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袁程炜  张得 《财经科学》2015,(7):132-140
本文在四川省能源消费、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的时间序列数据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和因子分析的方法将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等六个指标折算为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并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发现污染综合指数、能源消费与污染的交叉乘积项对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关系,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大于环境污染对经济增长的负向效应,但环境污染本身对经济增长负向效应显著,且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对经济的脉冲效应在第5年开始趋于平稳.建议通过配额管理、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等措施提高能源消费效益.  相似文献   

2.
宋费佳 《时代经贸》2011,(16):88-89
本文选取1978-2009年的能源消费与GDP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认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为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分析新疆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环境污染之间的数量联系机制。文章首先对新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现状做了详细的描述性统计;然后基于1985年~2007年的时序数据,建立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环境污染的协整方程。研究发现,新疆存在从能源到经济的单向格兰杰原因,为能源依赖型经济体系;新疆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对外贸易构成环境污染的单向格兰杰原因;在影响新疆环境污染程度的各因素中,对外贸易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4.
构建扩展STIRPAT模型,使用1995—201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探讨了中国城镇化对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及地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率的提高加强了能源消费需求的刚性——这在中、西部地区尤为明显;中国城镇化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区域差异,即东部地区的城镇化率与二氧化碳排放量成正比,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率与二氧化碳排放量成反比。  相似文献   

5.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确定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方向具有重大的政策含义。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1980—2008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利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析山东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具有长期趋势关系,且存在双向因果关系;通过对柯氏生产函数的扩展计量模型,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得出结论:山东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1978—2008年山西省的GDP、能源供给、能源消费的数据,对山西省经济增长和能源供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能源消费总量、能源供给总量均对GDP具有显著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山西省能源消费和能源供给一起构成了山西省经济增长的单向推动引擎;能源消费总量、能源生产总量与GDP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最后,提出了发展山西省能源经济及探索循环经济模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北京市为研究对象,借助Eviews6.0统计软件对其出口贸易与能源消费的关系进行研究,利用1980—2008年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的相关时间序列数据为样本进行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到了北京市出口贸易与能源消费的直观关系。最后提出北京市应从三个方面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从而进一步发展出口贸易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权丽 《技术经济》2011,30(8):83-86,117
运用Laspeyres指数完全分解技术对1995—2008年我国六部门的终端能源消费变动进行量化分析,分解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能源技术进步等因素对能源消费变动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我国终端能耗逐年增长的主导因素,其中技术进步的节能潜力要远大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节能潜力。  相似文献   

9.
文章使用1986年~2006年的相关数据,应用Antweiler等人关于贸易开放度与环境的计量模型,结合贸易自由化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对我国贸易自由化和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样本数据中,贸易自由化增加了我国的人均能源消费并降低了我国的能源密度。  相似文献   

10.
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理论,从变量的平稳性检验、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检验、变量间的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角度,利用我国1978~2009年能源消费总量和国民生产总值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建立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通过格兰杰因果性检验,表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项因果关系。数量关系模型的建立,为合理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数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96~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我国节能政策对能源效率提高的影响。研究表明:"十一五"以来,我国所实施的节能政策对全国及各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有着积极作用;与东部地区相比,政府节能政策对中部和西部地区提高能效的影响效果更为显著。此外,技术进步是中部和西部省份实现节能降耗的有效手段,优化产业结构和产权结构更有利于全国以及东部地区提高能效。因此,未来还应继续加强政府相关政策对能效提高工作的支持力度,同时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结构和技术水平特点实施差异化的节能政策。  相似文献   

12.
基于复杂网络弹性的视角,运用专利数据分析了中国ICT行业创新网络的弹性。结论如下:整体来看,中国ICT行业的创新网络具有无标度网络结构特征,少数网络主体间存在技术知识的非对称性依赖,局部网络锁定效应降低了创新网络弹性,网络关系瓦解导致创新网络弹性下降;随着行业创新主体的不断增加,创新网络的均衡性和异质性增强,创新网络弹性整体呈上升趋势,中国ICT行业的创新网络抵抗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冲击的适应性增强。  相似文献   

13.
选取PM2.5污染较严重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圈内的9个大城市和西部第一城重庆市等1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拟从影响空气中PM2.5含量的两大根源——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入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分析。从整体看,人为因素贡献率达到75.66%,其中工业活动更是为第一主成分,自身贡献率为36.66%。但对于不同地区的不同城市,四个因子对PM2.5的影响程度呈现一定差异性,并对此进行详细对比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与启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程俊杰 《财经研究》2015,(8):131-144
产业政策是导致我国转型时期产能过剩产生的重要因素.文章利用中国1999-2011年制造业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产业政策对产能利用率的效应显著为负,不同政策工具对产能过剩的影响并不相同:(1)税负降低会带来产能利用率的下降,两者显著正相关;(2)贸易保护与产能利用率的关系显著为正,贸易保护程度的增强在短期内会提高产能利用率;(3)创新补贴与产能利用率之间的关系显著为负,政府补贴对创新效率具有负作用.进一步地,小企业、国有企业和行业低技术的比重越高,产业政策就越有可能造成产能过剩.因此,为了更有效地化解和防止产能过剩,我国的产业政策亟需转向竞争政策.  相似文献   

15.
能源结构的合理化直接影响一国经济、能源、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基于对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定性分析,利用我国2000年以来的能源时间序列数据,建立能源生产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行业结构和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灰色关联模型,从生产侧与消费侧全面、系统地分析能源结构。结果表明,我国能源结构整体来说具有高碳化的特点,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仍然以化石能源为主,第二产业能源消费占比不合理,生活能源消费以液化石油气、煤炭能源为主;虽然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较低,但是其生产与消费增速较快。  相似文献   

16.
17.
能源短缺的问题日渐突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一直是热点问题。在其他学者研究成果基础上,以1991~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和GDP的数据进行了研究,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在短期内存在着波动关系;从长期看,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的均衡稳定关系,并且经济增长能够带动能源消费的增加,而反之则不然。国家政策增强能提升能源利用的创新能力和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实现能源利用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8.
19.
尝试从产业链角度,结合微笑曲线理论,对环保产业竞争力提升提出对策;从广义环保产业内涵出发,总结归纳了环保产业各阶段发展历程,掌握各阶段发展特点,绘制环保产业各阶段微笑曲线。同时,结合2011年环保产业统计调查数据,绘制我国现阶段环保产业微笑曲线,并结合各阶段环保产业发展特点,得到环保产业微笑曲线演变过程。在对环保产业发展背景与解读下,对环保产业微笑曲线进行定位。最后,根据环保产业微笑曲线演变历程及定位,分析我国现阶段环保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保上游争下游、发展特色中游和全面平稳推动提升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7—2014年中国深沪上市公司的非平衡面板数据,构建DEA模型测度了上市公司的研发效率,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分析了其收敛性,并考察了人才结构、专利保护程度和全球化战略对上市公司研发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东部地区上市公司的研发效率优于中、西部地区的上市公司,但后者有追赶前者的趋势;在上市公司研发效率的影响因素中,专利保护程度以及上市公司全球化战略与研发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大专以上学历与上市公司研发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大专以下学历与上市公司研发效率之间存在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