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组织惯例构成,组织惯例是吸收能力、发挥作用的支持和保障,吸收能力是企业执行组织惯例的结果体现。本文根据知识吸收能力的作用结果不同对与之关联的组织惯例进行划分,构建基于吸收能力的组织惯例内容框架,分析基于吸收能力的组织惯例作用机理及惯例间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2.
基于知识的视角,阐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机理,对吸收能力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发现,吸收能力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因素。吸收能力的决定因素是企业文化、先验知识、学习机制、知识网络位置和网络组织关系,提出建立学习型组织,开展标杆学习活动和采取产学研合作创新方式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Zahra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动态能力观对企业吸收能力的理论模型进行构建,同时指出潜在吸收能力和实际吸收能力作为吸收能力的两个部分是在动态循环的过程中发展变化的,在知识的转化和利用阶段,产生的新的知识需求通过刺激企业对外部知识的再次获取和消化,从而实现知识的创新,并最终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4.
知识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而吸收能力则是影响企业知识获取的关键因素。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选择研发投入、先验知识、学习强度、组织结构和整合能力这五个因素作为研究对象来分析企业吸收能力大小对企业知识获取的影响,通过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并提出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5.
技术多元化影响知识吸收能力与绩效,但是对技术多元化影响企业绩效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献并不多见,也较缺乏基于中国高技术企业的实证分析。基于动态能力理论,从技术多元化的广度与深度视角探讨其对企业绩效的中介效应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多元化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作用,吸收能力在企业技术多元化影响企业绩效的过程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内外很多学者研究了单一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但在产业集群的背景下研究企业吸收能力的较少。本文以产业集群为背景,探讨了群内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对其创新绩效的影响,构建了相关关系模型,并提出了研究假设。  相似文献   

7.
在考虑中国工业行业吸收能力异质性的基础上,构建技术差距、人力资本水平、市场化程度、外贸开放度等4个反映行业技术吸收能力的要素,利用“入世”以来中国工业行业门槛面板数据,研究吸收能力作用于FDI低碳技术溢出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FDI低碳技术溢出对上述4个因素都存在非线性门槛效应:人力资本水平和市场化程度越高,FDI的低碳技术溢出效应越显著;适度的技术差距与外贸开放度均有助于FDI碳减排技术溢出,过低或过高的技术差距和外贸开放度均不利于FDI低碳技术溢出效应产生。因此,工业行业尤其是高碳排放行业需要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以跨越人力资本与市场化程度对FDI低碳技术溢出的门槛效应,同时需要提升行业在全球贸易分工中的地位。此外,FDI引入不能盲目追求高新技术,需要结合内资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适度考量。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构建古诺模型,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吸收能力与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当东道国内资企业吸收能力低于门槛值时,技术溢出率会随着内资企业吸收能力的提升而递增,内资企业愿意支付更多费用获取技术溢出,而跨国公司降低为预防技术溢出而支付的费用;当东道国内资企业的吸收能力高于门槛值时,此时内资企业具有相对较高的技术水平,技术溢出率主要取决于内资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模仿两者之间的权衡。  相似文献   

9.
企业吸收能力和冗余资源可以直接促进企业绩效的改善,也可通过企业创新活动间接地促进企业绩效的改善。基于创新的视角,文章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企业创新是企业吸收能力和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的中间纽带,是企业吸收能力和冗余资源促进企业绩效改善的中间变量。基于这一分析结果,企业应提升自身的动态适应性、培育"双元能力"并提高自身的创新水平,借以实现自身绩效的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10.
基于企业间学习性联盟知识管理的视角,本研究探讨企业吸收能力与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珠三角地区157家高科技企业样本的实证研究发现,吸收能力是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的重要因素,知识整合和知识创新在吸收能力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系中起到了链式中介的作用,而知识整合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直接影响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知识特性对服务外包企业提升知识转移和知识吸收能力、减少不必要的知识产权纠纷有着重要意义。分析了服务外包企业知识的跨组织性、模块化、关联性和非对等性,提出了基于知识特性的组织学习策略。  相似文献   

12.
《商》2015,(8)
知识链是由不同市场主体构建的一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通过知识流在这些主体间的转移与扩散而实现知识的集成、整合与创新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网链结构模式。本论文从有限理性的角度出发,运用演化博弈方法研究知识链组织合作创新的行为和内在机制,识别影响合作创新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制约知识链组织合作创新的主要因素有企业合作的超额收益的分配系数、知识的吸收能力、知识共享所带来的风险水平以及多维邻近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知识链组织合作创新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伍晨  张帆 《财经论丛》2023,(10):103-113
使用2010—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字并购数据,基于面板固定效应负二项回归模型研究企业数字并购行为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效应及其影响机制。实证研究发现:数字并购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突破性创新,通过PSM-DID和控制函数法对自选择偏差、双向因果和遗漏变量带来的内生性问题加以控制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中介效应检验表明,数字并购可以通过拓广企业知识宽度和提升创新效率来促进企业突破性创新。调节效应显示,知识吸收能力和资源冗余均会加强数字并购对突破性创新的促进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对国家做优做强数字经济以及提升企业突破性创新水平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国内外相对成熟的企业吸收能力调查问卷构建了具有中国情景的测量项目,形成了由获取、消化、转化和利用4个维度组成的企业吸收能力量表。结合184家长江经济带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研究发现:消化能力与其他能力的关系非常重要;利用能力在提升以净资产收益率为代表的企业绩效时效果明显。建议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提升企业吸收能力时,首先管理层要重视,其次是提升消化能力,从而提高利用能力,最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5.
张莉  毛文娟 《商业时代》2015,(2):100-103
本文从动态能力理论的角度,结合员工创新行为有关理论,提出环境洞察能力、学习吸收能力、变化革新能力和整合协调能力这四种组织动态能力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模型。文章通过问卷调查,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组织动态能力对员工创新行为作用机制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动态能力的各个维度对员工创新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6.
针对企业社会资本如何促进商业模式创新的“黑箱”,构建了制度情境调节下企业社会资本通过自身吸收能力推动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模型.以广东和上海的384家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企业社会资本可以直接或间接通过吸收能力显著促进商业模式创新;制度环境的改善有助于企业更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本促进商业模式创新.上述发现初步揭示了企业社会资本促进商业模式创新的机制,也为战略资源基础观与制度基础观的整合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17.
本章文以高技术产业的吸收能力和技术溢出效应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定量研究吸收能力与技术溢出效应的模型,并从中国高技术产业2003~007年的面板数据发现:由于跨国并购对R&D投入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它对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也表现出了两面性。从跨国并购到技术溢出效应的作用机制是:以研发投入衡量吸收能力,运用文章关于吸收能力与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关系的六个假设命题,将跨国并购对研发投入的作用传导到技术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8.
《商》2015,(20)
产业集群是基于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众多企业聚集在一起的组织,这是一种介于纯市场和科层组织之间的中间性组织结构。在该组织下,企业不仅可以获得成本下降带来的内部经济,而且还可以享有知识外溢等资源共享带来的外部经济。但是,并非所有的外溢知识都能给企业带来正的外部性,这要视企业的创新、潜在吸收能力以及集群内企业的合作、竞争程度而言。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2013—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究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提升且具有创新数量和质量的双重促进效应,经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有效提高不同创新主体间的创新协同程度,增强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从而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提升。此外,数字经济发展的创新促进效应还受到企业特征的影响,在国有企业、制造业企业和非高技术企业中,数字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2016—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研发国际化对企业双元创新的具体影响,并引入动态能力作为中介变量,探究了研发国际化对企业双元创新的具体作用路径。研究表明:研发国际化对于企业的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机会感知能力和学习吸收能力在研发国际化对探索式创新的影响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学习吸收能力在研发国际化对利用式创新的影响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据此,建议企业在进行研发国际化的进程中提升自身的机会感知能力和学习吸收能力,以促进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维持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