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在国际中的地位也显著提升。在如今的经济全球化、政治一体化的现状下,中国的崛起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推动了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本文就对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在建立新秩序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国家主权的概念出发,全面分析了国家主权在全球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国际条约、国际经济组织、"全球问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跨国公司等对国家主权的冲击和挑战,并提出应对全球化保持国家主权独立的对策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国家主权原则,大力增强主权国家的综合国力,建立一国际法律制度为基础的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营造尊重主权的良好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3.
本文经过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初步研究,认识到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存在诸多弊端,而新秩序的建立是一个前进但充满艰辛的过程,通过对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基本内容的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国际经济新秩序将进一步促经世界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吴艳秋 《金卡工程》2009,13(12):197-197
冷战结束至今,国际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格局的变迁、政权的更替、力量对比此起彼伏,这一切都对国际秩序造成了影响。进入新世纪,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更加纷繁复杂,对国际格局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本文将从全球化的发展形势着手,对全球化时代世界新秩序的建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当今世界中,尤其是美国和欧洲的部分国家越来越重视国际经济新秩序,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对国际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发展的过程中,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就显得更加重要.以中国为例,随着人民币迈向国际化,以及迈入国际化后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的广泛影响不容小视.中国作为一个全球性的新兴大国,其对国际经济的发展及金融体制的发展建设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人民币国际化分析其对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产生的重大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经过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初步研究,认识到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存在诸多弊端,而新秩序的建立是一个前进但充满艰辛的过程,通过对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基本内容的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国际经济新秩序将进一步促经世界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1988年是我国经济运行无序化倾向比较严重的一年。如何使经济运行从无序走向有序,以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成了经济学界讨论的焦点。讨论中提出的主要问题有: 1.经济新秩序的立足点在哪里?新的经济秩序实质上就是商品经济秩序,而不是把原有的行政规则和商品经济规则在一种新的形式下融合起来。建立商品经济新经序,就意味着建立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建立与市场运行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建立社会对市场  相似文献   

8.
中国加速境外投资,积极参与全球多国内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是克服国内人口与资源矛盾,打破贸易保护主义的客观需要,有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巩固我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大国地位。  相似文献   

9.
90年代以来的金融危机,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留给人的许多教训和警示。经济全球化确实是当前推动世界各国经济合作和经济发展的大潮流,但全球化又是一个竞争激烈的长期过程。一方面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甚大,利益各不相同甚至还有冲突,另一方面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还处于萌芽状态。国际清算银行指出,亚洲金融危机提醒人们,只有在规范市场机制的前提下,各国才能从全球金融市场的开放中获益。因此,对处于相对不利地位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既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潮流,又要十分注意防范和化解全球化带来的种种风险。在如何参与、如何开放,参与到什么程  相似文献   

10.
保险业是我国金融体系中开放最早、开放程度最高的板块。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保险监管者必须深刻认识全球化下的普遍规律,在此基础上构建既与国际规则趋同、又能充分适应我国国情的资本监管制度,提高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促进我国保险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审计作为一种经济监督手段,如何与商品经济相适应,如何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必要对审计在建立新秩序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审计如何积极促进新秩序的建立,进行研究和探讨。 我们通常刻画新秩序建立后的我国社会面貌,应该是经济繁荣,政府廉洁、人民民主与法制完备,社会安定的社会主义社会。要达到这一境地,环绕着商品经济,必须具备两个  相似文献   

12.
对当今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合作与世界货币体系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肇始于美国次贷危机,不仅由于美国自身的经济结构及政策失误,还在于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的特殊地位。自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后,许多西方国家借助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管理,得以在数十年间避免了30年代大危机再度袭击。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仅靠自身的宏观经济管理也难以自保,只能靠区域性或全球化的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合作。从1985年的广场协议,到今年4月的G20集团的伦敦会议,都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合作。但这些都在联合国框架之外进行。如果说广场协议意味着对国际金融旧秩序的突破,那么,G20集团伦敦会议则意味着一个新秩序的孕育。  相似文献   

13.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国际产业分工呈现出新的特点,各国产业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八世保护期已经结束,我们必须从全球化产业经济整体系统角度采考虑本国产业结构的优化战略.我们要借助国际贸易不断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国际交往中的地位,并且最大限度的发展自己.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在新的国际环境下,我国是否要扭转以加工业为主的进出口贸易模式,转而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是我们目前必须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在世界各国之间进行高度的风险分担对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虽然目前某些国家之间确实存在某种形式的风险分担,但却没有一种风险分担是基于正式的金融合同之上的。本文运用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对如何构建国际风险分担合同的心理框架进行了重点分析,并介绍了一个定价模型——CARP模型,然后运用CARP模型对亚太经合组织的10个成员国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5.
把握江泽民关于金融工作论述的核心内容和时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指出了金融安全事关国家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应当放在金融工作的首要位置考虑;金融在市场资源配置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应当重视提高金融效率;良好的社会信用是现代金融业运行的根基,应当大力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经济全球化有负面效应,我们应当加强金融国际合作,推动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克服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中,尤其是美国和欧洲的部分国家越来越重视国际经济新秩序,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对国际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发展的过程中,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就显得更加重要。以中国为例,随着人民币迈向国际化,以及迈入国际化后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的广泛影响不容小视。中国作为一个全球性的新兴大国,其对国际经济的发展及金融体制的发展建设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人民币国际化分析其对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产生的重大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傅自应 《中国外资》2013,(19):12-16
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实现路径由多边向自贸区和区域合作转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自贸区建设等渠道全力主导新一代全球经贸规则的制定权,企图引领未来国际经济新秩序走向。自贸区建设步伐滞后,使得我国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采取新对策加强自贸区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谢静  苑婷婷 《征信》2016,(12):54-56
在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趋势下,评级业逐步形成了以标普、穆迪和惠誉三大评级机构为核心的国际评级体系.三大评级机构建立了世界霸权,严重威胁各国经济金融安全.目前我国评级业国际竞争力较弱,主要表现在:监管框架不完善、缺乏核心竞争力、外资机构不断渗透、受制于三大评级机构等方面.建议从完善评级监管框架、支持培育本土评级机构、把握对外开放尺度、加强评级国际合作等方面着手,打破三大评级机构的垄断霸权,提升我国评级业的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发展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没有消除,增强我国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心声。我国的经济建设规模越来越大,改革正进入攻坚的关键阶段,政府为扩大投资需求,推动经济增长;去年以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不利的内外环境下;以解决中国经济的发展问题。这个战略既有现实意义,也符合我国长期的发展要求。今年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实现7%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作为…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升,已经成为世界大国中的一员.我国在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然而,我国国有的银行面临着金融全球化的严峻挑战,传统的管理模式、经营理念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新形式,因此,创新才是硬道理,在现阶段的金融全球化趋势下,我国国有银行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及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金融界存有一席之地.笔者在下文中将结合本人的几年学习成果浅谈我国国有银行在当今形势下应该如何进行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