区、市)的旅游经济韧性与效率适配发展水平稳居前列,而青、宁、藏、新等提升型省(区、市)排名居于后部。(4)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旅游创新水平、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产业专业化水平、旅游产业多样化水平是省(区、市)旅游经济韧性与效率适配发展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旅游产业专业化和多样化是...  相似文献   

9.
运用GIS技术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选取2001年、2005年和2010年3个时间断面数据,探讨了转型时期泛长三角城市旅游经济空间集聚及异质性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并基于半变异函数进行了空间异质性格局的模拟。结果表明:泛长三角城市旅游经济空间集聚态势明显,人均入境旅游收入、人均旅游总收入及其增长空间格局集聚态势差异显著,以上海和南京为中心的集聚区表现异常凸显。同时,空间滞后模型检验发现,最小二乘法估计的F统计量均大于100,拟合优度在0.8以上,最小二乘法估计的残差通过1%检验.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发展程度对城市旅游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旅游经济中心的极核作用越来越显著。结构化梯度引起的关联效应呈现上升态势,控制旅游经济发展的全过程,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的综合作用,共同促进了旅游经济的整体提升,随着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不断深入,异质性格局将呈现弱化态势。  相似文献   

10.
旅游业与金融业耦合协调发展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业与金融业之间互动耦合是市场供给和消费需求的必然趋势,其耦合过程促进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文章在分析旅游业与金融业互动耦合发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通过耦合评价模型和耦合指标体系的构建,对江苏省2001-2013年两个产业耦合发展的时空演变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江苏省旅游业与金融业在研究期内发展较快,呈现显著的耦合发展关系,但存在金融业发展滞后现象;两个产业区域间发展具有显著差异,苏南耦合协调度较高,苏中和苏北协调等级低,且有部分地区处于失调阶段.鉴于此,提出加大金融支持和服务、创新耦合发辰模式等建议,从而促进两个产业良性耦合发展.  相似文献   

11.
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研究——以湖南省为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借鉴物理学耦合度函数构建了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模型,并以湖南省为例,对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除长沙市达到优质协调外,湖南省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滞后于区域经济对旅游产业的刺激。  相似文献   

12.
论坛撷英     
论旅游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郑泽厚在1998年第11期《理论月刊》上发表了题为《论旅游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的文章,文章认为,旅游生态经济学是关于人类旅游经济活动与景观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生态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其学科体系已略有端倪。1旅游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揭示旅游生态经济系统内部矛盾性,研究其结构、功能及运动规律。2旅游生态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从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所构成的旅游经济活动同生态环境的结合点上,研究旅游经济系统与景观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统一关系,探索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历程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以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呈现“理论框架逐渐完善、应用研究不断加强、研究方法更加成熟、新技术应用广泛、多学科综合研究、国际学术交流扩大”等发展特征。基于旅游地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态势,结合国家和社会需求,本文探讨了新时期中国旅游地理学需要重点关注的科学议题,包括旅游地域系统时空格局及其演变、差异化自然人文环境下的旅游业发展机制、旅游业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资源保护利用、旅游客流和行为地域规律与新发展格局、旅游业与区域发展的时空关系和制衡机制、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地理因素、旅游地域多源信息融合与决策支持系统构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出境旅游产业发展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出境旅游产业有其自身特殊规律。中国出境游组团社的规模持续扩大,区域分布呈现不均衡状态,境外服务空间不断扩展;出境游组团社占旅行社总量比重很小,但贡献度极高。出境旅游市场已基本形成区域性寡头垄断格局,组团社批零一体化体系开始呈现内部化趋势,组团社在产业链条上的控制力逐步增强,并开始以管理和信息技术来推动出境旅游商业模式创新。组团社产品开发模式多元化,产品创新呈现常态化,且注重对出境旅游产品品牌的塑造。  相似文献   

15.
旅游生态补偿标准的测度方法与模型构建是建立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难点。本文以黄山国家公园创建区为例,基于国家公园旅游生态产品和服务显性和隐性供给成本的视角,综合考虑管理者、经营者、守护者(社区居民)等旅游利益相关者的供给成本和利益诉求,以保障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周边社区生存发展权的公平性和行政管理的可行性为原则,划分核心区、毗邻区和辐射区三级旅游生态补偿空间范围,确立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标准测度方法与模型,测算得出黄山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标准的下限值为5.1亿元/年。研究以期为构建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机制,协调国家公园保护与利用的人地关系矛盾,实现国家公园生态共建、利益共享和经济共赢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旅游生态补偿标准的测度方法与模型构建是建立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难点。本文以黄山国家公园创建区为例,基于国家公园旅游生态产品和服务显性和隐性供给成本的视角,综合考虑管理者、经营者、守护者(社区居民)等旅游利益相关者的供给成本和利益诉求,以保障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周边社区生存发展权的公平性和行政管理的可行性为原则,划分核心区、毗邻区和辐射区三级旅游生态补偿空间范围,确立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标准测度方法与模型,测算得出黄山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标准的下限值为5.1亿元/年。研究以期为构建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机制,协调国家公园保护与利用的人地关系矛盾,实现国家公园生态共建、利益共享和经济共赢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许振华 《西部旅游》2023,(18):45-47
<正>文章根据百度指数平台的相关数据,获取2015—2021年辽宁省长海县旅游网络关注度搜索指数,通过季节性强度指数、变异系数、地理集中指数、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对长海县旅游网络关注度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长海县旅游网络关注度在年际上逐渐下降,季节性差异较大;长海县旅游网络关注度在全国省际范围内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省市位序发生跳跃现象,集聚程度低。  相似文献   

18.
吴文昌 《西部旅游》2023,(15):49-53
<正>文章以江西省鄱阳县为例,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鄱阳县2011—2020年的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情况进行测度。结果表明:鄱阳县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在2011—2013年呈高水平增长,在2014—2020年平稳增长且始终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线性上升趋势,由失调衰退阶段逐渐转向中级协调阶段,其中,2011—2015年的耦合协调类型为旅游产业滞后型,2016—2017年为生态环境滞后型,2018—2019年两系统均衡发展,2020年为旅游产业滞后型。  相似文献   

19.
旅游引发的自然、社会、物质和人力资本等流量与流向的变化,关系着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运行的轨迹和可持续状态。基于循环经济相关理论,尝试构建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五流”分析框架,以金寨县为案例地,使用PCA-OWA方法,分析2008—2019年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的资本变化、成长阶段及成长模式,并对其演化轨迹进行情景模拟。结果表明:(1)旅游业通过直接影响人口流动、商品和服务流动、信息流动以及各种资源消耗等“流”因素,使得金寨县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的物质和人力资本逐步增加,但社会资本仍处于较低水平,自然资本消耗较为明显;(2)12年间金寨县社会-生态系统呈现逐步好转的态势,其成长可划分为2008—2011年低水平匀速增长及2012—2019年快速成长2个阶段;(3)外生模式是金寨县目前持续的运行状态,未来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不断优化下有可能进入内生模式。随着旅游活动的扰动增强,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内部关系更加复杂,深入探究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成长的内在机理,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粤东北713处红色旅游资源以及其他旅游资源为样本,通过最邻近指数、核密度等空间分析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粤东北红色旅游资源点的类型、空间聚集度、密度等。结果显示:(1)粤东北地区国家级、省级红色旅游资源数量较少,但类型较丰富;(2)粤东北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在数量上呈现出东西多、中部少的格局,在资源等级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格局;(3)粤东北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分布总体呈现出“大分散—小集聚”的特点;(4)粤东北地区高等级旅游景区极少,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旅游资源数量在广东省内排名靠前,而且3A级以上景区、省级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的高密度分布区与红色旅游资源高密度分布区耦合度极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