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庆国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3,(17):90-90
摘要:本文针对一重集团天津重工有限公司重型加工分厂的轧机牌坊在机加和装配过程中的吊装护具进行了优化改进,从而保护了轧机牌坊在吊装过程免受钢丝绳挤压磨坏,同时也减轻了钢丝绳在吊装过程中的磨损,增加了轧机牌坊吊装过程中的安全系数。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徽州水旱蝗疫等自然灾害频发,使传统徽州社会宗族内外产生了众多贫民。为济贫饥民于倒悬,徽州官府、宗族、绅商各界采取了灾前预筹与灾时救助相结合,形成了参与社会救助的资助者多,受众广,救助措施全的较为完整的社会救助体系,促进了传统徽州社会的稳定和正常持续的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刘和惠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3)
洪氏誉契簿,现藏安徽省博物馆。所录契约、文书始于明洪武二十年,终于万历三十二年,总共227件。誉契据内容可分为三类:一为土地买卖契约;一为土地租佃契约;一为处土理土地、租佃、族人纠纷契约、文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有明一代徽州地区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些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4.
5.
6.
《环境经济》2014,(8)
正从本期起,我们将开设山水乡愁专栏。故乡美丽。贺知章笔下有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乡愁醉人。用镜头做眼睛,展示山水民居,找寻成长痕迹,感受风物流变,诉说乡愁之味。古老的徽州,是溪带亭楼、雾惑烟村、江花胜火、莺啼蝶舞的天然写意,是檐角峭立的马头墙,独特而雅,是悠悠水畔的黛瓦粉墙,是古朴典雅的枕水人家。最能凝聚徽州之魂的,是遥望高墙白屋的近乡之情。婺源,古徽州六县之一。走在婺源乡村清晨石板微凉的小径中,抬眼望去,檐上的青瓦长出了绿苔,斑驳的墙体也失去了初时的明朗,但墙体斑驳,民居鲜活。幽幽的清冷中,苏醒着一个村庄的梦。巷道远处,一位长衫翩翩的儒者迎面走来了,青瓦白墙的民居中,传出了窸窸窣窣的脚步声,似有还无的细语声,锅瓦瓢盆的碰撞声。巷口的面店里,伙计 相似文献
7.
知识经济是某种社会形态发展到顶峰后的必然经济模式。在封建社会,徽州的宗法制与它的经济模式相适应,达到了封建社会经济登峰造极的地步,所以徽州产生了宗法制下的知识经济。本文从诸多方面论述了徽州的知识经济。 相似文献
8.
9.
朴素生动的砖雕赋予建筑以丰富的表情,文章从当时的文化背景出发,探讨了徽州砖雕的风格、工艺手法和文化特质等内容,从新的视角论述了徽州砖雕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激发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徽州砖雕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0.
略论徽州商人与吴楚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廷元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4)
明末徽人就曾自称:“吾徽之人不讳贾,以故豪长者多游于吴越荆襄间。”可见徽商虽然“足迹常遍天下”,但其主要活动场所则不外苏浙与湖广两个地区。值得注意的是,明清时期由于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活跃在苏浙湖广的徽州商人往往并不固定在一处经商,而是往来于大江之上,奔走于吴楚之间,从事长途商品贩运活动。他们的这种商业活动,不仅使自己积累起雄厚的商业资本,而且也对长江中下游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具体考察徽州商人在吴楚之间的商业活动,应该是徽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徽州文化的导游讲解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徽文化作为黄山市人文旅游资源的精神内涵,有着博大精深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在短暂的导游讲解中,要使讲解效果雅俗共赏实非易事,导游员只有正确认识徽文化、创新导游讲解技巧,才能发挥导游的“文化大使”和“文化传播的讲解员”的作用,使导游讲解成为徽文化传播、情感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2.
13.
明代徽州“义男”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庆元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1):100-106
明代徽州农村“义男”颇为盛行。传统观点认为“义男”即奴仆或变相奴仆。而从黄册底籍等文书资料看 ,农民和地主家庭均有蓄养义男者 ,类似奴仆的义男只是义男的属性之一。一些自耕农、佃农家庭收养义男并立为户主 ,义男和义父家庭的结合具有社会互助性质。在徽州这样宗族势力强大的地方 ,义男作为异姓继承者存在其间 ,表明宗族势力统治的松解。明中叶以后 ,在国家修正的法律条文中 ,承认了农民家庭义男的财产继承权和人身自由 ,这是明代社会变迁在法律制度层面的一种反映 ,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明清是一个经济转型期,徽州妇女处在这样的一个转型期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其中并存着"妬妇比屋可封"和"新安节烈最多"的现象。经过仔细研究分析,发现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宗族势力强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徽州木雕艺术是人类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徽州木雕图案内容主要表现了中国吉祥文化的五大主题。文章从徽州木雕图案不同雕刻题材着手,分别阐述了通过这些雕刻图案表现出的吉祥文化,以期实现徽州文化在多元共生的当代文化景观中区域文化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采用谱谍的资料拟对明清徽州(以歙县、休宁、绩溪三邑为主)村庄的演变作一考索。 一 我们之所以选择歙县、休宁、绩溪三邑作为考索对象,是因为它们在徽州境内构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地理区,新安江水系将它们与浙江省相沟通,徽州其它三邑则因地理条件而与江西省交往密切。 明清时期徽郡三邑村庄的变动是较大的。明清之际的动乱以及其它政治、经济和战争因素的影响,使长盛不衰的村庄只是少数,相当多的村庄化为废墟,当然又出现了更多的新村庄。歙县从明代(1551年)到民国(1937年)近四百年间先后出现的村庄有1134个,休宁与绩溪从明代至清季先后出现的村庄分别为524和439个。我们以都为单位,对三邑所有村庄一一 相似文献
17.
18.
目连戏是以戏曲形式呈现的民间祭祀仪式戏剧,其流播时间长达千年之久,文化积淀深厚,它的佛、道、儒、巫傩思想互相杂糅,极具仪式性的功能使其保留着许多声腔曲牌的古老形态,以及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徽州目连戏是安徽目连戏的代表,其发展史可以看出徽文化的部分缩影,为广大专家、学者研究徽文化提供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文章从徽州目连戏的历史渊源开始追溯,详细地分析了徽州目连戏的唱腔音乐程式,分别对徽州目连戏的八大类曲牌展开论述,并对徽州目连戏的主要音乐特色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9.
刘淼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2)
明清时期,徽州民间对土地的占有,有一个从完全占有到分别占有田皮、田骨的发展过程。本文考察明代徽州的土地占有形态,旨在探讨造成这种地权分割的社会经济原因。 一、土地的买卖与兼并 明代允许民田自由买卖,其结果必然是对土地的兼并。一方面,土地的占有集中于少数地主,迫使破产的自耕农、半自耕农降为佃户,促进了租佃制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租佃制的发展,反过来孕育出代表佃农经济利益的田皮权占有关系。 相似文献
20.
王廷元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3,(2)
徽人经商多藉牙行制度牟取厚利。其中有些人初则为牙后则为商,在居间活动中积累起经商的资本;有些人则本人经商,而支持其亲友经营牙行,利用牙行为自己的商业活动提供方便;还有一些人采用亦商亦牙的经营方式攫取暴利。随着微商的兴盛,徽人经营牙行的现象也日益普遍。商牙之间的紧密结合遂成为徽商经营活动的一大特色。本文试就笔者所接触到的资料,对此作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