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实现长达30年的高速增长,主要是因为我们采取了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并通过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实现了劳动要素的两次优化配置。与此同时,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外部经济失衡、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内部需求不足等重要矛盾。中国今天所面临的问题都是由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所带来的"动态发展中"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唯一可行的只能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将改革和开放引向深化。  相似文献   

2.
吸引外资越来越成为各国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外商投资却在不同国家、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区别于以往基于吸收能力的门限机制解释,本文利用2001-2013年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将地区的律师数量作为一种制度性要素供给用来测度地区的司法环境的指标,分析了以司法环境为主要构成的东道国制度设计如何调节地方保护影响FDI溢出效应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地方司法环境的改善能够降低由于地方保护带来的市场分割效应,同时也能减缓由于地方保护对FDI溢出效应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略论中国金融体制的对内开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讲到"开放"时,通常指的是对外开放,但实际上,对中国来说,不仅有着对外开放的问题,而且有着对内开放的问题.2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是中国开放过程中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内开放创造着对外开放的各项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对外开放又积极促进着境内的体制改革和对内开放.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4.
为了加速不发达、欠发达地区的开发,必须发展对外开放与对内联合;而要促进对外开放与对内联合,就必须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其客观依据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点式辐射和带状推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它将形成我国经济发展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态势。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东道国制度环境入手,创新地将FDI吸收能力理论、溢出理论与制度环境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内,探讨制度质量对东道国吸收能力、FDI溢出效应的具体影响机制与效应。采用中国各省区1990~2010年面板数据和动态面板GMM估计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控制市场化程度的情况下,FDI的增长效应不再为正,甚至转变为显著的负效应。这表明,FDI在东道国的经济绩效具有显著的"制度门槛"效应特征。FDI对东道国的产业增长效应是通过当地制度环境改善来实现的,随着地区市场化程度的提高,FDI在该地区的产业增长效应显著增强。本文的研究表明,改善制度质量的国内改革是提升对外开放质量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6.
闫丽霞  韩盼盼 《科技和产业》2023,23(12):230-236
基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11—2020年黄河流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建立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不同因素对黄河流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在测度年内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质量不高,但呈现逐年上升的良好态势。从纵向视角分析,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区在测度年内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梯度递增的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分析影响因素发现,对外开放、环境规制、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水平对黄河流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起到促进作用,产业结构抑制黄河流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台湾银行民营化进程的借鉴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经济改革开放20多年,促进了民间经济的发展,激发了民间资本的活力。在金融对外开放的同时,对内开放亦是大势所趋。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对中国未来经济制度结构的演进与变革的影响力正在加强。本文以台湾地区金融自由化和金融体制演进中的银行民营化改革为研究对象,解析了台湾银行业在民营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成因。  相似文献   

8.
开放是世界工厂产生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一个国家而言,开放包括两层含义: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20多年来,对外开放已成为我国全民的共识,未来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必将不断深化.但是,与对外开放相比,对内开放却相对受到了忽视,地区保护主义现象仍较严重.  相似文献   

9.
将出口EXP作为被解释变量,将环境规制ER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分析环境规制对出口增长的影响,以及对外开放程度、人力资本、产业产品产值、资本投入等在环境规制对出口发挥作用时的推动或抑制作用,以C-D函数作为构建模型的基础,利用Stata12对模型和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环境规制对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有着拉动作用,原因可能是由于技术的创新使得补偿和抵消效应大于了挤压和约束效应,对外开放程度和人才的投入都推动着出口的升级,而资本投入和产品产值对出口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对外改革,对内开放,促进产业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工业实现了行业内和行业间的产业升级。大部分企业的生产率明显提高,出口的产品专业化、差异化更加明显。这一经济现象可以有多种解释,但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递增无疑是最主要的两股动力。要保证中国在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内继续实现产业升级,提升企业生产率,需要转换改革开放的思路,由"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转为"对外改革,对内开放"。对外改革主要出口目的国家,加强主要的自贸区建设;对内则开放国内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深化经济改革,实现产业提升。  相似文献   

11.
对外开放的原意是使各种要素在国际间流动起来,但开放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要素流动本身。开放对一国的意义还在于对制度的深刻影响。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并不是相互独立的两项政策,而是整个制度变迁的一个整体。对外开放必然要求对内改革与之相适应。可以这样说,是开放使得“改革”和“制度”都成为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  相似文献   

12.
1995年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1994年国家在宏观管理体制方面的诸多改革措施和对外开放的重大进展,仍将继续产生效应,改革和开放起步较早的东部省区将继续受益。特别是1994年我国出口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有新突破,不仅将1993年的进出口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外贸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发达国家通过废弃物贸易或直接将污染产业转移到我国,破坏了我国的生态环境。而且,我国在对外开放初期买施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也给我国环境保护增加了压力。本文认为环境成本外部化是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应尽量运用各种经济手段以及环境规制,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以降低环境成本外部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4.
中国改革开发30年中,出现了苏南模式、深圳模式、浦东模式等,和这些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重庆模式是以内需为导向。多年来,浦东在对外开放方面做得较多,但是在对内开放,提高服务国内经济发展方面做得不够,重庆模式在服务于西部地区的发展过程中取得迅速发展,给浦东提供了迎战金融风暴的范本。  相似文献   

15.
目前,区域间的竞争已日趋激烈。省与省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招商引资成效的较量。哪个地区的开放度高、招商引资多,哪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就快、竞争力就强。就整个开放政策和开放战略来讲,应包含对内对外两个方面。对内对外开放互为基础、互为条件、互相促进、互相依托,必须同步推进。因此,在抓对外开放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内联合。扩大开放不仅要对外,也要对内;招商引资不仅要外引,也要内联。尤其是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存量较少的地区,更要外引内联并进,尤其要在内联上实现突破。同时,与沿海开放地区搞经济协作,不但可借船出海。更能通过联合提高和壮大自己,对内联合,前程似锦。  相似文献   

16.
加大信息化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积极推进物流数字化发展对推动物流降本提效和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8—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用面板因子分析方法对物流信息化水平进行测度,并用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对物流信息化和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空间关系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物流信息化对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物流信息化对周边地区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物流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物流信息化规模和物流宏观发展水平对本地区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均具有积极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在直接效应中,物流信息化对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东、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增的积极影响,且对周边地区均存在积极的溢出效应,从各分指标来看,在东、中部地区物流信息化规模和宏观环境对本地区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均有积极影响,但在东部地区不具有正向溢出效应,中部地区物流信息化基础设施溢出效应为正,西部地区宏观环境并不具有正向直接促进效应,但具有正向溢出效应。为促进我国物流信息化高质量发展,从加大物流信息化投入、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和政策协调力度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贸易自由化与中国要素市场扭曲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素市场扭曲不仅直接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内部资源配置,而且还影响其对外开放的经济福利。本文从要素市场扭曲测度的角度出发,依据“随机前沿分析法”对中国要素市场跨地区和跨行业的分布进行了测度。结论为:中国现阶段要素市场扭曲的存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本国在对外开放中所应该取得的福利。因此,在短期内适度的贸易政策将有助于缓解国内要素市场的改革压力,而从长期来看,改革要素市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再做﹃外向带动﹄大文章对过去2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作一总体的审视,我们对改革与开放的关系似乎有了新一层的认识。如果说发展是一辆满载“富裕”前行的列车,那么,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就是带动这一列车前进的一对巨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表明,不断扩大对外...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我国对外开放呈现新的局面,具体表现在扩大进口、扩大对外投资、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以及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方面,这些对外开放的举措可以倒逼深化改革。在扩大进口方面,倒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及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在扩大对外投资方面,为我国深化改革提供缓冲地带,倒逼创新驱动与共同富裕的实现;在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方面,产生竞争效应、供给效应、创新效应与示范效应,倒逼深化改革;在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方面,倒逼中性竞争、营商环境优化以及知识产权保护。  相似文献   

20.
企业市场化、对外开放与中国经济增长条件收敛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释放了其潜在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本文在对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制度变迁进行定量测度的基础上,通过考虑各省市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化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尝试将制度因素引入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使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固定效应估计方法和动态 Panel Data 估计方法,本文对各省市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进行了经验研究,研究发现包括人力资本和制度差异的扩展索罗模型很好地解释了中国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在控制了地区间制度差异后可以观测到明显的经济增长条件收敛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