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投资者,确保市场公平、有效和透明,减少系统风险是证券监管的三大目标。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是证券市场监管的核心内容,本文就完善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的对策进行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2.
“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必定要以民为本”,也就是说要藏富于民。应该说通过资本市场的发展给投资者带来回报,即通过股票市场将财富进行再分配,形成最终的藏富于民,这应是股市最基本的功能之一。然而,我国证券市场在这方面的效率似乎并不高。投资者的权益,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权益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本文分析了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的现状及原因,并给出了改进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中国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频发,尤其是2013年的创业板更是财务造假的高发地带,广大投资者是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直接受害者。文章以"创业板造假第一股"万福生科为例,通过分析财务舞弊给投资者带来的损失,探寻投资者赔偿体系的构建,进而不断培育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  相似文献   

4.
我国上市公司中小投资者保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作为热点问题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在我国证券市场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公众投资者一直是我国证券市场资金供给的主要群体,然而从我国证券市场现实情况来看,侵害中小投资者利益,尤其是广大公众投资者利益的现象却大置发生.为什么上市公司违规经营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事件屡见不鲜呢?事实上,这反映了上市公司治理的不完善,没有形成有效的中小投资者保护机制.因此如何健全中小投资者利益保障机制,切实保护广大公众投资者利益,保证我国证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5.
退出威胁是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重要方式。本文以2010?2017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机构投资者的退出威胁与企业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机构投资者能够抑制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而对应计盈余管理的影响并不显著;机构投资者退出威胁能够降低真实和应计盈余管理水平。进一步考虑机构投资者异质性发现,相比敏感型机构投资者,抗压型机构投资者退出威胁更可能降低企业真实盈余管理水平;当管理层的薪酬对股价越敏感时,机构投资者退出威胁的作用越大;机构投资者退出威胁的影响效应在民营企业中更显著。本文的研究结论为认识我国机构投资者,尤其是以QFII和社保基金为代表的抗压型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是培育和发展证券市场的重要一环,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保护更应该得到各方面的重视.本文分析了我国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公司治理、加强信息披露、完善证券法规、提高证券中介机构的服务质量几个方面讨论了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7.
以2001—2012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机构投资者异质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能显著提高企业绩效。进一步将机构投资者划分为稳定型与交易型机构投资者后,发现与交易型机构投资者相比,稳定型机构投资者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更加显著。研究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尤其是稳定型机构投资者发挥了监督作用,能有效地缓解代理冲突,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保护广大社会公众投资者的利益,使社会公众投资者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是促使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数量众多而分散的社会公众投资者的存在是中国证券市场的一大特色,是1000多家上市公司存在的基石,同时社会公众投资者又是极易受到侵害的对象。前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指出:“和融资者相比,投资者是相对脆弱的,尤其是广大中小投资者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社会公众投资者利益受损可能来自多个方面:上市公司大股东和董事的侵权、信息披露不规范的损害、证券公司违规经营或破产的影响以及交易所系统出错和监管不严的损害、高溢价发行等。其中,高溢价发行是社会公众投资者受损较大的因素之一,也是中国股市到目前为止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是培育和发展证券市场的重要一环,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保护更应该得到各方面的重视。本文分析了我国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公司治理、加强信息披露、完善证券法规、提高证券中介机构的服务质量几个方面讨论了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0.
资本市场一切的发展和财富的增长,不能没有广大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一份,它是资本市场市场化众望所归的真谛。  相似文献   

11.
李季 《河北企业》2012,(8):40-41
<正>战略投资者是指在国内外具有相当知名度和雄厚的资本实力及产业背景、与对象企业产业关联紧密、持股量较大、以谋求长期战略利益为目的、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的法人投资者。对于成长阶段的优秀企业,尤其是快速成长的中小企业,如果能够成功引进战略投资者,将会给企业持续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益处。然而,引进战略投资者是一项事关企业长期生存发展的重大决策,需要审慎研究、科学抉择、规范操作。一、中小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意义战略投资者通常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与被投资企业从事的产业关联紧密。二是能够长期稳定持股,追求长期战略利  相似文献   

12.
保护投资者利益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对于如何衡量投资者保护水平,本文从公司层面构建了包含投资者知情权、公司治理结构、股东财富最大化、投资回报及公司诚信等五方面内容的中小投资者保护指数,并验证了其有效性。本文选取深交所399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检验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中小投资者保护的影响状况,经实证研究后结果表明机构持股与中小投资者保护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低风险理财产品尤其是保本基金受到投资者追捧。面对日渐丰富的保本基金阵营,投资者该怎样从中挑选适合自己的产品?在投资保本基金的过程中,又该注意哪些事项?笔者建议,投资者不妨遵时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做一个保本基金投资时尚达人。  相似文献   

14.
张翼菲  李皓 《会计之友》2012,(10):104-106
改善公司治理水平是所有公司的长远目标。在这一方面,机构投资者日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随着机构投资者自身的壮大和对公司治理参与程度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上市公司的代理成本,提高了公司决策的有效性和效率,改善了公司的治理水平。西方资本市场发展多年,机构投资者相对国内规模更大,在市场中的比重更高,对于公司治理的参与程度和影响能力也更大。国外关于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治理影响的研究也早于中国,国外广泛的研究视角和成熟的研究方法对于中国学者的研究有重要的借鉴学习意义。文章通过对2007年至今国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展现了国外关于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影响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5.
闵超 《财务与会计》2007,(11):64-65,72
除英美外,在世界大多数大企业尤其是东亚地区的大企业中,主要的代理问题是控股股东掠夺其他股东问题,掠夺的手段包括私下向特定股东高价回购股票、大量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等。从国内外众多研究来看,公司控股股东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利用股利政策谋取私利的行为,在投资者保护较好的国度里,控股股东利用股利政策时要考虑其他股东的利益,而在投资者保护较差的国度里,控股股东往往无所顾忌。那么,控股股东究竟是如何利用股利政策来侵害其他股东利益的,投资者的利益又该如何保护?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行为金融的角度,考察股市政策对风险厌恶的个体证券投资者交易行为的影响。其结论是:若股市政策不明朗不稳定,过度自信投资者将比理性投资者买入或卖出更多的股票;若股市政策明朗稳定,过度自信投资者与理性投资者均要比股市政策不明朗不稳定时买入或卖出更多的股票。长期中,过度自信投资者对股市政策的自信程度能够影响两个投资者群体的规模。具体而言,当过度自信投资者更自信时,过度自信投资者群体规模上升;反之则下降。基于此,我国股市低迷的现状得到了言之有据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7.
目前,投资者关系管理作为公司治理的一项前沿性课题已经引起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其中的信息披露问题更是备受瞩目的热点问题。但是已有的对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研究大多局限在理论分析的层次上,缺乏对现实问题的可操作性的指导,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投资者关系管理理论的进一步拓展。本文另辟蹊径,以行为经济学中的心理账户理论为分析工具,对投资者关系管理中若干问题的运作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探讨,得到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基于会计投资者保护的评价体系和方法,本文对2016年中国2823家上市公司的会计投资者保护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中国上市公司2016年度的会计投资者保护指数均值为54.12分,比2015年下降0.42分,投资者保护的总体水平有所下降,总体上出现了分散化趋势,在经历了2013~2015年连续2年的上升后,2016年出现了反复,保护程度下降.从行业来看,科技型和服务型企业投资者保护居前、金融和房地产企业持续下降;从地区来看,依然维持"东高西低"的趋势;从公司控制人发生来看,国有控股公司投资者保护水平最高,民营控股公司较低;从股东来看,投资者保护程度与持股比例正向相关,但持股比例最高组与最低组的投资者保护水平差距在缩小.  相似文献   

19.
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是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非理性程度直接影响着市场的健康稳定。本文基于有情境元素的问卷调查,构建包含投资者类别为自变量,年龄和性别为控制变量,16种常见非理性行为为因变量的分析框架,实证检验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差异。结果表明,中国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都存在严重的非理性行为;相比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非理性程度更为严重;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在偏好逆转、证实性偏差、沉没成本、模糊厌恶、处置效应和损失厌恶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为投资者防范非理性行为提供建议,为市场稳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与投资者沟通,要找准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企业高管在与那些大可不必理会的投资者的沟通上花费了太多时间。尤其是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财务官.他们经常在并不清楚哪些投资者真正重要的情况下,投入过多时间与投资者进行--对--会谈,出席投资会议。以及参与其他股东沟通活动—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