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柯尔施作为西方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作品有《马克思主义与哲学》及《卡尔"马克思》.柯尔施一生思想经历了三次较大变化,首先由实践性的社会主义和工人委员会的理论,从整体性角度阐述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再由自我标榜为马克思主义者到逐步放弃马克思主义.柯尔施从他生活的具体时代条件出发,围绕着他对第二国际社会民主党的正统马克思主义和以列宁为代表的第三国际的唯物主义的批判,阐述了他的"总体性理论".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柯尔施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三阶段论".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对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中具有重要价值.与之前的马克思主义著作相比,《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实践观、人学观、历史观等方面都实现了重大发展,这也被马克思主义者高度赞扬.但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后来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相比,在实践观上仍具有局限性.此时,马克思只是想通过实践这一哲学抽象概念来突出自...  相似文献   

3.
共产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框架。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共产主义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对于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孔青 《企业导报》2012,(3):228-231
阿尔都塞是法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其解读马克思模式理论反人道主义引起学界的巨大争议,可谓毁誉参半。文章分析了理论反人道主义的理论背景,梳理其理论内涵,以及对国内学者对阿尔都塞的理论反人道主义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同时做了三方面的现实思考:评价理论反人道主义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对争论的最好回应是推进以人为本的实践,以及在理论和实践中要厘清人道主义和以人为本的界线。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主要是一种人本法律观的民主法治思想.这在中国当今时代背景下仍然葆有生机.从马克思相关著作中把握其法律思想对于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很有必要.探析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所提出的无产阶级国家、专政与法律的内在联系,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当代价值,是为当下法治中国的宏图建设找寻新的启发与思路的必要之举.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实践观点是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思想.在《提纲》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到了实践的观点,并以此贯穿全文.因此,我们对实践观的把握,也应该由《提纲》开始.本文通过对《 提纲》理解阐述了马克思的实践观及确立.  相似文献   

7.
借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国家理论,阿尔都塞制定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概念,从而拓展与细化了马克思关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作用方式的理论认知。通过对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资源的接纳,阿尔都塞全面揭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运作机制的辩证法。通过凸显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经济学场景。阿尔都塞确立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运作的出场路径。通过引介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范式,阿尔都塞细腻阐释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主体建构的微观机制。基于上述异质视域的有机接合,阿尔都塞建构了极具特色的意识形态实践图式和运作场景。  相似文献   

8.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分配理论,马克思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确立了其分配理论的核心.马克思是在批判继承他人分配理论的基础上构建起自己的分配理论体系.他的分配理论思想严密,内容丰富,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分配理论对于我国分配理论的研究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对于解决我国当前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柯尔施在1923年出版的 《马克思主义和哲学》 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在这部著作中,主要描述了他著名的总体性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三阶段论思想.总体性理论在柯尔施的思想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柯尔施马克思主义观的基础.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理论丰富,柯尔施建构了以"总体性原则"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观.文章通过研读 《马克思主义和哲学》,论述柯尔施总体性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概括总体性思想的主要内容,柯尔施的总体性思想集中体现为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在今天重新审视和研究柯尔施的理论观点,对新时期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秘书工作》2021,(3):63-67
1848年2月,由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以德文在伦敦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认识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行动指南。1920年8月,由陈望道翻译的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出版,这是第一部中文本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为引导大批有志之士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提供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11.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的继《神圣家族》之后的第二部著作。该书从1845年春开始酝酿,到1847年春全部完成,前后花了约两年时间。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这是一部划时代的论著,马克思在该书中首次详细全面地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它标志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正式形成,标志着马克思彻底清算了过去的哲学信仰、与旧哲学实行了彻底的决裂,也预示着马克思共产主义理想在理论层面完成论证。本文拟对该著作共产主义论证部分进行粗浅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在他的学说创立和发展中,始终都重视人的问题。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精髓,在当代仍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为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第一部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对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更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一篇重要历史文献,体现了马克思思想向唯物主义和实现哲学变革方面的重要转变。在哲学史中所具有的独特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 卢卡奇是20世纪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和理论,特别是青年时期的思想,在国际马克思主义研究界引起了广泛而热烈的争论。如何正确地评价卢卡奇的思想,对于我们科学地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把握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实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仅就卢卡奇思想研究和争论中的若干理论问题提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要旨是人本思想,探究马克思人本思想和胡锦涛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关系是当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课题,也是更好的理解科学发展观,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6.
一、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来源 共享发展理念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均贫富"思想,二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所造成的"贫富悬殊"现象的批判,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人人共同劳动、全面发展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早有"均贫富"的思想,《论语》中提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是传统儒家的思想.《老子》中讲过"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说明道家对均贫富也持肯定的态度.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了异化现象,并解释异化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作为一位揭示社会发展基本特征的无产阶级思想家,他撰写的《共产党宣言》,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号召语.  相似文献   

17.
<正>《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旅居布鲁塞尔期间,于1845年秋季至1846年夏季共同撰写的一部经典文献,目的是在与青年黑格尔派的论战中阐明他们两人的见解,彻底清算他们之前的哲学信仰,通过创立唯物史观为科学社会主义运动提供正确的方法论;同时也是为了清除德国思想流派“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现实危害。因此,《德意志意识形态》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之中的经典,成为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读著作。  相似文献   

18.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劳动价值论要分析解决的问题也有了新的变化.学习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目的是为了运用马克思解释的经济规律,研究分析解决当今社会的实际经济问题.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系统地分析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经济现象,使人们深刻认识了人类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19.
1917年的俄国的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新纪元,标志着人类从资本主义社会转向了社会主义社会。而俄国的十月革命的胜利也给中国带去了启示,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寻求新的出路的探索阶段,这无疑给中国指明了一个方向。首先捕捉到这一方向的就是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对革命民主主义向马克思主义方向的转变进行了很透彻的阐释,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也随着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并在十月革命后最终成为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这较之五四前初期新文化运动中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无疑是个巨大进步,李大钊的哲学武器也已经由进化唯物论转变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20.
王彦保 《企业导报》2010,(1):252-253
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马克思主义也需要与时俱进,对如何进一步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尤其是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整个理论框架的核心基础更需要重新认识。海派经济学坚持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广泛吸收古今中外先进和合理的经济思想,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从海派经济学的几个基本假设着手,系统分析了海派经济学对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