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制度逻辑微观基础的整合模型,分析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互动关系,从简政安商、企态优化、区域开放、产业发展、创新创业、社会民生等方面构建东北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表明,东北振兴呈稳中有进与相对落后态势,振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明显;法治环境是简政安商的相对短板,企业质量是企态优化的核心要务,贸易开放制约开放质量提升,制造提质是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夯实成效是创新创业的重中之重,生态保护是社会民生的施策重点。东北振兴应立足于更大的时空格局,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和经济社会转型的机遇,依靠强力政策支持,促进“政府—市场—社会”协同联动,释放数字赋能的转型红利,激发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  相似文献   

2.
日前,获国务院正式批复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对外公布,在这前所未有的政策利好下,东北金融业如何加速自身发展,充分发挥其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持作用,实现东北金融与东北经济的同步振兴成为亟须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中央启动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给东北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只有正确把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取向,查找差距,分析成因,破解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严重体制性障碍,以转变思想观念.构筑创业文化为动力;以加快国企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基础;以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扩大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为条件;以依靠制度和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为手段;以启动市场机制,转变政府职能为保证,才能加快振兴的步伐。  相似文献   

4.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发挥科技对东北振兴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是实现东北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2004年5月,  相似文献   

5.
我国老工业基地的调整和改造已进行了多年,总体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上海老工业区已旧貌换新颜,再次成为中国经济的“领头羊”,而东北等一些老工业城市依然困难重重。面对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以及世界制造业基地转移的客观趋势,特别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叉一次出现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6.
继西部大开发之后 ,中央最近又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在东北振兴的具体运作中 ,就业供给不足是制约“瓶颈”。因此 ,东北振兴的基点选择是就业供给的优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分析了2003年国家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东北振兴政策对东北三省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东北振兴政策对东北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逐渐弱化,2003—2008年东北振兴政策取得成效,2009—2013年东北振兴政策并未有效刺激经济增长.东北尚未形成市场主导的经济发展环境,进而助长了东北经济对政策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8.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政府职能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府要根据市场经济环境的需要确定职能,妥善处理好政府、市场、企业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由经济建设型主体向经济型公共服务主体的转变、实现由单纯注重经济增长向同时关注社会和谐发展的转变、实现由以GDP为中心向以提供制度型公共产品为中心的转变.实现这些转变,其前提是更新观念.  相似文献   

9.
制度创新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制度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基础和条件。黑、吉、辽三省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它曾经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但是,这些老工业基地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日渐突出,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已不仅仅是经济发展上的差异,从本质上来看,是制度安排、制度结构和制度利用效率的差距。本文从制度视角探讨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滞后的原因,并以此提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是进行制度创新,突破传统的“路径依赖”,走全面创新的振兴之路。  相似文献   

10.
积极参与和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是实现东北振兴的重要途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具有开放性与现实性、复杂性与曲折性、渐近性与必然性等多重特点。东北地区参与和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既要坚定更要主动,有针对性实行重点突破。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腐败问题的制度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表明,社会的资源配置由产权决定,便形成寻利的社会,由行政权决定时,就形成一种寻租的社会。近年我国腐败现象的增加与体制转型时期的矛盾特别是产权制度安排密切相关,表现在政府的经济活动范围过大,行政权往往大于产权;行政的随意性控制问题突出。反腐败的治本之策是以制度来遏制腐败,从制度入手来治理腐败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一年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初见成效,东三省经济运行情况良好。但同时,当前东北老工业基地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鉴于企业所得税具有独特的优越性,有必要发挥企业所得税政策的导向和调节作用,通过对税率和税前扣除项目进行必要的调整,加快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解决企业历史包袱,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推动资源型城市建设,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微观基础,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发展会直接影响农民的实际增收。通过投资对产权进行重新配置,本文分析了这一创新对企业与农户的激励机制的实际作用,进而讨论了各扰动因素对这一制度创新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关于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和扩散以及对FDI、国际贸易和技术转移等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表明,知识产权保护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受到一国的人力资本、经济开放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5.
乡镇企业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制度变迁产物 ,其高速发展与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都在于它的特殊产权结构。本文从“模糊产权”理论角度出发 ,分析乡镇企业的扩张效率与发展前景。并进一步指出 ,产权变迁与突破有赖于制度变迁方式从供给主导型向诱致需求型转变。  相似文献   

16.
企业的持续成长是企业实现其他目标的前提,熊彼特构建的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理论侧重于从技术创新或制度创新单方面的角度对企业持续成长进行研究,而不是利用二者的协同关系对企业持续成长进行研究。我们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将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纳入到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中,构建出基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模型的企业持续成长创新理论,研究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投入对企业持续成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在提出用以刻画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投入关系的边际创新替代率概念的基础上,研究了同一企业内和不同企业间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均衡的创新组合。  相似文献   

17.
在企业制度理论研究中 ,权力与利益关系在各国、各个时期的企业制度发展中表现得非常重要 ,透过权利关系可真实反映企业制度的内涵。本文通过对权利关系在制度理论模式与企业制度实践中的分析 ,提出了国有企业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是产权制度的合理安排。  相似文献   

18.
产权理论与产权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产权是与所有权分离的经济权利集合,是一个历史范畴。目前,产权理论研究存在若干误区。这些误区在一些方面误导了我国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需要通过对产权中各项经济权利的合理配置,建立有效的产权制度;民营企业则需要从古典产权制度向现代产权制度转变。  相似文献   

19.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地制度创新就是要弱化农地所有权、强化农地使用权,即:仍然坚持土地集体所有,但集体不具有对土地的生产经营、占有、使用和处置进行干预的权利,减少其借所有者之名对农地生产经营活动的干预;同时,让使用权强化和扩大,接近事实上的所有权,从而使农民拥有土地的真正的处置权.  相似文献   

20.
社会保障财产权及保护问题是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个深层次问题。在社会保障财产权理论争论的基础上给予其重新诠释,并运用于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财产权保护问题。关注弱势群体可行能力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