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盟 《特区经济》2011,(1):89-90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应对这个问题,民间金融在中国一些地区出现,并繁荣和发展了起来。本文从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民间金融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政府应该如何作为,在制度供给方面为诱致性制度变迁的顺利实现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2.
林毅夫用"需求—供给"这一经典的理论构架把制度变迁方式划分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两种,"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一群(个)人在响应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自发性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指的是南政府法令引起的变迁。计划经济时期,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商业信用制度的诱致性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商业信用制度的变迁是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但它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明显不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那种完全自发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这一诱致性制度变迁源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商业信用制度的“外部收益”性,而政府确立面向市场化的改革后使商业信用制度的诱致性变迁成为可能,非政府主体自发恢复被政府剔除于制度供给之外的商业信用制度,进而影响政府的制度供给,迫使政府最终设立发展商业信用的制度装置,促成商业信用制度实现诱致性变迁。  相似文献   

4.
制度变迁与区域进出口贸易的关联:强制性抑或诱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强  魏巍 《改革》2013,(2):11-18
基于1997~201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制度变迁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强制性制度变迁对我国对外贸易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诱致性制度变迁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为负。这表明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也是导致我国区域对外贸易差异乃至区域经济差距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西藏草场制度变迁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平解放后西藏草场制度发生了若干次大的变动,其中,有的是强制性制度变迁,有的是诱致性制度变迁,总体上看,诱致性制度变迁一般都取得了较优的绩效,如家庭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但由于制度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表现出了一定的不足和缺陷。文章通过对西藏牧区草场制度变迁的回顾。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西藏草场制度变迁的动力和原因,为当前牧区草场制度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宁建华 《特区经济》2008,228(1):121-123
制度变迁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在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作用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受阻;而在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作用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则充满着"活力",转移速度增快,转移规模增大。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以1978年为界,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分为建国至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初期至现在两个阶段,在产权理论的框架下予以分析,并在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几点结论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外金融制度变迁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对近代中外金融制度变迁规律的比较,从中总结出两者的不同。作者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并加以引申和发展。文章认为,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是可能在一个国家的金融制度变迁过程中交替发生的,而对交替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借鉴价值。在近代中国和西方国家,对交替规律起关键影响作用的要素(诸如宪法秩序、产权制度、意识形态等)不同,这决定了强制性变迁是否以诱致性变迁的成果为基础,即正向交替,还是逆向交替,以及强制性变迁完成以后,是否能够再次引发诱致性变迁(第二次交替)。本文是以经济学理论运用于经济史研究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和分析方法,以我国建国以来的农村金融制度的发展变化过程为依据,分析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的变迁,得出结论我国现阶段的农村金融制度的改革主要是以诱致性变迁为基础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其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我国农村金融制度,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其他相关制度安排必须及时进行相应的变革以保证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9.
报业1978年开始"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后,报业的资本运营在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交互作用下逐步展开,表现为内部增加采编、发行投入以增加广告收入,外部融集资金合作办报.#  相似文献   

10.
隐性就业现象是我国经济转型期间出现的一种特有现象,隐性就业现象被看作是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果,也是职工做出的一种理性选择,它的出现是有利也有弊的。本文试图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我国隐性就业现象的制度变迁和内在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制度变迁理论视角下的农村土地流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土地流转作为改革过程中土地制度的一项创新,需要我们在理论上对其进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其进一步发展。本文首先利用路径依赖和诱致性制度变迁原理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产生和发展的合理性及必然性、并针对土地流转中的制度制约因素提出了制度改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考察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变迁,是研究农村养老问题的学术起点。面对低效率的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各地纷纷进行了制度创新,形成了一些新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农村养老保险的制度创新是一个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相耦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制度因素在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中,一直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一历程中,发生重要作用的制度因素主要体现为一种国家的意志,即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而在对外贸易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诱致性制度变迁则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和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以广州市民营经济发展为个案,从实证角度分析和研究制度变迁对民营企业行为以及民营经济市场绩效所产生的影响,为政府应从制度非均衡入手,加大对民营经济制度供给力度,推动制度变迁速度,不失为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了不同于诱致性和强制性的制度变迁方式:基层组织主导的混合型制度变迁模式。文章通过对南岭村两次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具体分析了南岭村制度变迁的制度环境及基层组织、权力中心和村民二方之间的博弈过程,并且说明了权力中心对基层组织白发制度变迁事后追认的理由,最后论述地方精英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由本文得到的启示是,政府应该根据市场经济原则,更多的尊重农民自己的选择,发挥地方精英的作用,进一步搞好农村工作。  相似文献   

16.
在慈善机构机制的构建中,需要推动以社会为主体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社会主体力量的强大要求国家在制度变迁过程中逐步减少控制,把更多权力归还社会,同时国家也有责任激活个人和团体等社会主体进行制度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形成国家与非盈利组织和慈善组织为多元主体的制度创新和供给体系。制度变迁,尤其是交互式制度变迁实际上是制度主体:国家、市场、社会各力量之间经过反复多次博弈而达到的均衡选择,是一种利益调整和认同过程。在中国社会转型进入关键期和公民社会进入快速发展期这么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慈善组织等社会主体本身具有进行制度创新的内在动力与能力,在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中,辅以社会为主体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实现综合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两种模型的交互式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17.
在慈善机构机制的构建中,需要推动以社会为主体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社会主体力量的强大要求国家在制度变迁过程中逐步减少控制,把更多权力归还社会,同时国家也有责任激活个人和团体等社会主体进行制度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形成国家与非盈利组织和慈善组织为多元主体的制度创新和供给体系。制度变迁,尤其是交互式制度变迁实际上是制度主体:国家、市场、社会各力量之间经过反复多次博弈而达到的均衡选择,是一种利益调整和认同过程。在中国社会转型进入关键期和公民社会进入快速发展期这么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慈善组织等社会主体本身具有进行制度创新的内在动力与能力,在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中,辅以社会为主体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实现综合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两种模型的交互式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18.
制度变迁理论视角下的农村土地流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长胜 《北方经济》2006,(18):20-21
农村土地流转作为改革过程中土地制度的一项创新,需要我们在理论上对其进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其进一步发展.本文首先利用路径依赖和诱致性制度变迁原理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产生和发展的合理性及必然性,并针对土地流转中的制度制约因素提出了制度改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1978年以来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政策演变与路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78年以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经历了以农业银行为主体、以农村信用社为基础、非正规金融为补充的金融体系初步形成和以农村信用社改革为主体、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相互分工、非正规金融受到压制、正规金融体系得以深化的两个阶段。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政府主导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沿袭正规金融体系及机构,压制非正规金融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忽视金融机构的基本功能,具有显著的路径依赖特征。应结合两种变迁方式,逐渐转变到以诱致性变迁为主的路径。农村金融改革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多样化多层次的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经典农户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产权制度变量,对我国林业制度变迁的最优路径及其中短期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结论证明,最优的林权制度变迁过程是强制性还是诱致性取决于林业自身的生产要素积累程度。长期来看,林业制度更倾向于多元化经营与家庭经营。可以证明,理论结论与我国林业产权制度变迁的历史过程是一致的,并得出了林业制度变迁理论结论对于我国的意义及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