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董事长书架     
《华商》2011,(7):92-92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卓有成效是管理者必须做到的事。管理者的成效往往是决定组织工作成效的最关键因素。本书中,德鲁克集中论述了一个管理者如何做到卓有成效。这本书是德鲁克最著名的管理学著作之一,倾注了德鲁克极大的心血。德鲁克认为,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应该具有6个特征:(1)重视目标和绩效;只做正确的事情。  相似文献   

2.
书讯     
《商》2012,(1):96-96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作者:[美]德鲁克出版:机械工业出版社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德鲁克集中论述了一个管理者如何做到卓有成效。这本书是德鲁克最著名的管理学著作之一,倾注了德鲁克极大的心血。谁是管理者?是不是只有管理别人的人才称得上是管理者?德鲁克认为:一个重视贡献,为成果负责的人,不管他职位多卑微,他仍属于"高层管理者"。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  相似文献   

3.
书架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假如世界上果真有所谓大师中的大师,那个人的名字必定是彼得·德鲁克管理的书籍基本上都是讲如何管理别人,但本书讲的却是如何让管理者管理自己,使管理者本身变得更加卓有成效。正如作者在本书中的前言中指出的:“管理者能否管理好别人从来就没有被真正验证过,但管理者却完全可以管理好自己。”这本书是关于管理者如何管理自己的书。  相似文献   

4.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对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读者来说是一本非常有效的书。对此我深有体会,并且是源自20年前海尔创业初期。开始我想,一个外国人既不熟悉中国文化,又不了解中国企业,他所念的管理经能有多大用处?但出乎意料的是我很快就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住了。因为书中没有晦涩深奥难懂的理论,有的只是来自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诠释的却是鲜活的思想。德鲁克先生就像是你的一位同事,虽然与你面对相同的事实,却从不同的视角说出了你不曾想,更不曾想到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5.
沈国军  冯盈盈 《浙商》2007,(3):105-105
读德鲁克的书是一种享受,因为常常有茅塞顿开之感。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我最喜欢的,不知读了多少遍,常读常新。知道这本书是在1999年的时候。记得当时书名叫《有效的管理者》。比起现在的书名,说实话,我更喜欢当时台湾的这个译名,朴实通俗,符合该书的风格。现在这个译名张扬了些。书并不厚,一天就可读完,内容也容易懂。  相似文献   

6.
实践德鲁克     
在已经出版的36本德鲁克著作中,有两本管理著作,他自己看得很重。一本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另一本是《管理的实践》。德鲁克这样解释这两本书的作用:“回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年代,从那时起就有了相互平行而又彼此独立的两种治理方式。一种是立宪主义:政治(或组织)的治理必须建立在一个清晰的结构之上。这种结构最重要的是使权力交  相似文献   

7.
一个管理者首先具备的特质就是学习力,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来建立自己丰富的知识体系,为管理去储备知识,进而转化为能力,通过能力转化为价值,最终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带领团队创造更大价值。德鲁克先生认为,一个管理者,首先是知识工作者,但是仅仅有知识还不够,需要把知识通过工作而转化成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形成效率,并且能使价值更加有效地最大化,才是管理者做到了卓有成效。我们每一个管理者,通过学习使自己变得优秀,通过工作转化价值,通过愿景和价值观的确立使自己更加卓越,从而创造一个具有价值的人生。  相似文献   

8.
《商业文化》2006,(5):95-95
本丛书由日本的Atsuo Ueda先生选编,丛书由德鲁克先生亲自认定其内容并作序,由《个人的管理》、《组织的管理》和《社会的管理》3本书构成。这三本书因为汇集了德鲁克先生所有书著中的精华,所以在日本一度成为管理类畅销书。  相似文献   

9.
一生写过39本书的德鲁克似乎拥有永生的特权。据说他在九十高龄仍然能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著作源于他对莎士比亚的热爱,这或多或少解释了德鲁克为什么将管理视为一种“社会功能”(social function)和“人文艺术”(liberalarts),这也是德鲁克对于管理的认知和理解超出很多管理学者的地方。随着德鲁克的辞世,管理学界寂寞了许多。而对我们来说,读一读他的最后一本著作《二十一世纪管理的挑战》是很合时宜的。老实说,这本书新意不多,多是对德鲁克终生思想的简短回顾,而这正好  相似文献   

10.
远见书介     
《21世纪商业评论》2006,(2):100-100
看得见的手取代看不见的手,意味着现代企业的诞生,这种企业的本质特征在于管理阶层的出现,在于管理成为企业经营的标准方法。美国现代企业的这种管理革命发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西尔斯公司正是这种革命的典型代表。由此,德鲁克开始让企业家们回答他的三个著名的提问,继而从管理的三个面向(企业、管理者、员工和工作)架构这只“看得见的手”。对中国而言,这本书充满了挑战,挑战对所谓市场机制的传统看法,挑战管理者的智力和思想,挑战“说你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的中  相似文献   

11.
莫榕珍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22):149-150
"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认为,要成为有效管理者需要有效利用时间、重视贡献、善于利用人之所长、先做重要的事、做有效的事。通过总结《有效的管理者》的主要思想,重点讨论如何将时间管理得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12.
《经贸世界》2006,(3):89-89
无论是“学习型组织”这一西方企业管理理论的倡导者彼得&;#183;圣吉,市场营销之父菲利浦&;#183;科特勒,领导力大师约翰&;#183;科特,还是英特尔公司总裁安迪&;#183;格鲁夫,微软董事长比尔&;#183;盖茨,通用电气公司CEO杰克&;#183;韦尔奇……他们在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方面都多少受到了彼得&;#183;德鲁克的启发和影响。德鲁克先生也因此被称为大师中的大师。  相似文献   

13.
《进出口经理人》2009,(4):82-82
2005年11月11日,举世公认的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去世。一代宗师留下了丰富的管理思想遗产:39本著作和数百篇论文,其内容涉及管理学的方方面面。在大师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们在此和大家一起重温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在德鲁克去世前的16个月里,本书作者伊丽莎白·哈斯·埃德莎姆女士,应德鲁克的邀请,为他撰写关于其管理思想的传记。  相似文献   

14.
宗南 《销售与管理》2006,(2):124-124
如果只是介绍彼得.德鲁克.这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因为不论是这位名满世界的当代管理大师浩瀚的著作、丰富的阅历,还是其无数对企业界产生过举足轻重的真知灼见,都可以是信手拈来的材料。但是,也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要真正来介绍他的一本著作的时候.任何单一角度的理解都可能有失偏颇。因此,评价标志着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诞生的著作——德鲁克先生在1954年出版的《管理的实践》——实在是力所难及的仟务而我只能把读这本书时正好发生的一些事实和自己的感悟记下来。  相似文献   

15.
书讯     
《品牌》2005,(12):79-79
<正> 《21世纪的管理挑战》本书是已故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1999年的作品。本书探讨的是在旧管理失灵的巨变时代,人类面临着社会、人口结构与经济上的各种新现实,必须透过管理,才能成功迎接未来挑战。德鲁克强调说,这是一本谈"管理"而不只是"企业管理"的书,因为未来的挑战对于大学、医院、教会、军队甚至政府机构等非企业性组织来说,冲击可能会更大。  相似文献   

16.
知道大师德鲁克逝世的时候,我正在看大师的书籍——《旁观者》。离96岁的生日还有8天,大师显然已经不想再玩这些数字游戏了,他带着一生的成就仙逝。遗憾的是,大师的《管理缺失》还未出版,不知明年的那本书是否就是这本遗作。德鲁克一生都是一个旁观者,正如他自己所形容的那样,他就像一个看电影时不坐在观众席上的人,而是站在舞台的后面。正是这样的位置,让他有别于他人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发现了别人所不能发现的问题。德鲁克是一生都在向传统挑战的人,尽管他获得了布什总统2002年授予他的总统自由勋章——一个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但如果不是德鲁克长寿,这也许就将是一个无可挽回的遗憾了。曾经有段时间,我闭门苦读德鲁克的著作,大师的思想尖锐而深邃。这两种品质是很难结合的,这种品质使得德鲁克的思想既具有时代感,又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德鲁克的作品有的不仅仅是一种管理思想,他视野广阔,涵盖了政经、社会学、哲学的许多概念,读德鲁克的书,你会发现他不仅对自己的师傅,经济学家熊彼德的思想了如指掌,对马克思的理论也是时有提及,正是德鲁克的博学,才孕育了经济学、社会学、哲学的子科学——管理学。德鲁克很少用到数据模型,事实上他的文章和著作都有着管理学界罕见的人文精神和哲学思考,他也许缺乏财经狗仔队所需要的那种“新”的理论,但是他的思想必定经得起恒久的考验,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年代,德鲁克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管理学家,也是一位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事实上从我写作的那天开始,我就深受德鲁克的影响,在我的作品中,亦涵盖了营销、管理、社会学、政治的题材,甚至也和德鲁克一样,写过小说。而今的那些营销专家和管理专家,在他们的文字中,我已经很难找到那种德鲁克式的博大精深和直指人心的深刻了。再复述一遍德鲁克的座右铭,它现在也成为了我的座右铭:“我一生都是音乐家,且一直极力达到完美的境界,而我一直很困惑自己是否已达到这个境界,只是下定了决心再努力一试。”  相似文献   

17.
苏旭 《浙商》2007,(14):63-63
两年前,曾经有一本红极一时的书《隐形冠军》。相信很多人都读过,我也不例外。 之后,我曾寻访过浙江一些颇有“隐形冠军”相的企业。只可惜,跟那本书里写的一样,他们大多对于自己的市场策略、商业模式和管理方法讳莫如深。很幸运地,这次采访钱江弹簧厂,让我立刻感到,这就是一家不折不扣的“隐形冠军”,至少在目前的中国,它就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团队”是管理者再熟悉不过的概念了,事实上,并不是在一起工作的任何团体都是团队。一个团体,也不会仅仅以为某人称之为团队就变成了团队。比如,任何一个大型组织的全体员工绝不会是一个团队。人们总是随意地把一个公司、一个部门、管理层或者一群下属称为一个“团队”,以表现其表面上的和谐关系,而不管他们之间是不是真正有发挥团队合力的条件。德鲁克指出了基于团队的组织能够做到卓有成效,而乔恩·卡岑巴赫(Jon R.Katzenbach)和道格拉斯·史密斯(Douglas K.Smith)为如何实施这一思想提出  相似文献   

19.
《糖烟酒周刊》2007,(11):115-115
彼得·德鲁克被尊为“现代管理学之父”,是这个时代最出色的管理学者。本书是德鲁克倾注最大心血的一本书,也是他最著名的一本管理书籍。德鲁克先后在奥地利和德国受教育,1929年后在伦敦任新闻记者和国际银行的经济学家,于1931年获法兰克福大学法学博士;1937年移民美国,曾在一些银行、保险公司和跨国公司任经济学家与管理顾问;1942年到1949年任贝宁顿学院哲学教授和政治学教授;1942年受聘为当时全世界最大企业——通用汽车公司的顾问。他曾发誓:“如果我能活到80岁,我要写到80岁”。许多著名企业的总裁和专家学者都给予他极高的评价。[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早在1954年,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创立"管理学"之后,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管理是一种实践,它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作为一名咨询顾问,当我第一次读到德鲁克的这一精辟见解时,因感同身受而激动不已,并把自己公司的名字改为"知行合一",因为,我认为这是管理的至高宗旨和理想境界。当今,在中国管理者的口中,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