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僵尸企业遍布各行各业,僵尸企业"僵而不死"、吸血的长期性、依赖性,耗费了大量的经济资源,阻碍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处置僵尸企业刻不容缓,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力点。文章在中央提出的"三去一补一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经济背景下,重点探究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如何推动僵尸企业出清以及通过相关案例分析为如何有效处置僵尸企业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地级及以上城市工业企业数据,考察了僵尸企业对城市创业活跃度和创业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僵尸企业比例的提高对提升城市创业活跃度和创业质量均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对提升创业质量的抑制作用更强。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僵尸企业对西部城市、更低级别城市的创业活动抑制作用更明显;国有僵尸企业比民营僵尸企业对创业的抑制作用更明显。影响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僵尸企业通过融资约束、创新挤出和资源配置等路径抑制了创业行为。今后,政府应尽量减少对国有僵尸企业的过度保护,西部地区城市和级别更低城市的政府还应进一步加强对僵尸企业的有效处置和治理,建立健全僵尸企业退出机制,营造更为健康的城市创业环境,助推城市创业量和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正处在由政府主导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阶段,而处置僵尸企业则是构建正常市场体系以确保供给侧改革顺利完成的需要,因此僵尸企业处置本身是一个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过程,应坚持以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来实现僵尸企业的盘活或者处置。本文试就僵尸企业的历史成因、僵尸企业的界定及如何处置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1 僵尸企业的界定 1.1 僵尸企业的定义 僵尸企业的概念最先是由外国经济学家彼得·科伊提出的,通常指那些经营困难,债务沉重,但由于得到了银行或政府的支持从而没有倒闭的企业.我国政府部门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僵尸企业是处于长期亏损状态,并且扭亏无望,同时没有正常退出的企业.  相似文献   

5.
1 僵尸企业的界定 1.1 僵尸企业的定义 僵尸企业的概念最先是由外国经济学家彼得·科伊提出的,通常指那些经营困难,债务沉重,但由于得到了银行或政府的支持从而没有倒闭的企业.我国政府部门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僵尸企业是处于长期亏损状态,并且扭亏无望,同时没有正常退出的企业.  相似文献   

6.
目前,僵尸企业问题是我国供给侧改革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其涉及层面广泛性和面临问题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对待僵尸企业的处置方式及方法,必须慎之又慎。本文从僵尸企业产生的影响开始,阐述僵尸企业在我国主要影响的几个层面,进而对僵尸企业的妥善处置,进行探讨,以求为我国供给侧改革出一份力。  相似文献   

7.
僵尸企业并非中国独有的问题,而是世界相关经济体曾经或正在面临的共性问题和共同挑战。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僵尸企业因日本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等多方面的原因而形成。日本主要通过产业再生机构和中小企业再生支援协议会治理僵尸企业。借鉴日本相关机构协助僵尸企业顺利退出市场或走出困境重获生机的具体方法,中国对僵尸企业的治理和防范可从多层面着手:在政府层面,运用综合手段,有效处置僵尸企业;在银行层面,严控融资借贷,避免向僵尸企业输血;在制度层面,畅通退市机制,对僵尸企业实施破产或倒闭措施;在社会层面,成立中立机构,协助治理僵尸企业。  相似文献   

8.
僵尸企业的处置是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从国际经验来看,僵尸企业并不是最近才在中国出现.1990年代,日本到处都是僵尸企业;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国一度也出现了大批僵尸企业.僵尸企业的形成有一定历史原因,我国1990年代曾通过让“有担保债权人”让利受损的方式推动企业破产的所谓政策性破产.而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在处置“僵尸企业”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法律问题和法律纠纷,应依据现有法律,在宪法和法律框架内处置僵尸企业和化解过剩产能.  相似文献   

9.
加快出清僵尸企业,是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以及推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采用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研究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对企业僵尸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旨在鼓励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政府发展战略会显著提高当地企业僵尸化的概率,且这一影响对公有重工业、中西部以及上游行业公有制的企业更显著。本文研究表明,地方政府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可能是造成中国僵尸企业情况严重的重要原因。因此,治理僵尸企业需要从源头出发,政府应充分发挥培育和完善市场的作用,因势利导地制定比较优势发展战略,防范僵尸企业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和日本自身发展模式调整,日本共经历3次大规模的"僵尸企业"危机。处理"僵尸企业"问题时,日本遵循市场规律,由市场选择企业破产或重组,尤其重视失业工人的再培训和就业安置,并成立专门机构落实各项解决"僵尸企业"问题的法律法规。中国应根据自身特征,充分借鉴日本成功经验,解决"僵尸企业"难题。  相似文献   

11.
王波  叶勇  李明 《华东经济管理》2014,28(10):142-146
文章在分析媒体参与公司治理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媒体关注对公司治理产生的正面效应及影响因素,并指出已有研究的学术贡献与若干未来研究方向。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媒体参与公司治理不仅可以保护投资者等相关者利益,而且可以提高企业业绩,促使企业CEO对媒体报道做出积极回应,重视履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2.
中印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及世界经济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运用GTAP模型和等递归动态法,针对中国与印度自由贸易区的构建,以及在此基础上可能形成的其他不同区域合作方案,对中国的贸易规模、贸易结构、GDP、福利水平和生产格局等将产生的经济影响进行了一般均衡模拟分析。研究表明:在不同区域合作方案下,中国福利损益有差异;中国的贸易规模及除服务业之外的各产业的进出口增长都比较显著;服务业是中国参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薄弱产业;"10+6"方案对中国最不利,而中国-印度自由贸易区和中国-印度-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区方案对中国较为有利。中国的优势方案是争取在印度、澳大利亚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而避免东盟、日本等的加入。  相似文献   

13.
质疑银行卡收费 国内银行卡收费,目前又成媒体与民众关注的焦点,甚至引起了人大代表的密切关注。根据工、农、中、建四大行发布的公告,从6月1日起,这些银行对本行发行的银行卡收取ATM跨行跨境查询手续费,境内ATM跨行查询手续费每笔0.3元。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单一期间代理模型扩展到多期间代理模型来研究委托一代理关系,从预算棘轮效应和经理人声誉相结合的角度来揭示预算松弛产生的原因,并得出两者的联合作用将显著增加预算松弛产生的可能性,这使我们对影响预算松弛的因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丰富了预算管理理论。  相似文献   

15.
《江苏科技信息》2019,(34):25-27
薪酬管理工作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以及吸引人才的主要手段至关重要,关乎企业能否稳定且长久的发展。薪酬管理的公平性,直接影响到企业员工自身的工作积极性以及主动性,所以,企业需要注重对薪酬管理公平环境的创造,通过对薪酬管理公平性的不断提升来推动企业迈入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基于此,文章针对员工工作绩效受到企业薪酬管理公平性的影响及其提升策略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6.
白景坤   《华东经济管理》2008,22(1):32-36
人们对组织与环境关系认识的转变反映了组织所处社会环境变迁的过程.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派组织存续理论的回顾,文章认为组织所处的技术和制度环境既是组织活动客观作用的结果,又直接影响组织的存续;适应环境的组织能够获得技术和制度溢出收益并成功推动环境的变迁,组织在与环境的共同演化中得以存续.  相似文献   

17.
牛玉君 《改革与战略》2010,26(1):155-157
文章介绍了流动服务及其特点,分析了流动服务管理中的问题:服务生产力不高;服务质量标准和规范不完善;对服务人员的监督考评困难;服务人员的服务胜任力不强。探讨了加强流动服务管理的对策:建立在线服务管理系统;加强对服务易逝性的管理;重视对顾客的管理;制定明确的服务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8.
翁嘉晨   《华东经济管理》2006,20(12):152-154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关系到高校后勤经济实体作为独立的纳税人应该享受和承担的法定权利与义务,关系到税务机关对高校后勤经济实体的税收管理,关系到税收如何发挥调节经济、服务于经济、服务于社会的作用。文章试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模式入手,理清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涉及的税收问题和税收政策,分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税收征管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高校后勤社会化税收规范化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贸易摩擦、移民限制是当前全球化过程中的显著现象。本文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与移民相比,新的贸易模式带来的就业岗位流动对北方国家劳动力市场冲击更大,影响更持久。对南方国家而言,就业岗位的流入使积极融入全球化的南方国家获得了就业创造的机遇,也有利于抑制智力外流。本文最后结合中国的开放形势提出了一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争论不一,但马克思劳动价值中的价值思想应当是确定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包含着三个基本论断:劳动决定价值、活劳动创造价值、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凝结为价值。它们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思想: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群众。当下,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思想就是要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为此,我们需要大力彰显劳动价值,深入探讨实现体面劳动的路径与对策,切实让广大劳动者共享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