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6年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建设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与国际会计规则趋同上又前进了一大步。本文以新《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为例,从经济后果和会计目标的角度阐释其理论基础,并结合长虹电器的资产置换案例,分析该准则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费森-奥尔森估值模型(Feltham&Olson,1995)演化定价模型,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年报中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研究发现,净资产与净收益对股价具有正的价值相关性,相互之间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公允价值调整额对股价具有正相关性,但对净收益的增量价值相关性较弱;公允价值调整对利润的影响额对股价没有价值相关性,对净资产也没有增量价值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无形资产价值的不确定性及管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形资产对企业产品创新及市场占有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也日益重要,对无形资产区别于有形资产特性的认识,有利于资产管理。本文分析了无形资产价值不确定性特性以及形成的原因,并结合无形资产特点,讨论无形资产价值管理的优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公允价值会计自产生以来始终是国际会计界热点话题。本文通过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历史进程进行梳理,揭示其遵循的是螺旋式的发展道路。对其在我国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论公允价值计量与国有银行改制上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与金融稳定的关系以及会计披露在金融危机中的角色。本文认为,国有银行改制上市过程中,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尤其是公允价值计量,将会带来损益的剧烈波动。在中国特殊的银行信用机制下,银行系统会将很小的经济波动或者银行支付危机放大,最终可能酿成金融动荡。因此,在国有银行改制上市过程中,要充分研究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慎重做出相关决策,将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6.
熊翠芹 《价值工程》2006,25(11):46-48
经济增加值(EVA)是评价企业经营绩效的一种新方法,在世界上知名的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而在我国如果按照EVA理论来衡量,一些商业银行不仅没有创造价值,反而在“毁灭”价值,这主要是由传统银行体制造成的。本文将主要探讨EVA的基本原理、EVA与商业银行价值的关系,最后分析了EVA理论在商业银行价值创造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7.
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比、归纳、分析的方法,对2006年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及其规范分析后发现:准则在公允价值的属性定位、计量标准、应用指南、披露要求等方面存在逻辑矛盾或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准则对会计实务的指导作用。在从理论上分析了公允价值的本质特性后,结合国际公允价值规范的最新发展,提出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应对公允价值的含义进行具体界定、进一步扩大公允价值披露范围、制定全面统一的规范指南等建议,以期有利于会计准则的进一步修订与完善,从而更好地适应我国的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   

8.
In the eighth edition of International Valuation Standards (IVS) published by International Valuation Standards Committee (IVSC), "Fair value" is introduced into the asset valuation standards as one specific kind of valuation beside the market value. This definition is not only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one in the accounting standards, but also difficult to explain in the perspective of asset valua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Fair Value" in order to make its relevant meaning and application scope clear in accounting and asset valuation respectively. The discussion helps to avoid the abuse and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Fair Value" for the sake of vague definition.  相似文献   

9.
稳健性又称谨慎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对西方会计稳健性的特征进行了回顾,从稳健性的存在性、产生的动因、影响因素及其经济后果方面,对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的特征研究了进行回顾,系统地评论了我国会计稳健性研究的最新内容,指出了会计稳健性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基于经济附加值的企业价值链管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媛 《价值工程》2007,26(8):70-72
价值链管理是企业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经济附加值从财务指标的角度揭示了企业的价值驱动因素。文中提出企业要进行有效的价值链管理,需要树立企业经济附加值最大化的中心目标,以EVA指标体系为导向,在企业内部以及产业内部进行价值链的优化整合,以此达到提升企业整体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试论经济增加值(EVA)在业绩评价中的优点与局限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牟韶红  朱珊 《价值工程》2005,24(12):38-40
EVA,即经济增加值,是从税后净营业利润扣除包括权益和债务的所有资本成本后的经济利润,是公司业绩度量的指标,衡量企业创造的股东财富的多少。本文就EVA指标加以分析评价,从不同方面分析了EVA的优点与局限性,同时指出其在我国企业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EVA在美国已有20余年的历史,国内也有许多公司引入了EVA进行价值管理和薪酬管理。但其主要侧重于资本,不能很好地解释、管理新经济条件下的价值创造。文中讨论了一种新的价值管理的思想:RAVETM,这是一种以价值为导向的、定量化的EVA价值管理的拓展,整合企业的人力资本、顾客资本、供应商资本和资金资本。  相似文献   

13.
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的运用再次遭受质疑,在此背景下,文章首先论证了公允价值的含义及其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优劣势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得出应该正确看待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的关系,最后指出在我国运用公允价值的一些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徐义晋  吴君民 《价值工程》2011,30(1):134-135
当前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IASB对于金融工具的计量,总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多地使用公允价值。文章首先回顾了国际金融工具准则中公允价值各阶段应用情况,然后对IASB在金融工具准则中研究公允价值的思路,即公允价值的应用特点进行了总结。最后,结合以上思路,提出我国应构建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并进一步扩大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5.
论文研究了我国公允价值推广的制度背景环境及其受到投资者认知局限的困扰。认为公允机制作为会计准则的变革引入市场,必然受到现有市场机制的约束,当这种约束面临投资者决策的认知规律偏误,往往会放大公允价值计量本身的弱点,从而造成市场的过度焦虑和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相似文献   

17.
比较与借鉴:企业业绩价值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广生  王倩茹 《价值工程》2005,24(12):40-42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顾客的需求不断变化,技术创新不断加快,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绩效评价指标系统已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管理需要。本文首先分析近年来国外出现的新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在中国的应用情况,而后探讨中国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优缺点及其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8.
于璐 《价值工程》2012,31(32):147-149
经济增加值(EVA)是从股东财富增长的角度来衡量企业价值的一个指标,在国外企业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特殊性,这一指标是否能优于传统会计指标更好的衡量我国企业价值?通过选取深交所的中小制造企业为样本,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传统指标仍然有较高的信息价值,EVA指标不能完全替代会计指标,但EVA具有增量信息含量是无可质疑的。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已成为多数商业银行的共识。采用杜邦分析的思路,结合商业银行具体业务特点,将EVA指标层层分解,在分析过程中排除非关键因素和不可控的宏观政策因素,得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可操纵的四个关键价值驱动因素,助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is article adds to research on the regulation of standards of conduct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Specifically, it analyses attempts made during Siim Kallas’ mandate (2004–2009), to change the European Commission's approach to managing ethics, from a focus on control (inherited from the Kinnock reforms) to a ‘modern’ style based on guidance and shared values. Findings suggest that administrative practice fell short of delivering the change suggested by official discourse. The case of the Commission illustrates the practical challenges of operating shifts in organizational ethics management, and draws attention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historical and political context of the reforms. The article uses a qualitative methodology, combining document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ethics experts in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