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康 《上海国资》2012,(4):14-14
我国追求“又好又快”的发展,须强调“好字当头”,2012年7.5%的年度增长速度规划目标.正是体现着这种政策姿态与导向  相似文献   

2.
《开放潮》2006,(11):4-5
2007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的重要一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5日至12月7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再次强调了要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过去“又快又好发展”的提法不同,这次,“好”字排在了“快”字之前。看似仅仅两个词汇次序的变化,其实却有着相当的深意。 “好”与“快”两字之调意义深远,反映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理念的一大转变,即由过去更多地强调发展的速度.转为更注重发展的效益、增长的质量,实现科学发展。“好”字当头,“又好又快”,不仅是明年经济工作的一大亮点,也将是今后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路。[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白智 《北方经济》2007,(9):44-45
“十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实际.遵循规律,在破解矛盾中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中统筹兼顾。以科学发展为己任,以富民利民为追求.扎实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旗经济社会发展正在从“快”向“又好又快”迈进。  相似文献   

4.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推动“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发展模式的提升,是南宁在发展新阶段的战略选择,当前,无论是消除经济社会运行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还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都要求我们全面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尤其要正确把握发展中“好”与“快”的关系。经济发展中的“好”与“快”是辩证统一的,没有速度.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相和谐,倡导人类在遵循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基础上,追求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近年来,我市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在全市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6.
李申会 《魅力中国》2013,(11):106-106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凄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本身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朗读过程中要发挥“有声语言”的艺术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学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形象,掌握语言的结构美,音韵美,节奏美等,使其对字、词、句获得整体的感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朗读时的情感。一、要读得好,有感情地读,首先要会读,读得正确,读得流利。  相似文献   

7.
陈春霞 《魅力中国》2010,(14):183-184
班级是学生最重要的成长环境之一,班级建设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构建和谐班集体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教育规律的自然体现。教育要实现“和谐、优质、均衡”的发展目标。构建和谐的班级文化对促进教育教学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今日重庆》2006,(11):20-23
实现社会和谐,追求美好生活,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追求,“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一位名叫“心底的中国”的网友在新华网论坛上发出《21世纪,通过重庆告诉世界》的帖子,他说:重庆在寻找一条具有西部特色、中国特色的和谐发展之路。他提议:重庆要致力于打造具有标本意义的“和谐之都”。 事实上,和谐重庆正是重庆这些年在发展中努力买现的目标。“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在建设和谐重庆的探索中,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既注重经济发展,更注重社会进步:既通过经济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又通过民土政治和先进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社会发展基础,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宋福玲 《魅力中国》2013,(14):208-208
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是:尊重、理解、关注、帮助、支持、赏识学生,让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环境中成长。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善待每一位学生。  相似文献   

10.
刘东 《魅力中国》2014,(16):221-221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指出:“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进一步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相似文献   

11.
闹日措 《魅力中国》2011,(9):104-104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将是一个善于引导的高手,创造出一个充满智慧、生机、灵性、和谐的课堂,会引导学生充分地欣赏数学的无限风光。要想达到预期目的数学教学就要突出一个“活”字,千方百计向“活”字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2.
教学中要达到师生间的和谐共振,必须懂得师德是师生和谐共振的源动力;“换位思考”是前提,“思维暴露”是基本保证。教师应追求“合力效应”,使师生和谐共振达到最大化。  相似文献   

13.
李志敏 《魅力中国》2011,(4):140-140
《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始终把学生主动发展放在主体地位。为此,化学教师必须确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学观念,使自己由教学的主宰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向学生阐明“自主学习”的目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对“自主学习”的认识和兴趣,使学生在自我中追求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张博 《魅力中国》2010,(19):65-66
目前.剧团生存发展都很困难,有的甚至到了吃不饱饭的地步。但排戏却总舍得投入。尤其是那些参赛戏。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更不忘聘请那些知名的“家”们担当主创人员。当前的艺术舞台上,都在追求一个“大”字,场面要大气。舞美要豪华,服装要华丽.灯光要达到一定数量。仿佛不如此,不足以显示主创人员的大手笔。为什么剧团生存如此困难。而舞台制作又偏偏要追求奢华呢?实事上,尽管当前舞台大制作不少。但创作出的传世作品却寥寥无几.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还是让我们分析一下舞台大制作的实际动因和现实效果吧。  相似文献   

15.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学生只有对《电工技术》感兴趣,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变“厌学”为“乐学”。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可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多种教学方法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帮助学生学生树立自信;精心策划上好“绪论课”;课堂导入巧设计;采用多媒体教学;注重实验、实训教学等,使学生对《电工技术》产生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个注定要浓墨重彩的年份。2008年.是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我们还将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们将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所有这一切工作,都可以归结为二句话,科学发展,社会和谐。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迈向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陈诗选 《魅力中国》2010,(11):199-199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现代教育的特征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小学数学课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为中心,教师要合理运用学习策略,营造生动、活泼的创新氛围,尊重学生、信赖学生,视学生为课堂的主人。  相似文献   

18.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情感、兴趣、需要等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导学生乐学、爱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快乐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轻松地学习,达到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推动数学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李琨 《魅力中国》2010,(31):334-334
和谐原理是自然辩证法所揭示的一条普遍规律。国家需要和谐,校园同样需要和谐,课堂教学更需要和谐。教育旨在教书育人,其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但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离不开主体性的参与,即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教与学过程的和谐与师生关系的和谐。只有教师与学生同心共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才能保证师生关系的和谐。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要自觉运用和谐原理进行数学教学,为培养“四有”人才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是公民社会的粘合剂。“和谐”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更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我们追求的“和谐”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方位的和谐,但笔者认为“和谐”首先是思想、精神的和谐。要实现思想、精神的和谐,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