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赵源  王琼瑶  朱艳婷 《科技和产业》2021,21(10):223-228
四川省高新区在支撑科技创新、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新区肩负新的使命,在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管理体制机制问题逐步显露,成了四川省高新区普遍面临和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通过分析新形势下四川省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现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包括社会事务多、审批权限少、管理制度传统、创新性不突出等,提出做好顶层设计、推进权力下放、改革人事制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管理能力和效率等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产业集群机制缺失与高新区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前产业集群机制的缺失导致了我国大部分高新区区内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和竞争力不强。产业集群的专业分工互补机制、交易费用机制和知识外部性机制能够提升高新区以及区内企业的竞争力。结合现实情况,本文提出了构建高新区产业集群,以促进高新区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丁丹 《辽宁经济》2023,(11):22-26
国家高新区是驱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也是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营口国家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中的排名不断下降,从2011年第72位降至2022年第139位,制约营口国家高新区争先进位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结为“高”“新”特质有待进一步提升。营口国家高新区应按照新时期国家对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和要求,以新版评价指标体系为指引,增强发展的均衡性,提升发展能级,蹄疾步稳向国家高新区前百强迈进。  相似文献   

4.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国家高新区经过三十年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新的发展阶段,国家高新区承担着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本文立足当下背景,选取天津滨海高新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其他高新区的经验做法,提出滨海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全面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打造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开放高地和改革高地,是新时期赋予国家高新区的新使命新要求。文章通过深入分析国家高新区发展模式,构建“一区引领、数核驱动、多园协同”的“一区数核多园”新发展格局,推动形成国家高新区的园区圈层、创新圈层和区域圈层,探索新时代国家高新区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以国家高新区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江阴高新区为代表,分析园区科创载体建设情况,梳理总结高新区科创载体发展现状,从载体承载能力、孵化功能、运营水平、社会参与、专业性载体建设等方面对载体建设问题进行剖析,从提升载体专业水平、布局建设海外孵化器、完善金融服务、注重绩效考核评价4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旨在推动高新区科创载体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史琼 《浙江经济》2010,(12):53-55
杭州高新区以创新发展模式和政府管理体制为重点,做产业与做城市一起抓,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新型城区两轮驱动的发展格局,在产业集聚、创新要素集聚、构建新体制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9年科技部火炬中心对54个国家高新区“两年一次”的最新综合评价,杭州高新区综合排名第9位,跻身于中国高新区的第一方阵。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群与高新区发展密不可分,产业集群可以优化高新区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分工合作和提高高新区影响力与竞争力;高新区的发展又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南宁高新区面临着产业集群机制、产学研合作机制、风险投资机制不完善,融资渠道有限和有效公共技术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其产业集群建设应该明确产业集群发展目标,扩大集群范围与效应;完善优势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增强区域创新网络功能;健全风险投资机制,拓宽企业筹资渠道。  相似文献   

9.
创新驱动是高新区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高新区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关键在于构建科学的合作联动创新网络体系。面对现实存在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整合与优化创新资源能力不足等困境,高新区应进一步完善创新资源流通渠道和制度安排,推进创新资源互补与高效对接;建立健全高新区创新网络合作联动一体化机制;构建以产业集群为核心的创新链条,通过技术需求和服务需求对接增强创新网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作为落实科技创新政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平台,高新区的高质量发展对于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四川省高新区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从多个维度分析了其发展现状,并从创新能力、发展质量、开放水平、可持续能力等方面总结了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四川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高新区综合排名跻身国家高新区25强近日,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正式下达文件,以2012年105个国家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共106个单位)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开展了国家高新区评价(试行)工作。潍坊高新区在106个单位中,综合实力排名第25位,比上年度排名再提升4位。2012年评价结果显示,潍坊高新区在创新成果转化、产业规模能力、发展环境、创新创业平台、园区建设等方面成效明  相似文献   

12.
正高新区举办加快金融创新发展宣讲会2月20日,潍坊高新区举办潍坊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市金融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宣讲会,潍坊市副市长张望军应邀作辅导报告。会上,张望军副市长对潍坊金融产业未来创新发展的总体目标、主体框架、重点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深入解读,对高新区金融产业下步创新发展提出了前瞻性建议。要求高新区金融创新发展融入全市金融改革大局,加快构建完善的金融体  相似文献   

13.
高新区对于培育新的支柱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泰州医药高新区的发展现状,借鉴成功高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构建特色化的医药高新区。  相似文献   

14.
《宁波经济》2007,(8):7-11,20
按照主要经济指标和创新能力指标的综合评价,宁波高新区目前大致处于全国54个国家级高新区的第三集团中等水平。 宁波高新区未来发展方向:打造创新型、科技城和开放式为主要特征的国家级高新区。 宁波高新区的发展目标:宁波自主创新的引领区、科技创业的核心区、高新产业的示范区,争取有些领域或指标跻身于国内一流的创新型高新区行列。 宁波高新区功能培育的重点:围绕强化研发创新、创业孵化、高新产业示范和机制体制创新等四大功能,着重培育创新要素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管理服务等三大能力。 宁波高新区的产业选择思路:一要依托创新链,发展核心产业;二要依托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三要依托价值链,发展特色产业。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河源高新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新区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指示要求,坚定不移做实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着力构建与"双区"协同创新分工体系,全力打造粤东西北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在粤东西北创新发展中发挥了很好的辐射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05年,乌鲁木齐高新区大力依托新疆的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80亿元,工业增加值7.9亿元,财政收入3.8亿元,外贸出口6.9亿美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亿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以30%的速度递增,高新区在快速发展中留下了一些精彩的镜头。镜头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经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3月25日,乌鲁木齐高新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揭牌仪式在乌鲁木齐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举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建立使乌鲁木齐高新区充分利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工作机制,将乌鲁木齐高新区发展成为新疆引智引项的一个高地,目前…  相似文献   

17.
深圳高新区通过创新引领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效,在科技创新领域居全国前列,这得益于政府战略规划、科学引导和错位布局,得益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先进的创新理念、活跃的创新思维和火热的创新热情。本文深入分析了深圳高新区推动创新发展的主要做法,以便为其他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或转型升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高新区创新体系的建设是提高创新能力,推进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要举措。文章主要分析了江苏高新区创新发展能力,找出制约我省高新区的问题,根据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与江苏省创新发展实际情况,研究江苏高新区监测和考核评价体系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在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目标的指导下,地方政府应以国家高新区建设为重点,围绕高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探讨创新型产业集群对高新区产业综合发展能力的影响状况,构建起高新区产业综合发展能力评价体系结构,进行产业结构、科技创新、资源利用率、经济效益等指标的评估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政策与财政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提升产业集群集聚效应、盈利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戴开富  胡水华  李旭峰 《特区经济》2007,219(4):184-185
襄樊高新区经过十多年来的开发建设,高新技术及其产业迅速发展,并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区内汽车产业列于全国高新区七大特色产业集群之一。高新区在发展的同时,存在经济总量偏小,主导产业不突出、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和区内企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高新区发展模式的研究,为襄樊高新区的进一步发展和构建襄樊高新区发展的新模式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