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制造业路径依赖与产业升级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最初基于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劳动力丰富使我国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得到迅速发展,而产业规模扩大带来的报酬递增使得更多企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从而使我国制造业锁定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制造上。本文通过探讨路径依赖与竞争优势的关系寻求培育我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实现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中国制造业各行业融入东亚生产网络的程度存在差异,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融入程度较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融入程度较高.融入东亚生产网络,对中国制造业产业间升级与制造业整体内部升级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不同类型的要素密集型产业,其内部升级效果却存在明显差异.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融入东亚生产网络的内部升级效应显著,而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却不显著.在继续发挥传统要素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需尽快寻找具有高端要素竞争优势的产业融入东亚生产网络新的途径.对不具有技术优势的产业,应努力提升其技术吸收和再创造能力,推动中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发展,高端制造业向全面扩散发展.  相似文献   

3.
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趋势——基于浙江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中的规律性现象,目前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发展趋势。与广东和江苏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主要在省区内地区间转移不同,浙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主要向江西、安徽与河南等相邻的中西部省区转移发展。在产业转移发展中,分离式转移与集群式转移成效最为明显,困难主要来自产业转移面临的不确定性,以及转入地投资环境与市场秩序有待改善。从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上讲,浙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发展,体现了由资源配置条件变化引致的地区经济结构变动与中国经济梯度发展的规律性特点,因而更具有代表性,其实践与成效有助推动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制造业主要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组成,资本密集型产业也往往专注于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环节)升级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突破外需下降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等诸多制约因素的现实选择。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而言,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的方向不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而是"更高、更强、更好",即技术含量更高、生产能力更强、产品质量更好。  相似文献   

5.
于斌斌  金刚 《技术经济》2013,(12):53-62
以杭州都市经济圈为例,通过测算一系列衡量产业结构差异、地区专业化水平、产业竞争绩效的指标,证实了区域一体化对制造业空间转移的影响程度。实证结果显示:"十一五"期间,杭州转移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专业化于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信息都市型的少数产业;绍兴和嘉兴进一步推进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并积极发展通用设备制造业等重工业,从而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和高级化;湖州积极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使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更明显,从而使其制造业的市场份额在杭州都市圈中的比重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6.
明娟  王子成  张建武 《经济地理》2007,27(4):565-570
在比较国内外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选择因子分析法来评价广东省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研究发现广东省具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业产业主要是石油化工、仪器仪表、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医药制造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饮料、食品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业仍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纺织服装制造业显示竞争劣势;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部分资源密集型和污染型产业竞争优势丧失;汽车、电子、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形成有效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国际金融危机对发展中转型国家的产业影响主要表现在传统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面临新的生存危机.这一方面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导致外贸出口额大幅缩减,但更为主要的是发展中转型国家传统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自身所处的国际低端产业价值链所致.实现制造业产业结构演化升级必须依赖自主创新.本文通过实证检验发现人力资本回报过低是目前制约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产业结构演化升级的主要瓶颈.为此,必须利用国际金融危机淘汰竞争时手的效应,尽快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报酬,实现自主创新,推动产业结构演化升级,增强国家先进制造业的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我国产业集聚的变迁与产业转移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聚变迁是产业空间位置发生动态变化的过程。利用产业的赫芬达尔指数、区位商和产业的绝对份额三项指标相结合,观测其年度变化,以测度我国产业集聚的变迁。结果发现,从2000年开始,以纺织服装制造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由沿海地区向其他地区转移,并且在2004年以后呈现加速趋势;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在2006年以前一直向沿海地区集中,直到2007年向其他地区转移才始露端倪。以"单位劳动成本"测度我国产业转移的可行性,发现我国中部地区有明显的劳动成本优势,西部地区具有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潜力,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具有发展的持续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中国2000-2007年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情况进行了全面测算。结果表明,自进入21世纪以来,制造业总体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很快,这一快速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而非要素投入驱动的。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高源自劳动密集型产业自身生产率的进步,并没有从产业结构转换上获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东部沿海地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已有所放缓,而后起的中西部地区依赖资本密集型产业则显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由此看来,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来实现经济发展的源泉已逐渐耗尽,我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需要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生产工序国际分工和生产制造外包为主要特征的全球生产分工体系逐渐发展起来.中国制造业凭借低成本制造优势以及比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吸引了大批跨国公司将其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中国.用投入产业法对中国制造业垂直专门化程度进行测算,并将15类产业按照产业要素密集程度分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资本技术密集型四大类别,结果表明VS比率增长最快的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其次为资本密集型产业,第三位为资源密集型产业,最低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主要定位于发展中国家的幼稚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基础研究.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比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的高度更高,具有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配套服务的特点.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一种漂流型产业,配套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也有随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而转移的趋势.产业转移大致经历原产地产业衰落、新产地产业后发、新产地产业聚集三个阶段.但在转移的不同阶段,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随劳动密集型转移的次序和程度是不同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规划资本密集型产业时要考虑本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基础.  相似文献   

12.
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的产业,大鳌镇集装箱产业需要实现产业升级加快传统集装箱制造业和现代技术的结合.大鳌镇集装箱产业升级需要从五个方面着手,通过技术创新,走差异化道路;通过成本创新,走节约环保型道路;通过发展战略伙伴,走合作共赢道路;通过实施人才战略,走产政学合作道路;通过完善产业发展制度,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环境.  相似文献   

13.
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趋势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和地方化基本呈现增长趋势,但制造业总体空间集聚程度一般,区域特色有待加强;产业集聚程度由高到低的行业分布基本与从技术密集型产业到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路径一致。  相似文献   

14.
韦巍 《经贸实践》2014,(1):21-22
制造业竞争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浙江省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育不足。  相似文献   

15.
我国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制造业大国,然而随着近年来全球经济衰退、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制造业正面临一场全所未有的危机。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制造业形成的背景及危机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实现制造业转型的途径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推动产业升级和扭转贸易失衡的政策诉求下.曾经创造了中国经济神话的传统制造业如今却处境尴尬,"人荒"、"钱荒"等重重压力让不少企业难以为继.对此,中国不应该因为被称为世界工厂而感到羞愧.如果我们真要放弃制造业,包括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将犯下历史性错误.  相似文献   

17.
面对东部的产业转移,我国中西部的区域发展战略均暗含了"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重要部署,并希望以此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收敛。借助于产业转移过程中的要素流动,运用2000-2010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制造业内劳动力在区域间的转移。结果显示:整体上制造业在东、中、西部之间并未发生大规模的转移;虽然制造业内劳动密集型产业发生了明显的梯度转移,但只表现为由东部向中部的转移;制造业内资本技术密集型、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并未发生明显转移,现有产业转移仍然集中在东部内部,但出现了由东部内部转移向中部扩散的趋势。因此,西部需要调整区域发展战略并寻找新的着力点,中部需要重点遴选承接的产业类型,同时为应对东南亚诸国的竞争,中西部的产业承接还需要着眼于国内市场的庞大需要并降低产业转移的交易成本等。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2005—2009年浙江省制造业30个行业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定量分析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浙江大部分制造业的产业集聚会显著提升产业竞争力,但是也存在部分制造业的集聚对其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且其中多数为劳动密集型行业。为此,文章提出了差异化看待和发展产业集聚,进一步促进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与转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生产的专业化继续深入必然带来产业的集聚和转移,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的制造业也在接受国际产业转移的同时不断集聚在东部沿海地区,伴随着东部地租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东部地区的部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有开始往中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迹象.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1987-2010年间中国投入产出表以及相应年份的延长表,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全面测算并比较了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关联变化的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联效应总体上趋于上升的态势,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远远高于服务业,制造驱动经济发展在产业关联上具有显著的特征.但服务业的溢出效应要高于制造业,其对于制造业发展的支持作用非常明显,而制造业对服务业的带动作用则较小.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来看,技术密集型行业在内生发展和溢出机制上都要优于资本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尽管在研发、信息与商务服务上的溢出效应有了较大的进展,但金融、流通等与制造业转型升级比较密切的服务业的溢出效应还相当低.因此优化供给推动与需求拉动的产业关联机制,突破地方保护、贸易壁垒等制度性的障碍,完善制造与服务的生态系统建设是实现中国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