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上司公司质量不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股市发展的重要障碍。对于证券的发行效率,本文从承销商声誉的视角出发,通过建立不对称信息下的静态和动态搏弈模型,说明市场形成的声誉机制可以替代行政管制,提高证券的发行效率。  相似文献   

2.
我国上司公司质量不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股市发展的重要障碍。对于证券的发行效率,本文从承销商声誉的视角出发,通过建立不对称信息下的静态和动态搏弈模型,说明市场形成的声誉机制可以替代行政管制,提高证券的发行效率。  相似文献   

3.
信号传递理论认为,IPO市场中审计师选择可以作为信号机制,降低发行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本文以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证券发行制度向市场化过渡为背景,考察我国审计师声誉和IPO企业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资产净利率、投资银行声誉、公司成立时间这五个反映公司风险的变量中,公司规模、投资银行声誉、公司成立时间与是否选择大事务所进行审计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大规模事务所审计的IPO企业的首日回报显著要低,这意味着大规模事务所的高声誉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审计师的信号传递功能在我国初步有效.  相似文献   

4.
证券承销商声誉机制:机理、缺失动因与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券承销商担负着“信息生产者”和“质量认证中介机构”的功能,然而也面临着“可信性”的问题。在与证券发行企业、投资者的重复博弈过程中,承销商通过建立自身的行为规范,达成与证券发行企业、投资者之间的合作均衡所形成的声誉能有效缓解承销商的道德风险,保证承销商信息生产的可信性。通过分析承销商声誉机制的相关理论模型、形成机理及机制缺失的原因,提出了充分发挥承销商声誉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特殊的T+1交易制度下,我国的IPO首日换手率偏高.分析发现,导致我国IPO股票发生高换手率的因素有:初始收益率、市场特征、承销商声誉、发行公司年龄和初始发行规模.并发现,如果公司的发行规模大于1.5亿元人民币时,换手行为与承销商的声誉不相关.应加强对不正常的新股首日高换手的监管,防范动机不良的交易者的违法乱市行为,以规范我国股市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理论界关于声誉机制对证券分析师利益冲突行为的影响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本文通过构建证券分析师不同情况下的收益矩阵,求解其最大化的期望收益,得出了声誉机制会引发证券分析师的利益冲突行为,而且证券分析师是否选择跟风主要取决于不同情况下的收益的结论.本文认为,可通过建立声誉回报机制来影响证券分析师的收益,促使证券分析师发布独立且公正的投资建议,以消除证券分析师的利益冲突行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我国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初期独特的价格上限管制为背景,对作为市场信息中介的审计师声誉价值的建立及其有效性进行了初步考察。发现审计师声誉机制有助于降低抑价折扣,改善新股定价效率,并且高声誉审计师在新股发行过程中也确实收取了更高的审计费用;审计师声誉机制的信号价值主要体现在低于价格上限定价的样本中,而在达到价格上限的样本中,最高限价管制明显削弱了审计师声誉机制的信号价值。因此,我国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的激励性价格上限管制有其合理性,较大程度上能够促使市场中介机构的声誉价值得以显现,并开始在改善市场信息环境进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取2007-2012年受到证监会行政处罚或卷入影响较大的财务丑闻的审计师作为声誉受损样本,通过考察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特征是否受到审计师声誉受损的影响,分析证券分析师是否在关注审计师的职业声誉。研究结果显示,与审计师声誉未受损的上市公司相比,证券分析师对审计师声誉受损的上市公司的盈余预测特征发生显著变化,具体表现为:盈余预测准确度下降,乐观程度显著下降,分歧度显著上升。研究结果表明,证券分析师就与证券市场相关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时,对审计师声誉具有一定的认知度,并通过盈余预测特征将审计师声誉的信息传递给利益相关者,审计师声誉机制在证券分析师这一特殊行业内正在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9.
国外很多的学者对由知名的投资银行和普通的投资银行所承销的新股的不同市场表现进行了研究,发现知名投资银行承销的新股发行抑价程度要低于普通投资银行,即所谓的投资银行声誉假说.本文选取1996年1月至2003年3月在沪市发行上市的A股为研究样本,对投资银行声誉假说在我国新股发行中的适用性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显示这一假说在我国并不成立.  相似文献   

10.
政治寻租约束与投资银行声誉机制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浩萍 《上海金融》2007,63(8):28-31
声誉是保障市场化改革健康发展的重要机制。虽然目前有众多学者都探讨了我国投行声誉机制有效性的问题,但却对影响有效性的因素讨论甚少。本文以投资银行业为例,初步分析了中国转型经济制度背景的重要构成因素-企业政治寻租对声誉有效性的影响。政治寻租是指投行利用与政府及官员的关系获得"超额利润,"它将提高声誉投资的机会成本,降低行业竞争以及减少发行公司对投行声誉需求,从而对投行声誉有效性产生负面影响。政治寻租对投行声誉的影响程度取决于投行政治寻租能力和政府对发行公司干预。  相似文献   

11.
良好的声誉可以减少欺诈行为,缓解信息不对称,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运作效率。声誉理论主要分为个体声誉理论和集体声誉理论。集体声誉作为一种特殊的激励机制,成为个体声誉的补充,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并被应用于各个领域。本文从集体声誉的内涵、形成机制、作用和应用等角度分析集体声誉理论,并展望集体声誉理论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IPO定价效率直接影响着股票市场资金融通和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以及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本文从承销商视角出发,通过引入声誉成本因素,构建承销商IPO定价模型,模型实证分析显示:超额配售选择权和承销商声誉均能够提高IPO定价效率,但我国A股市场超额配售选择权对IPO定价效率的影响不显著,承销商声誉与IPO定价效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影响系数较小。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闻舆论传播速度的加快和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声誉风险逐渐成为保险公司面临的重要风险.声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着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是当前我国保险业的紧迫任务.本文利用自动元胞机模型,从微观角度研究社会个体对保险声誉评价的传导过程,分析影响保险业声誉风险传导的关键因素,论证了社会对保险的评价存在着聚集效应以及人际传播网络对保险业声誉传播的重要影响,为抑制声誉风险传播、提高保险业声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将隐性激励方式引入合谋理论研究,建立了公共部门组织的政府一监察者一执行单位问的三层委托代理模型,重点考察了声誉机制和监督强度对合谋合约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监察者和执行单位越关注自身声誉,子合同转移支付效率就越低,合谋越不容易发生;而外部监督强度越高.合谋被发现的概率越高,合谋越不容易发生.  相似文献   

15.
梁涛 《征信》2011,(6):43-46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信用危机激发了社会对“信用评级悖论”的关注.声誉溢价模型与美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历史说明了声誉机制对破解“信用评级悖论”、促进信用评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由于竞争过度、评级方法不透明、声誉信号传递不通畅和付费方式的影响,我国评级市场声誉机制难以发挥其作用.因此,应改革现有的信用评级体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2009年10月23日中国创业板市场开板以来至2010年12月31日的153只IPO样本数据,研究了IPO发行成本与中介机构声誉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中介机构声誉对IPO直接成本有显著正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声誉溢价效应;中介机构声誉对IPO间接成本有显著负影响,承销商声誉越高,间接成本越低;由于间接成本占比较大,声誉的负向影响要大过正向影响,整体来看,中介机构声誉对IPO发行总成本有显著负影响。因此,从股票发行者成本控制的角度出发,本文结论支持发行者选择高声誉的中介机构。  相似文献   

17.
李向品 《证券导刊》2012,(11):93-95
IPO折价是我国股票市场的一个普遍现象毒按照承销商声誉理论,认为高声誉的承销商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只会选择承销那些高质量企业的IPO.所以,承销商的声誉和IPO折价程度之间存在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为结构性金融产品,投资人难以穿透观察底层基础资产,且交易主体间存在多重委托代理关系,为实现各自利益,会做出损害利益相关方的道德风险行为。声誉理论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良策,本文根据信贷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首先构建了声誉共同体模型解释声誉控制道德风险的机理,其次采用序贯博弈推导出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声誉模型中的“主导者”为发起人,最后重点分析发起人声誉模型,根据声誉动态、期间贴现因子、误报的发起人收益区分最低成本分离均衡、完全分离均衡、部分混同均衡和完全混同均衡,研究声誉如何帮助投资人区分发起人类型及甄别其道德风险行为。本文得出声誉共同体的声誉价值即为其道德风险行为获益的机会成本,防范信贷资产证券化道德风险的重点在于控制发起人道德风险,风险自留减少可以成为其声誉提高的信号这三项结论。本研究对分析结构性金融产品交易主体的声誉机制有一定参考意义,对声誉实证研究也有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19.
证券市场的重要作用是优化资源配置,舞弊行为的存在不仅降低了证券市场的效率,也影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通过分析声誉理论和建立基本的声誉模型,得出声誉机制对于治理我国证券市场舞弊的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金融危机视角下商业银行声誉风险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国际国内商业银行经历了最严重的银行声誉风险危机.基于此,无论是监管机构还是商业银行自身都加强了对声誉风险的研究和管理.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体系现状及其存在的不足,论述了诱发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相关因素,提出了实现有效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路径选择.主要包括:强化声誉风险及其管理意识、建立科学的声誉风险预警机制、制定并实施声誉风险预控和声誉危机处理计划、进行全面的声誉危机公关以及总结经验教训、重建银行形象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