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2月6日,国资委在北京宣布了关于中航油巨亏事件的处理决定,原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简称中航油集团)总经理荚长斌被责令辞职,原中航油集团副总经理、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简称中航油)总经理陈久霖被"双开".  相似文献   

2.
谁搞垮了中国航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刊赴新加坡独家专访“中航油事件”的相关人士,还原中国航油(新加坡)走向“毁灭”之路  相似文献   

3.
本刊赴新加坡独家专访“中航油事件”的相关人士,还原中国航油(新加坡)走向“毁灭”之路。  相似文献   

4.
历史往往有着惊人的重复与巧合,正当人们已经忘却“巴林银行事件”的时候,2004年10月5日海外华文网站披露: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英文为ChinaAviationOil,以下简称中航油(新加坡)]出问题了。这则消息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直到2004年12月1日,中航油(新加坡)正式对外公告:“因从事投机行为造成5.54亿美元巨额亏损,净资产不过1.45亿美元的中航油(新加坡)因严重资不抵债,已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消息一公布,海内外舆论哗然。英国《金融时报》称,这是一起自巴林银行倒闭以来新加坡最大的金融丑闻。美国《华尔街日…  相似文献   

5.
2004年12月.中国航油集团惟一的海外公司——中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总计亏损5.54亿美元。这个被誉为走出去棋盘上“过河尖兵”的明星企业突然间就走到了破产的绝境。与中航油事件几乎同期发生的伊利股份高管被拘风波、创维数码董事局主席被捕以及深圳石化原董事长被捕等事件.或多或少都与企业风险管理缺失有关。公司经营中的风险是导致这些事件的主要因素.风险管理的失败是导致企业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财会通讯》2005,(7):i007-i007
近日,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公布了普华永道对其石油期权交易巨亏事件的最终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中航油三大内控机构在此事件中全部“失职”,董事会也负有责任。  相似文献   

7.
《中国审计》2005,(1):42
中航茂亏事件关乎海外企业信誉 事件回顾:2004年11月30日,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因石油衍生品交易出现5.5亿美元巨额账面亏损,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中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自2003年开始从事油品套期保值业务,其后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中国政府明令禁止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从中获得巨大利润.  相似文献   

8.
偶像的黄昏     
《中国总会计师》2004,(12):52-53
[偶像的黄昏]陈久霖:打工皇帝的没落2004年11月30日,陈久霖任职CEO的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航油(新加坡)]发布了一个令世界震惊的消息:这家新加坡上市公司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总计亏损5.5亿美元。净资产不过1.45亿美元的中航油(新加坡)因之严重资不抵债,已向新加坡最高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相似文献   

9.
加强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思考——以中航油事件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部控制是企业持续发展并实现其战略目标的基本保证。与单个企业相比,企业集团的内部控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目前关于集团内部控制的研究略显不足。鉴于此,本文针对集团内部控制的特性,立足于中航油内部控制案例,分析我国企业集团内部控制失败的主要原因,从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角度探寻完善内部控制的一系列对策,并试图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内部控制分析框架。一、中航油事件回顾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中国航油集团的海外控股子公司。该公司成立之初,经营比较困难。但自1997年以来,该公司凭借对国内进口航油市场的实质…  相似文献   

10.
张利华 《审计月刊》2005,(12):36-37
2004年11月29日,新加坡上市公司中航油因错判油价走势,在石油期货投资上累计亏损5.5亿美元,决定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作为一个成功进行海外收购被称为“买了个石油帝国”的企业,违规的石油期货交易不仅让充满潜力的中航油轰然倒下,也暴露了我国国有企业在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的巨大缺陷。  相似文献   

11.
从中航油事件透视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11月30日,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航油”)因石油衍生品交易出现5.5亿美元巨额亏损而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由此中航油巨额亏损事件浮出水面。笔者认为,虽然衍生金融工具的套期保值和投机功能相伴而生,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其杠杆作用也会给企业带来风险,但严禁企业从事衍生金融工具的投机业务是不现实的,关键是要对其进行适时的会计控制,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同时逐步完善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2005年6月8日,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迈过了期货期权交易失败后最艰难的一道坎——债务重组方案经债权人表决通过,免遭清盘。2006年2月,新加坡交易所原则同意中航油恢复股票交易(徐伏钢,2006)。中航油成立于1993年,为国资委直属大型国有企业中国航空油料集团控股的一家有限责任公司,总部和注册地均在新加坡。公司成立之初,经营十分困难,一度濒临破产。1997年陈久霖任总裁后一举扭亏为盈,从单一的进口航空煤油采购业务逐步扩展到国际石油现货和期货贸易业务,并于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市场上市。中航油作为首…  相似文献   

13.
《中国总会计师》2004,(11):49-49
12月1日.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航油传出因投机性石油衍生商品交易造成5.5亿美元巨额亏损后.其母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的一位高层透露,集团正试图采取各种方法.保持中国航油在新加坡的正常运行.与此同时.将快速拿出对其重组方案。  相似文献   

14.
2004年末,惊闻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由于违规、违法运作石油衍生品交易,造成5.5亿美元的巨亏。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此前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曾作为成功典范入选新加坡国立大学MBA案例,近几年多次被评为新加坡最具透明度上市公司。联想到早在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就已在新加坡上演过因衍生品市场交易损失14亿美元而破产的悲剧。  相似文献   

15.
2005年的一桩惊天丑闻,把林日波卷入了一家大型中国国企的重组案: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CEO陈久霖的控制下,多次进行投机性石油期权交易,最后亏损5.5亿美元。丑闻引发了多起诉讼,公司只能破产.或者重组。融通中西、经历广博的林日波,成为剧情转折的关键人物。通过淡马锡的引荐,他成为该公司治理评估委员会的主席。随着中航油集团、英国石油公司、淡马锡三方共同注资,中航油(新加坡)死而复生,重新挂牌上市。林日波也以独立董事的身份成为重组后公司的董事长。 回忆当年,林日波感慨,“……问题在于总裁太强,什么都做,甚至去赌。赌,没问题,但是要计划赌输多少就要收手。不是总裁什么都可以做。既然要上市,就要遵守规则。”在访谈中,他强调了公司治理的权衡之策,也为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提供了自己的建议。这位兼任十多家上市公司董事会职务的公司治理专家,为股东和利益相关者“守护”着商业家园。  相似文献   

16.
朱雪尘 《英才》2012,(5):41
或许因为中国航油董事长孙立谨慎的性格,2006年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航油新加坡公司)恢复了上市资格之后,中国航油便极少引起资本市场的关注。同时,中国航油也成为少有的没有A股上市公司的央企。对此,孙立告诉《英才》记者,中国航油也有在A股整体上市的计划,目前正在准备之中。  相似文献   

17.
<正>2004年12月,中国航油集团唯一的海外公司——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公司因严重的资不抵债,向新加坡最高法院申请破产保护,震惊了世界。此消息暴露出公司关键人物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徒具形式,显示出我国公司治理环境中内部控制的薄弱以及有关信息披露的缺乏。因此,企业迫切需要一种方法对内部控制作出评价,以期从根本上扭转局面,树立新的管理风格。  相似文献   

18.
王保平 《会计之友》2007,(5S):95-95
欢颜未褪,悲思已涌。作为曾经在中国航油市场叱咤风云的中航油,还没有来得及尽情享受其在石油期权市场这一国际市场制高点成功起航所带来的喜悦和果实,就一头栽进了九死一生的万丈深渊。在一片哗然,或惋惜、或愤怒之后,我们需要解读、剖析中航油事件所暴露无遗的公司治理领域的疼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复出风波     
最近,一则陈久霖复出的消息刚见诸报端,顿时舆论哗然。 陈久霖,原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总裁,2006年因“中航油事件”被新加坡司法机构判处四年零三个月的监禁,出狱后不久,他马上就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中国葛洲坝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相似文献   

20.
一、从金融交易层次看"中航油事件" 2004年11月30日,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航空油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因炒作石油期权亏损5.54亿美元,陷入债务危机,被迫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该事件被称为中国的"巴林银行事件",成为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境外炒作金融衍生产品的最大亏损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