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江华 《物流技术》2014,(13):118-119,131
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研究物流企业员工工作压力和工作满意度之间的相关性;进而运用层次回归分析,探讨工作压力不同维度对工作满意度的预测作用。结果表明,物流企业员工工作压力对工作满意度具有显著负向作用,在工作压力的六个维度中,只有职业发展压力对工作满意度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物流作为一个新兴服务产业发展势头方兴未艾。激烈的竞争压力迫使物流企业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员工身上,希望通过高素质员工的创造性工作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档次。文中从分析物流企业员工培训的战略价值出发,探讨了物流企业选择HRO模式员培训的动因,并重点对HRO拱式对物流企业的效益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一些企业在薪酬设置、员工的职业发展方向、管理流程方面存在着不足,致使青年员离职率高现象凸显.在就业压力大的当下,很多大学生不得不先就业再择业,草率地签下第一份劳动合同,实现了就业.但这对企业来说又带来另一个严峻问题:青年员工的工作稳定性差,人才流失率不断攀高.如何留住合适的人才,成为企业不得不关注的问题.对此...  相似文献   

4.
企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对员工职业发展构成威胁,从而降低员工职业满意度。然而,现有研究尚未探究上述现象及其发生机理。基于资源保存理论,本研究考察人工智能冲击意识对员工职业满意度的影响机制。基于353份问卷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冲击意识负向影响职业满意度。工作压力在人工智能冲击意识与职业满意度之间起中介作用。学习目标导向负向调节人工智能冲击意识与工作压力的关系、工作压力与职业满意度的关系以及人工智能冲击意识与职业满意度之间经由工作压力的间接关系。然而,规避目标导向和证明目标导向正向调节工作压力与职业满意度的关系以及人工智能冲击意识与职业满意度之间经由工作压力的间接关系。本研究不仅有助于厘清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员工职业发展的影响,也能启发员工如何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对自身职业发展的冲击,指导组织如何采取措施提升员工职业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张西超  连旭 《经济界》2006,(1):64-66
本研究针对多家正处于组织变革中的企业的员工进行职业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诊断,并分别从压力水平、职业枯竭、压力来源、工作满意度和离职意向等方面进行了考查。结果发现:处在组织变革中,员工身心健康水平低于一般人群的平均水平;职业枯竭状况高于美国同期白领人员的平均水平;员工的压力来源主要为人际关系、角色模糊和职业发展;同时工作压力越大的员工离职意愿及行为越强烈。针对以上问题,研究者建议组织可以从改善组织氛围、建立职业发展保障、改善员工对变革的感知以及提高员工压力应对能力等方面缓解变革对员工带来的心理压力,进而促进组织变革的成功。  相似文献   

6.
徐琼 《物流时代》2011,(3):76-77
时下,物流经理的职位日渐走俏,但人们却忽略了这一群体的职业幸福感正在经受的考验,“物流难做”的声音正日益高涨。尽管我国物流业正以加速成长的态势备受关注,民营、国有、外资的三足鼎立之势也日渐形成,但依然难逃“瓶颈”之指责。相应之下,物流经理人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此外,物流作业中的许多特性,同样给物流经理人带来了不小的负荷。而压力指数直接影响到物流经理人的身心健康和未来职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物流企业文化建设思路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志栋 《物流科技》2008,31(10):91-92
学术界对物流文化有着不同层面的界定,文章试图从狭义的角度将其界定为物流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由全体员工所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通过分析物流文化对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提出物流企业要致力于建设"服务至上、以人为本、诚实守信、品牌提升"的企业文化,这不仅有利于物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我国物流企业与国际物流业接轨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8.
刘阳  张思奇  李丁 《价值工程》2013,(30):198-200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物流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本文针对职业能力要求及物流相关岗位的特点,提出了高校《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教改方案,有利于解决当前物流人才供需不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围绕我国物流企业员工薪酬管理展开,全面讨论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真正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用更合理的岗位薪酬促进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促进我国经济的长久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物流技术发展的同时,也因员工与设备之间联系的变动,导致了物流管理模式的变革。这种变革是否有利于我国物流业的健康发展,是否能充分利用我国的资源禀赋优势,则成为值得业界思考的问题。对于问题的思考需要关注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即对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需要围绕着增强员工的岗位素养、强化购置的成本约束、健全操作的组织形态,以及完善企业的绩效管理来进行“影响”控制。  相似文献   

11.
《价值工程》2016,(2):10-12
员工职业化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针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文章介绍了企业加快员工职业化发展的晋级体系,体系的建立对员工而言,不仅可以为其提供合理的地位与待遇,同时员工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的职业发展通道;对企业而言,可以帮助组织掌握员工的职业需要,并采取措施帮助员工胜任工作,同时可以通过确立组织内部晋升的不同条件和程序对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施加影响,使员工的职业发展目标有利于满足组织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的物流行业发展十分迅猛。然而,很多物流企业发展水平偏低,这些物流企业只重视现代信息技术、运输技术的应用,忽视了管理上的改进。一些物流企业对员工的管理过于苛刻,这样员工觉得时时被监督,工作环境过于窒息,员工的工作就不会有创新性和灵活性。因此,物流企业应注重改善劳资关系,培养员工的敬业精神,促进员工的自我发展和自...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物流市场竞争环境的不断加剧,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也亟需提高。在物流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是提高物流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目前物流企业面临员工主动离职率居高不下的现象,如何降低核心员工的离职率,这成为物流企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某地区为例,围绕物流企业人才流失现状,结合离职研究理论,在借鉴前人的研究基础上,  相似文献   

14.
适度的压力能激发员工活力,但压力过大不仅影响员工身心健康,还影响企业绩效。调查结果表明影响电信运营商员工工作压力的因素依次为:工作任务本身压力、组织运行压力、同行竞争压力、职业发展压力、角色压力,为防止工作压力的负面影响,组织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员工缓解压力。  相似文献   

15.
钟宇 《人力资源》2013,(4):57-59
职业人的生命在高处。企业发展战略该如何嵌入有效性激励,让关键人才看到成长的阶梯——前不久,有一位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很困惑地问我,他所在企业在五年前制定了员工职业生涯体系,明确了员工的职业发展路径,以及每个阶梯的评价标准。如今五年过去了,经过培训和评价,很多员工都达到了更高的职业生涯阶梯标准。但是问题随之而来:没有那么多位置提供给已经达到标准的员  相似文献   

16.
赵奕凌 《物流科技》2013,(11):88-89,100
在物流技术发展的同时,也因员工与设备之间联系的变动,导致了物流管理模式的变革.这种变革是否有利于我国物流业的健康发展,是否能充分利用我国的资源禀赋优势,则成为值得业界思考的问题.对于问题的思考需要关注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即对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需要围绕着增强员工的岗位素养、强化购置的成本约束、健全操作的组织形态,以及完善企业的绩效管理来进行“影响”控制.  相似文献   

17.
张迎春 《企业研究》2011,(4):123-123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人才梯队,因此青年员工对于企业具有重要意义。适度的员工流动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是近年来青年员工尤其是职业适应期大学生流动过于频繁,提高了企业的用人成本。文章介绍了职业适应期的概念并分析导致职业适应期员工流失的主要原因,试探性地提出工作思路,为企业降低流失率及减少损失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外物流》2007,(11):61-63
由于物流企业实质上进入障碍低.近4.5年国内物流企业数量急剧增加,国外物流巨头纷纷登陆中国.国内物流企业竞争压力增大。近阶段,我国物流行业竞争加剧的速度远远超过我国物流企业改善管理的速度,而物流企业员工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低素质、低工资、低管理、低技术。  相似文献   

19.
蔡建英  贾微  张可 《物流技术》2012,(17):65-67
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弟子规》是宋明理学后儒家文化对今天现代服务外包资源最大的发现。《弟子规》对于服务外包现代物流企业职业素养最大的借鉴就在于:《弟子规》的人才教育和现代物流企业职业素养是一脉相承的,它能使企业员工树立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自觉实现由"他律"转向"自律"的员工行为,能培养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虔敬之心,增强员工爱岗敬业精神,对工作更具责任心。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物流业在我国蓬勃发展,但我国物流基层员工的流失率却一直居高不下,大大影响物流企业的形象和经济效益。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剖析我国物流企业所面临的困境,分析物流基层员工流失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旨在探讨如何建立起一套适合我国物流基层员工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