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粮食安全位居我国三大战略安全之首,而粮食储备是粮食安全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连接生产、流通、消费所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是确保粮食持续、均衡、安全供给的重要手段。制订有效的粮食储备制度,保持适度的粮食储备,对保障社会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拟着重探讨粮食储备中的后备储备问题。所谓后备储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除去粮食周转储备之外保持的,以平抑粮食价格与调节粮食供需平衡为基本目的的粮食后备库存。后备储备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粮食安全,是各国都非常重视的一种储备。在经济全… 相似文献
3.
4.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而且更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生产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粮食产量连续上了几个台阶,到199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02万亿斤.比七十年代初翻了一翻,城乡粮食消费需求也增加到9400亿斤,然而却首次出现了粮食供大于求的可喜变化,使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粮食问题,开始了新的转机. 相似文献
5.
市场化条件下粮食主销区的农户粮食储备与粮食安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农户粮食储备正在发生变化1.粮食储备增长趋缓,甚至出现负增长据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户的抽样调查,2002年末农户存粮人均528公斤,比2001年末增加16公斤。但实行“粮改”的地区农户存粮水平低,数量普遍减少。在实行“粮改”的8个省、市中,存粮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仅有江苏省,人均566公斤,其余省、市农户存粮水平普遍较低,在人均160公斤~360公斤之间;5个省市农户存粮减少,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和福建。西部开发地区农户存粮低于平均水平。2002年实施西部开发的12个省、区、市农户存… 相似文献
6.
建立粮食储备制度,是把储备粮食作为宏观调控粮食市场的一种手段,期望以较小量的吞吐对粮食市场进行宏观调控。自1990年国务院决定开始建立国家专项储备制度以来,在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对粮食进行宏观调控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面,我国现行粮食储备制度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些问题,作为粮食流通最核心的调控手段并没有如人们预期那样发挥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世纪之交,我国粮库及储备体系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明媚春光。国家继1998年决定500亿斤国家粮库之后,2000及2001年又分别作出各续建200亿斤国家粮库的决定。短短4年,国家和地方将投入数百亿元巨资,新建近千亿斤高标准、高质量的国家粮库,对拉动内需,支持收购,补偿旧债,积累经验,培养队伍,以及改变目前储粮设施长期紧缺落后的现状,均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有资料反映,我国目前粮设施与粮食产量的比例只有0.33:1,而且完好率一般在8成左右。而许多发达国家产量与仓库之比大都在1:1以上。因此,粮库及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对中国这样一个世界最大的人口大国来说,仍是保证安全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的粮食平准储备制度建设胡继连所谓粮食平准储备,即以稳定粮食市场为目的的粮食储备。为了稳定国内粮食市场,世界上不少国家特别是一些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都先后建立起了自己的粮食平准储备制度。本文拟对我国的粮食平准储备制度的建设问题作些分析。一、粮食平准储... 相似文献
9.
我国粮食储备制度现阶段仍存在十大问题,亟需解决:(一)、粮食储备调节的局限性(二)粮食储备的吞吐机制不灵活,宏观调控效率低(三)粮食储备的基本目标不够明确或出现目标错位(四)粮食储备主体多元化,调节决策分散(五)粮食储备制度与收购制度存在政策性矛盾(六)粮食储备布局不尽合理,难以实现规模储存效益(七)轮换经营机制不健全,影响了储备粮的安全储存(八)粮食内外贸体制分离,制约了储备粮调控效率和经营效益(九)粮食储备吞吐时机不当,价格不合理(十)国家粮食储备规模过大随着中国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发展,粮食储备作为粮食流通最… 相似文献
10.
11.
一、储备制度改革的经济学基础(一)储备制度轮换长度与经济模式的关系中国储备库常规储藏粮轮换期普遍达3~8年,粮食商品价值严重降低。而在欧美国家,粮食储藏少有超过1.5年的,政府储备大都委托农场主短期储藏。较长的粮食储备轮换期是短缺型经济模式的产物。短缺型经济模式,即:既缺资源产品(粮食)又缺购买力(外汇储备)。在经济脆弱情况下,必须以农业特别是粮食的稳定和低价来维护社会稳定,当时的经济环境还来不及顾及粮食陈化和长期储藏成本累积造成的诸多负面影响。现在中国的粮食已经成功走出短缺阴影,粮食问题发生了… 相似文献
12.
粮油价格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点,更是难点.经过曲折的漫长历程,终于抵达成功的彼岸,实属不易. 相似文献
13.
班组作为中储粮企业基本单元,是企业最基层的劳动和管理组织,是企业任务分解的最小行政单元,也是企业各项工作执行的最终落脚点。中储粮企业充分认识班组建设的重要性,全体干部员工认知到位、思想统一、大胆构想,在班组氛围营造、班组模式设计、班组人才培养、班组薪酬分配上集思广益、身体力行,通过班组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落实,大力推进了班组建设,为中储粮企业坚持政治建设、突出主责主业、坚决防范风险、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进一步夯实了"两个确保"、实现了"两个安全",真正做到"听党话、管好粮、不出事、效益好"。 相似文献
14.
中储粮企业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是培育新的效益增长点,增强核心竞争力的要求;是实现三个维护的要求;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一方面要向粮食生产领域延伸产业链,采取多种模式开展订单农业和粮源基地建设.另一方面向后延伸产业链,拓展精深加工实现转化增值. 相似文献
15.
省级粮食储备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入世”已成现实,粮食购销市场化势在必行,与此相应,必须用新思路,新方法改革省级储备粮管理体制,使之规模适中,布局合理;市场取向,优化结构;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制度创新,屏障粮食安全;呈现出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现货交易与期货交易相结合,粮食内外贸相结合的新局面,改变传统体制下“活粮死储”的僵化办法,实现储备粮在保质,保量前提下的低成本轮换更新,趋于保值;或通过参与进出口贸易有所升值,以稳定和减少财政补贴。 相似文献
16.
适度的专项粮食储备规模,是专项粮食储备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当前,我国正在加紧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专项粮食储备制度,为此,科学地确定专项粮食储备的规模就更显得迫切和必要。一、影响粮食储备规模的因素分析要合理确定专项粮食储备的规模,须考虑以下因素:1.安全界限安全界限就是粮食储备规模要能确保国内粮食产量在因为自然灾害、政策约束和投资轻农化等因素而出现周期性波动并处于波谷、以及其他紧急情况时的粮食稳定供给。为此,要考虑三种因素:一是常年产量和一个波动周期内最低产量间的差额,它是确定合理… 相似文献
17.
基于国家粮食安全的专项储备粮规模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对专项储备粮的规模进行研究。现阶段中国粮食安全的基本要素有四个:满足直接消费、间接消费、比价合理及抵御风险;粮食安全的等级介于二级与一级之间。通过对专项储备粮的功能定位,设定其目标簇中的主导目标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通过对专项储备粮作用的研究,设定其原则束中的基本原则为保证供求平衡。在对影响专项储备规模的基本因素和变量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专项储备粮规模数学模型,并对计算出的2001年和2005—2030年的专项储备粮规模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8.
19.
粮食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直接影响,但是在粮食质量监测环节,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安全问题的出现.基于此,构建一套完善的粮食质量监测安全管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结合粮食质量安全目标,重点分析我国粮食质量安全体系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