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陶菊云 《商》2013,(9):45-46
近年来,浙江台州企业普遍面临着吸引和留住生产一线员工的难道,这已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因此,如何有效吸引和留住生产一线员工,成为当前企业急需探讨的课题。本文试对有关吸引和留住生产一线员工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金琪尔 《商》2013,(22):297-298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正面一临着转型升级的发展目标,逐步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本研究以直接从事生产的制造业一线生产员工为研究对象,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制造业一线生产员工的素质框架,并比较了自动加工和手动加工两种不同生产方式下对一线生产员工素质要求的差异,从而促进我国制造业一线生产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资源的第一资源,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电力企业来讲,生产一线员工是电力企业各项工作的主力军,是生产价值链上最具直接影响的一环,而高技能人才则是主力军中的核心中坚力量。越来越多的电力企业高层管理者开始高度重视一线员工的操作技能、业务水平。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提高电力企业生产一线员工的技能培训水平,破解高技能人才短缺制约电力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成为摆在众多电力企业面前的严峻课题。  相似文献   

4.
《商》2015,(13)
近些年,我国制造业企业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一线员工流失率高,以往学者都致力于研究公司层面的措施来降低一线员工的流失率,本文认为基层管理者是与一线员工接触最多的管理层,所以我们可以对基层管理者素质加以研究,以期能够降低一线员工的流失率。  相似文献   

5.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资源的第一资源,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电力企业来讲,生产一线员工是电力企业各项工作的主力军,是生产价值链上最具直接影响的一环,而高技能人才则是主力军中的核心中坚力量。越来越多的电力企业高层管理者开始高度重视一线员工的操作技能、业务水平。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创新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而员工创新更是企业创新的基石。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总结出,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员工个体因素、组织情境因素和员工个体因素与情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三个方面。基于此并结合企业一线员工的具体情况提出激发企业一线员工创新行为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7.
吴明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0):36-37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变为技术和知识的竞争,企业知识型员工成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才在企业中已不再是一种成本,而是一种资源,称之为"第一资源",它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通过分析薪酬激励理论以及当今企业知识型员工薪酬激励存在的问题,结合知识型员工的特点,提出了知识型员工的薪酬激励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近十五年来,铁路改革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在各方面带来了很大变化。然而,铁路运输生产一线人力资源的现状成为制约铁路改革和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已上市的铁路运输企业通过优化整合运输资源,有效发挥资产收购的规模效应,企业盈利能力明显提高,经营业绩大幅增长。但在运输生产一线人力资源上却同样出现了困局,主要凸显在一线员工年龄老化,结构性失衡,缺乏可持续发展后动力,本文力图以优化铁路上市企业运输生产一线的人力资源为突破口,探寻整个铁路运输生产一线人力资源优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孙如军 《商场现代化》2007,(23):303-304
在制造业行业里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制造业生产内涵的变化,要求技能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不断高移,使得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在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人才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大企业可以凭借其名气和雄厚的实力吸引各种人才,而名气和资源都比较小的中小企业,如何培养与管理高技能人才便成为中小企业经营者都十分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的分析,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制造业领域的中小企业培养与管理高技能人才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高宏阳  王银铎 《商》2014,(21):22-23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支柱性产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近年来,制造业出现了员工大量流失的现象,这严重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员工流失现状、特征及其对企业的影响,分析造成制造业企业员工流失的原因,并根据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激励的相关理论,回顾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员工满意度、管理作风等分析,确定导致我国制造业企业员工流失的主要因素。为了制造业企业更好地发展,提出防止员工流失的应对策略。有效地控制员工的流失将给制造业企业带来稳定发展的动力。本文主要从企业的角度入手,建立一套防止员工流失的制度体系,优化制造业企业的作业环境、薪资水平、企业文化,为员工在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企业普遍实行总部机关和工程项目部的两级管理模式。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因素,工程项目部一线员工人才流失严重,影响到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解决好这个问题是企业的当务之急。通过分析企业一线员工人才流失的原因,制定对策,增强一线员工对企业的信任感、认同感、归属感,从而减少人才流失。  相似文献   

12.
金少策 《浙商》2011,(9):70-70
企业发展的“元动力” 李书福(吉利集团董事长) 保障一线员工的权益,让员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参与企业管理和决策,提高他们的技能、积极性,企业的生产技术、产品的附加值自然能提升。员工的积极性,就是企业发展的“元动力”。我认为,目前出现大面积的“用工荒”,关键是职丁权益保障措施还不能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3.
冯君 《现代商业》2014,(11):152-152
目前,非正式员工在国有煤炭企业的比例正在不断扩大,逐步成为企业生产一线的主力军。然而,他们的提高与发展很少受到关注,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在制约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本文作者通过所在单位对非正式员工激励的实际情况及取得的效果进行总结,提出了国有企业对非正式员工的激励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14.
合理的员工离职比例能够有效促进企业人力资源更新,提高员工工作绩效。然而我国企业普遍存在偏高的员工离职率,尤其是一线员工的离职率居高不下,已成为制约企业平稳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选择一家汽车制造企业为例,以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度为分析切入点,深入分析造成高员工离职率的原因,并通过员工工作满意度及组织承诺提升方案的设计来实现员工离职的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15.
随着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深入发展,中国逐渐成为核心人才的培养基地。大部分外资企业通过高薪或者其他非货币性薪酬激励的方式来吸引人才,造成了中国企业核心员工的流失,随之带走的还包括企业的知识技术资源和客户资源,这些都已经引起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首先论述了核心员工概念与特征,探讨了优化企业核心员工薪酬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物业企业的员工流失率高,从业人员不稳定现象相当严重,特别是一线技术人员的流失,已成为制约物业企业长期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的一大障碍。本文分析了一线技术员工流失对物业企业的影响以及流失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措施,以促进物业企业技术人员队伍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朱乃肖 《大经贸》2005,(5):46-47
美国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这样阐述:“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共同利益而充分发挥人的能力,不管你是生产肥皂还是经营医院,最终目的都是要取得成就。”员工是企业第一资源,是企业的生产主体,是企业的首要生产力,是企业生产力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因此,企业要生存、要发展,除了靠资源、靠知识、靠技术, 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员工。充分调动员工生产积极性,使每位员工都力有所用、才有所展、劳有所得、功有所奖,这才是企业管理的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18.
知识型企业是知识化经济得以实现的载体,是主要依靠智力资源的开发与投入和通过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来获取经济效益的微观经济组织,也就是指把员工的知识作为主要资源,以提供独特的知识主导型产品和服务的商业组织。知识型企业的高级管理者或一两名高级技术人才往往左右着公司的命运。这些人才拥有知识资本,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因而具有较强的流动意愿。他们的离开不仅会使公司失去一群核心员工,而且会损失一大部分老顾客。知识型企业如何维持并加强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减少因流动带来的巨大损失,已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关注的重…  相似文献   

19.
《商》2015,(10)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企业纷纷开拓国际市场,跨国并购成为企业扩大规模、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模式。在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活动中,制造业企业的跨国并购交易额占到了我国跨国并购交易总额的一半以上,其在资源获取、市场开拓、突破贸易壁垒、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制造业企业跨国并购存在较高的风险,研究其并购后能否达到预期的绩效水平,哪些因素会影响其绩效水平成为人们研究的关注点。本文通过研究影响我国制造业企业跨国并购的因素,进而为提升其并购绩效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金融支持所起到的作用是决定性的,能够降低制造业在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压力,保证稳定发展。目前,我国制造业获取金融支持中存在一些问题,如金融体系和制造业的实际需求不够吻合,中小企业获取资金难度较大等。金融机构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通过政策扶助,加大合作力度,发挥引导作用,给予有效支持。在获得金融支持之后,相关从业人员可以立足于现阶段制造业的研发、采购、生产以及销售环节进行深度研究,加大发展力度,并且合理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