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泛珠三角”经济圈产业梯度转移与结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产成本上升,资源瓶颈,腹地狭小已成为“大珠三角”发展的“软肋”,在以上方面,其他8省区相对于“大珠三角”则能优势互补,产业梯度转移成为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的迫切要求。根据区域产业梯度转移规律,泛珠三角各省区具备了产业梯度转移的各项条件。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应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以大珠三角为龙头,通过由港澳——粤闽发达省份——其他欠发达省份级差转移的“雁形发展模式”实施产业转移。另外,在转移中,应注重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政府的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2.
广东欠发达地区承受产业转移面对的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东“欠发达地区”,主要指相对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而言的粤西、粤东和粤北地区。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下,珠三角地区正面临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型产业开始向周边地区转移,为广东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不过,在承接珠三角产业外移的  相似文献   

3.
泛珠三角地区制造业梯度转移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个区域的竞争方主要表现在其产业竞争力方面,产业合作是泛珠三角地区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泛珠三角地区涵盖了东、中、西部,各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发展梯度。根据范海英(2003)的研究,广东省2002年的产业结构高于泛珠三角地区其他省份,同时结合泛珠三角地区各省GDP的总量来看,广东省尤其是工业化程度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珠三角”在“泛珠三角经济圈”中居于中心地位,而广东省在发展第二、三产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其他省份则相对处于劣势,这为广东的产业转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区际产业转移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群燕  李婉丹 《南方经济》2011,29(12):70-78
摘要:产业转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规律。广东省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珠三角地区发展成为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而东翼、西翼和粤北山区,则仍处于工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近年来广东开始进行产业转移,以协调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利用广东省相关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作为产业转移转出地的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效应明显,而作为产业转移承接地的东西翼和粤北山区的产业结构虽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优化,但效果没有珠三角地区明显;从就业效应看,东、中、西翼均有扩大。同时,产业转移缩小了四个区域间的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5.
支持承接泛珠三角产业转移:金融机构火有作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欣欣 《现代乡镇》2009,(12):19-21
日前,在南宁举办的“第五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金融论坛”上,来自内地九省区和香港、澳门特区有关政府部门、金融业界的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产业转移与金融服务”这一主题展开研讨。与会代表普遍认为:通过构建高效的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区域内产业转移与升级,是区域经济金融合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穆向民 《改革与战略》2010,26(10):147-150
面对世界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产业转型是珠三角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文章指出,环珠三角及内地省市以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为目标的招商引资是其培育区域产业、实现区域跨越式发展的主要选择。文章以深圳、东莞、佛山三个典型的产业城市为例,深入分析珠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的渊源、特点及其对产业扩张与转移的影响和制约,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广东"欠发达地区",主要指相对于珠江三角州地区而言的粤西、粤北和粤北地区.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下,珠三角地区正面临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型产业开始向周边地区转移,为广东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代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越来越紧密,泛珠区域产业转移已成为各方进一步合作的现实要求。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美国经济的持续疲软以及欧债危机的蔓延,导致了广东的出口迅速下滑。同时随着广东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诸如外资依存度过高、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过大、产业附加值较低等严峻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逐步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泛珠区域中西部地区转移,同时通过加强与港澳合作,加快自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成为广东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在汇率改革、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环境保护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广东产业发展进入高成本时代。2005年起,省政府实行"腾龙换鸟"、"双转移"战略,积极推动地区产业转移升级。运用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探析广东产业升级转型的内在动力珠三角地区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经济社会收益最大化;而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基本生存环境恶化,借助转移升级,重新焕发活力。产业升级转移过程,好比露珠滴入平静水面,形成"涟漪"效应。  相似文献   

10.
产业区际转移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依赖。要实现产业的区际转移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二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在我国具备这两个条件,并开始出现产业转移现象的主要在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像浙江这样市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产业区域转移和梯度推进作为一种产业经济现象已初见端倪,并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选取2008-2017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污染密集型产业面板数据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检验,验证广东省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其次,分析影响广东省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的环境效应;最后,分别从珠三角与非珠三角两个角度出发探讨环境效应的影响,从而为"2060碳中和计划"下广东地区产业合理布...  相似文献   

12.
周茜 《特区经济》2012,(4):26-28
珠三角已经进入一个由产业转移推动的转型升级的新阶段。本文在介绍珠三角产业省内转移现状的基础上,将珠三角产业进行省内转移的主要动因归为珠三角"用工难"、劳动力价格高;珠三角产业转移地和承接地的生产成本差异大;政府的政策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产业省内转移;珠三角环境承载已到极限,低端高秏产业必须转移。  相似文献   

13.
《结构调整信息》2004,(3):23-24
今年我国实施宏观调控以来,大批来自“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企业纷纷到中原投资、落户。河南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桥头堡”作用日益显著。经济界人士认为,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热潮的到来,与宏观调控的推动作用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4.
李华芳 《珠江经济》2007,190(6):1-1
又一个世界环境日刚刚过去。在2006年绿色GDP遭遇“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之后,2007年最新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中,珠三角环境治理问题再次引起世人警醒,报告称成本不断上升,环境治理压力日益增大,令珠三角经济发展进入高成本时  相似文献   

15.
郑玮 《珠江经济》2005,(8):8-13
泛珠三角经济圈已从概念走向合作,其间涉及到从小珠三角到大珠三角最后到泛珠三角的演变,泛珠三角是区域合作中对经济腹地的要求,也是对经济互补性区域的寻找。政府是推动区域合作的关键力量,如何让地方政府在合作中形成利益共享机制并最终使整个区域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是各地政府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6.
电子信息产业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持续高速发展.然而广西电子信息产业与全国相比较存在巨大差距.文章根据广西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实际,提出了广西电子信息产业要积极努力抓住国内外电子信息产业新一轮结构调整提供的良机,利用"泛珠三角经济区"中广西与珠三角地区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上存在巨大的梯度差,全力推进"泛珠三角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的转移对接,从而实现广西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达到振兴广西电子信息产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广东区域经济梯度差异显著,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陷入困境,东西两翼和山区五市具备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人力、土地等基本条件,"两阶段—分部门—集群转移模式"是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珠三角地区向东西两翼和山区五市转移的一个理想的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应注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张先进  容宁 《改革与战略》2008,24(4):112-114
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与互动合作是当今中国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由此引发的产业梯度转移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必然趋势。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行区域间差别政策,促进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努力降低转移的成本,加强产业链培育和配套环境建设,抓住不同时机的产业类型,实现产业有效承接和合作。  相似文献   

19.
朱刚 《科技和产业》2006,6(6):51-54
在长三角、珠三角和首都经济圈的三大经济圈(带)的引领下,中国进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产业集群式发展是区域经济继续高速发展的有效模式和新动力。本文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角度下探讨产业集群、技术转移和专业孵化器的关系,以期专业孵化器在加速区域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广东大经贸》2007,(12):34-35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抢抓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升级的良好机遇,加强区域经贸合作,积极对接广州、融入珠三角.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全市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保持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