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云南的参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是在2004年6月正式启动的。泛珠三角区域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中国区域合作和发展的创新,也是中国最大的区域经济合作。启动两年以来,无论是在产业投资与基础建设、营造公平开放规范的市场秩序、加强环境保护等方面,还是在能源、旅游、信息、科技、劳务输出、投资和经贸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根据区域产业转移的理论,现阶段"泛珠三角"各省已基本具备了产业转移的各项条件。但在实际的产业转移过程中,由于存在经济体制差异,发展不平衡,利益冲突等等多种制约因素,产业转移并没有出现预期的规模。因此,需要通过经济体制整合,构建产业转移机制,发挥比较优势等措施来促进该地区的产业转移,以达到产业结构的共同优化和升级。  相似文献   

3.
泛珠三角合作中广西承接广东产业转移的通道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泛珠三角”合作中“两广”之间山水相连,人文相通,却有着明显的产业梯度差距,广西应充分利用好自己正面临着的多重黄金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建设好“两广”间产业转移的通道,主动、科学地接受广东产业转移,实现广西经济的起飞。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同时,随着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东部等率先发展地区也面临着经济发展的一个转型期.在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差距依然存在的背景  相似文献   

5.
支持承接泛珠三角产业转移:金融机构火有作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欣欣 《现代乡镇》2009,(12):19-21
日前,在南宁举办的“第五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金融论坛”上,来自内地九省区和香港、澳门特区有关政府部门、金融业界的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产业转移与金融服务”这一主题展开研讨。与会代表普遍认为:通过构建高效的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区域内产业转移与升级,是区域经济金融合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赵祥  郭惠武 《南方经济》2014,(3):98-110
本文利用博弈分析工具,以广东省产业转移园为例分析了地方政府合作推动产业转移的机制与障碍。研究发现产业转移园合作双方的策略选择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双方努力水平对产业转移园的成功和官员晋升概率作用的大小;二是双方政府官员晋升效用的大小;三是双方努力成本的高低。因此,如果双方或有一方政府官员的晋升效用较小,或者双方的努力程度对产业园的发展和官员晋升概率的影响较小,则在产业转移园建设过程中就可能出现双方都不努力,或一方努力、另一方搭便车的情况,产业转移圆的发展就有可能受阻。文章还根据博弈分析的结果,在一般的意义上提出了改进政府管理体制,促进地方政府经济合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当前,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出现了一种产业“集群式”转移现象,即一些有着产业联系的上下游生产企业“一窝蜂”地相继由—国某—地区转移至另一国某一地区。这种产业转移模式,在短期内很快促进了产业移人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疆当前众多工业园在承接东中部产业时,有不设门槛的倾向;对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积极性不高,缺乏以工业园带动区域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思路;园区经济促进区域城镇化的作用被放大,而园区建设则缺少强有力的城镇平台支撑;对高端服务业重视不够,将园区服务业局限在仓储物流业。本文认为,园区在引进和承接东中部企业尤其是高载能企业时必须设置绿色门槛;区域综合性工业园中的农产品加工业必须从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层面得到强化;园区同城镇建设应当相互协调,当前更要加快本已滞后的城镇化进程;当地政府应积极建设园区外软件园,抓住机遇升级新疆生产性服务业。  相似文献   

9.
产业转移是实现我国区域间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产业间的梯度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产业推进的空间扩散与转移是不可逆的历史过程。中原经济区是我国区域经济的重要板块,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是该区域未来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利选择,处于该区域核心的河南应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大力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带动中部崛起。  相似文献   

10.
泛珠三角经济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是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随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战略的实施和推进,构建该区域的创新体系,对整合各省区的技术创新资源、提高成员之间科技合作的绩效,进而提升整个经济圈的国际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就泛珠三角经济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邱婷 《改革与战略》2011,27(11):129-132
伴随高速经济发展而来的环境恶化、资源耗竭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不但降低了当代人的生活水平,而且也削弱了后代人生存发展的能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理论,是过度使用环境、遭到环境报复以后,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而得出的经验总结。近年来国内掀起了一波污染密集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产业转移浪潮。污染密集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一方面需要通过承接产业进入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正视污染密集产业进入带来的环境污染等负面效应。基于此,文章站在污染密集产业承接地的角度。基于环境与经济运行的物质平衡系统,结合环境容量约束来分析污染密集产业转移承接地的环境效应,并提出承接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三条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以陕北安塞县为实证分析对象,在对安塞县资源经济系统现状详细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石油工业园项目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思考,指出以石油企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村企共赢,妥善解决农村建设缺乏资金、劳动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企业发展缺乏土地的问题,这是安塞县目前面临的现实问题。最后得出目前安塞县域经济的发展要充分利用油气资源的优势,只有工业园以石油企业带动相关产业群发展才能使企地实现共赢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何尔琦 《科技和产业》2021,21(8):102-108
产业转移和区域创新存在内在耦合协调需求.在梳理了两者的耦合协调机理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获取相关面板数据,并采用时间序列熵值赋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9—2019年广州都市圈的产业转移系统与区域创新系统的综合水平与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与分析,并从时空角度探索产业转移与区域创新的耦合协调发展趋势.研究表明,在产业转移政策实施和区域创新系统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广州都市圈内产业转移与区域创新系统的综合水平与耦合协调度都呈现整体上升趋势,并且协调类型也开始从低度水平上升至中度水平,但区域内仍存在较大差异.针对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建设——模式、路径与动力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有特定内涵,并在实践中可形成不同的主导模式和演进路径。区域品牌建设又隐含着若干动力机制的综合作用,它们构成区域品牌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驱动力。各地应结合自身的产业现状和特点,灵活运用区域品牌理论,选择合适的区域品牌发展战略和策略。  相似文献   

15.
“民工荒”问题及其对我国产业转移与扩散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劳动力无限供给到稀缺,人口学家称之为“刘易斯转折点”。近年来的“民工荒”现象是否说明在我国这一转折点已经来到了呢?导致用工紧缺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又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尤其是产业的空间转移与扩散产生什么影响?这可以从劳动力供给、需求以及结构性因素等角度进行分析。这种用工短缺现象虽然并不意味着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但是其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尤其是产业的转移与扩散可能带来的影响仍然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6.
当前,加工贸易正呈现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内陆地区加速转移的新趋势,这给内陆地区发展带来了机遇。文章以湖北省为例,通过对其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进行SWOT分析,提出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基本原则和模式,构建了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产业链的内生性出发,探讨了产业链整合与产业转移模式之间的逻辑联系,并基于产业链整合视角,结合湖北现实,考察了中西部有代表性的承接模式,最后就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转移产业、选择合适的转移模式,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臧学英 《北方经济》2009,(19):51-53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宏观政策.我国经济发展已出现一些积极迹象。此次危机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必须重新反思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增长模式和体制构架。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的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发展东高西低、南快北慢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一定遏制.区域之间互动合作的深度、  相似文献   

19.
潘璐 《北方经济》2011,(15):90-91
一、我国环保项目中的投融资模式随着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绿色GDP等理念的推行,环境保护工作日益得到各级政府和民众的重视,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目标。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着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倾向,我国在环保方面面临的形势相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加强区域合作已经成为各地区和各级政府新时期谋划科学发展的重要策略。在广西和广东交汇处建立两广合作信都经济区,既是贺州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也是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区域合作的创新举措,不仅有利于贺州营造投资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