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关于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平 《经济师》1995,(5):16-17
<正>1995年3月通过的《中国人民银行法》是我国金融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确立了在国务院领导下的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这是因为,各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表明,中央银行能否有效地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保持货币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2.
自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剥离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业务,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货币供给一直是中国人民银行的重要职能之一,保持均衡货币供给,稳定物价水平从而实现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和稳定发展更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所追求的目标。关于货币供给问题,目前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大都是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问题,争论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制定货币政策,然而笔者认为,仅仅争论货币的外生和内生问题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买进或卖出二级市场债券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手段。作为货币政策三大工具之一,相对于法定准备金率和再贴现而言,公开市场操作因其主动性、灵活性和微调性而备受各国中央银行青睐。尤其表现在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方面,美国和  相似文献   

4.
货币内生性理论指出公众的货币需求会直接影响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因此 ,公众通过调整货币需求可以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效果产生不确定的影响。本文利用货币内生性理论来分析公众行为对中央银行为稳定物价水平而采取的政策效果的影响 ;并通过实证分析证实我国M2 的供给有较强的内生性 ;我国货币政策在治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效果上存在着不对称性 ,以此可重新认识我国当前通货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凌晖货币政策从广义上讲,包括中央银行和政府有关部门所有关于货币方面的规定和影响货币数量的一切措施,甚至可进一步包括向政府借款、国债管理乃至政府税收和开支等可能影响货币支出的行为。本文所研究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  相似文献   

6.
在新的国际环境,我国国内的金融环境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中共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不定因素将增多,造成中央银行控制相关经济变量的力度减弱,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将失灵,进而导致中央银行无法及时、有效地实施货币政策。因此,有必要对新环境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特别是货币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效力影响。  相似文献   

7.
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与货币政策调控手段的实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年7月1日欧洲中央银行正式建立。欧洲中央银行由两个层次组成:一是欧洲中央银行(EuropeanCentralBank,EBC)本身,另一个是欧洲中央银行体系(EuropeanSystemofCentralBanks,ESCB),由各成员国的中央银行组成,不加入欧元区的其他国家也属于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成员。欧洲中央银行是决策机构,各成员国中央银行是执行机构。即欧洲中央银行在欧元区内为所有国家制定统一的货币政策,然后交由各成员国中央银行来实施执行。从1999年1月1日起,欧元区各国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和货币法律的权利上交给欧洲中央银行。欧洲中央银行的职能是:制定和…  相似文献   

8.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发展与中国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理论一般认为,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必须考虑三个标准:(1)可测性,即中央银行不仅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有关中介目标的资料,而且,中介目标定义的内涵和外延较为明确、稳定,中央银行能据此作出分析,社会其他人员能据此作出预测、判断;(2)可控性,就是中央银行通过操作其货币政策工具,能够准确地控制中介目标参数的变动情况;(3)相关性,即货币当局选择的中介目标必须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密切的相关性。此外,中介目标还必须与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相适应。  相似文献   

9.
易纲 《资本市场》1999,(10):6-11
<正> 中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与此相适应,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也在从直接调控走向间接调控。一般说来,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币值的稳定以促进经济增长。为了达到稳定币值的目标,有些中央银行主要以调控利率为工具(比如美国);有些中央银行主要通过调控货币供给量为中介目标。中国在过去和现在都一直采用主要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手段达到货币政策的目标。在90年代以前,中国人民银行主要通过现金计划和信贷计划来控制货币供应量。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的货币政策逐步由直接调控走向间接调控。为理解这一过程,我们必须对货币的创造  相似文献   

10.
电子货币是否会使中央银行负债大幅下降,是关乎货币政策有效性及中央银行运作的有争议的理论问题。仅从货币替代过程看,电子货币对基础货币的影响是中性的,经济主体交易方式的变化会使中央银行的负债收缩。中央银行支付清算机制的优势、设定其自身负债利率的业务以及法律赋予的特权,使得中央银行仍有能力实施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1.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经济学界对货币政策是否有效一直争论不休。根据我国1989年-2009年的经济数据,通过建立名义GDP与货币供应量M2的线性关系和实际GDP与货币供应量M2的线性关系等模型,验证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由于货币传导机制不完善、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够、经济发展不平衡、金融市场发育不成熟等因素,也制约和影响了我国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有效性。必须通过健全和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利率市场化程度等措施,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毛东俊 《金融评论》2011,(6):92-102
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的关系是最近几十年货币经济学界和中央银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各国学者对此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广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本文主要从货币政策干预资产价格的时机、资产价格在货币政策调控中的信息功能、是否将资产价格纳入货币政策框架、货币政策如何应对由资产价格泡沫引发的金融不稳定等四个方面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归纳。  相似文献   

13.
张勇  范从来 《财经研究》2004,30(8):5-17
文章以1994~2002年为样本区间,通过构造货币供应函数和对货币政策操作实践的分析,考察货币政策操作本身对货币存量的冲击.研究表明,银行的资产组合行为对货币存量变动起着主导作用.中央银行短期性货币政策操作的变化可能会改变银行的行为参数,其行为变动的方向是在中央银行预期之内;同时,由于银行对货币政策操作的预期可能使之做出过度反应,使其贷款偏好"过松"或"过紧",进而导致实际的货币存量超出预定的目标值.这说明,经济主体的行为参数发生有规则的变化是有效控制货币存量的重要条件,为此,中央银行应该进一步提高政策决策的透明度,以求稳定和引导预期.  相似文献   

14.
经济危机爆发后,放松货币、降息成为各国拯救经济的不二法门,但这样的措施真的有效果吗?通过对瑞典学派的累积过程理论的批判,指出目前采用的货币理论大多基于需求侧的片面分析,缺乏对供给侧的研究,从货币供给侧分析入手,构建了“货币政策与金融机构激励相容理论”“有效货币供给”“中央银行-金融机构-实体企业”三元货币市场结构模型,提出了“干预性市场”的“合意均衡供需”问题,主张中央银行应该将利率恒定在一个“最优利率水平”之上,才可以确保社会有效货币供给的最大化,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范建军 《经济评论》2004,130(6):86-95
现代中央银行的最基本的制度特征是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功能。货币政策功能和金融监管功能则是最后贷款人功能的进一步的发挥和引申。前者是人们对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功能在宏观经济层面的有意识借用 ,后者是实现最后贷款人功能的保障。我们认为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背后隐含着两个完全不同的制度变迁过程 ,一个是指以财政融资功能为取向的古典中央银行制度的制度变迁过程 ,另一个是指能够实现弹性货币供给的最后贷款人制度的制度变迁过程。这两种制度在发达的商业银行体系建立起来以后被人为地融合为一体 ,形成了如今被各国普遍采用的现代中央银行制度。认清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本质特征将会对我们分析具体问题有很大帮助。中央银行执行金融监管功能的目的在于消除实现最后贷款人功能过程中可能引起的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问题。通过对具体的货币政策工具在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人功能过程中所受到的约束条件的分析 ,我们可以评价出各货币政策工具在现代经济中的相对重要性。我们的结论是“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应该成为一国货币政策的最为重要的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6.
王宇  李宏瑾 《金融评论》2015,(2):43-56,124
利率市场化不仅意味着利率由市场供求决定,还要求利率调控方式的市场化。随着利率管制的完全放开,中央银行应进一步发挥利率价格机制的作用,明确市场化条件下的中央银行基准利率,货币政策实现由数量为主到以价格为主的调控方式转型。本文对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含义进行了界定,并说明了与之相关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通过梳理有关文献和比较各国实践经验,分析了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调整为手段的货币政策运行机制。在对中国主要货币市场利率、中央银行利率体系和公开市场操作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本文还就适应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中国中央银行基准利率选择和利率调控模式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电子货币的出现代替了现金执行货币的职能,提高了清算效率,但因为电子货币的出现影响了居民持有现金的现状,进而影响了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情形,对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过程及货币政策的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从电子货币的起源开始分析,浅析了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对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李洪梅 《时代经贸》2011,(12):124-125
本文对中国现阶段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做了研究。从理论来说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能力不是绝对的,货币供给并不是一个完全的外生变量。文章对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做出了分解,并对中央银行对各因素的控制力做出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的中央银行具有决定法定准备金率的能力、拥有现金发行权利、对超额准备金近似可控,对C/D(通货一存款比)和R/D(准备一存款比)也都近似可控,因此目前中国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具有强大的控制力,中国当前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很强。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供应过程及其与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关系问题的研究,对中央银行选择特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实现宏观金融调控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我国中央银行体制下,由于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专业银行(以下通称其为商业银行)在货币发行和货币供应过程中所处地位不同,从而形成了我国中央银行体制下的二阶式货币供应体系,即中央银行供应基础货币,商业银行供应市场货币。一、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供应中央银行作为我国掌管人民币发行和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机关,并不直接办理对工商企业和个人的货币信贷业务,而是执行发行银行、银行的银行和国家的银行的职能。这  相似文献   

20.
在1970-1990年代,德国经济在马克不断升值的过程中保持了低通胀、高增长的良好趋势,由此引起了各国学者对德国货币政策目标选择及操作工具的深入研究.本文分析了德国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上和操作目标上的选择过程,并深入探讨德国联邦银行如何运用货币政策搭配以实现这些政策目标.德国联邦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方面的独立性、严格控制货币供给增长以及在处理本币升值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