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允价值计量是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一直是业界讨论的焦点.我国企业公司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原本被社会各界看好,但是在新准则确立我国上市公司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后,只有少数几家企业公司采用了这种新型的计量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曾一度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期被人们指认为金融危机的导火线.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两年,它的影响已经渐渐退去,世界经济开始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但是各个行业仍然对是否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自身资产计量持观望态度.我国企业公司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金融危机之后又一次受到考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于各行各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笔者在本文中着重对我国企业公司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
就在公允价值越来越受重视的时候,金融危机爆发后有人认为此次危机的罪魁祸首就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但是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本身是不存在问题的。本文将从公允价值的定义出发,着重对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的作用进行阐述,最后探讨此次金融危机给我国会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公允价值计量对金融危机是有影响的,但它并不是造成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虽然存在困难.但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满足投资者的需要.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会计模式仍是目前最理想的计价模式.因此,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不断地完善.  相似文献   

4.
毛莹 《致富时代》2009,(9):29-29
当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有关专家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合理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人们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褒贬不一。文章结合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特点及运用问题做出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2007-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对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此次金融危机同时引发了各国学者对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质疑。本文通过阐述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提出我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对我国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影响以及笔者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论公允价值会计与公允价值计量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使得公允价值备受关注,本文介绍了公允价值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过程,对公允价值计量和公允价值会计做出了区分,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是指某一项目是按这种计量属性来计量,但并不要求其必须在表内正式确认,可以只在表外披露,而公允价值会计则是指某些项目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进行计量,并在会计中进行确认,成为财务报表表内项目。最后,通过回顾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认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应该仍然以历史成本作为基本的计量属性,补充提供公允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7.
徐艳 《中国市场》2009,(26):46-47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对公允价值计量产生激烈争论。以银行家为首的一派认为,国际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规定是造成危机的元凶之一,而以准则制定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为首的一派则认为,公允价值是最能体现公司财务状况的计量方法,尤其适用于金融衍生产品。本文分析我国公允价值使用情况,研究国外金融危机对该计量模式的影响,从而对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金融危机中审视公允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9月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盛极一时的公允价值计量备受冲击,华尔街银行家指责公允价值是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要求废除公允价值计量,而会计界的人士则认为不能将金融危机的罪责推给公允价值。本文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利弊,以及如何正确发展公允价值计量。  相似文献   

9.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公允价值计量问题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引起了不小的争论。而本文主要从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背景展开,进而讨论两种会计计量模式的优缺点,从而提出适应现代社会的双重属性的计量模式,最后针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缺陷,提出完善后金融危机时代下的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一直都是企业非常关心的话题,经历了美国的金融危机之后,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为了实现企业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国颁布了新的准则体系,虽然很多企业已经应用了新的会计准则,但是企业中还有很多工作者不能清楚地认识公允价值的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11.
当前国际会计准则公允价值会计模式计量的应用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认识,客观地分析了公允价值会计模式的优劣和其实践中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中面临的困难,并提出对中国推广公允价值会计模式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被质疑,抵押贷款证券化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评级机构难辞其咎,抵押品流动性消失路了致命一击,公允价值会计的"反馈效应"是雪上加霜.客观评价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虽有缺陷,但是这是会计发展的必然,应从可靠性、稳健性加以完善,要加强信息披露,防范利润操纵.我国目前虽没有全面应用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这次金融危机也给了我国修改准则的契机.同时,我国应紧琅国际准则修订的形势,避免新的实质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蔡文硕 《商》2012,(23):78-78
公允价值计量是指信息透明的交易双方在公平交易条件下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坚持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谨慎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有利于资本保全,适应虚拟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合理反映资产价值。但是公允价值计量也有其弊端。在近几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中,我国由于没有较多的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及金融衍生工具,所以受到的冲击没有美国大。本文从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还不完善并存在许多问题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和公允价值计量的弊端,针对其中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及解决措施,目的在于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改善公允价值导致变动损益的虚拟性,减少利润操纵的行为的发生,使公允价值计量充分发挥其优势。  相似文献   

14.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引发了许多金融界人士的思考甚至质疑,提出:会计计量原则--公允价值,是遗成金融危机的元凶之一.救市的手段之一就是要修改目前会计核算中的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是否应当在我国继续运用以及怎样运用成了一个广泛关注的话题,本文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对我国运用公允价值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5.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允价值的地位备受质疑,金融界以及一些国会议员与会计界就是否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强大的压力下,IASB和SEC、FASB并没有改变公允价值计价的基本原则和取向,但对公允价值的具体应用进行了修正。从IASB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的视角,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特点、适用条件以及金融危机对会计环境的影响,提出了金融危机环境下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思路与措施。  相似文献   

16.
论企业合并中公允价值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国际上已越来越流行,我国这几年也开始重新审视了公允价值的运用价值。在这次新发布的《企业合并》准则中就引入和运用了公允价值这一概念。然而在我国运用公允价值还存在诸多的难题。本文从公允价值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出发,对我国企业合并中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最后对于如何在企业合并中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提出了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由金融危机至今,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一直是金融界关注的焦点。在金融危机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仅未使金融危机恶化,相反还提高了财务报告的透明度,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对经济的决策。公允价值可根据不同对象和市场环境,采用现行市价法、重置成本法、现值法等计价方法。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我国应结合公允价值的优劣势,完善市场条件,加强理论研究和监督管理,提升会计执业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以改进估值技术,积极寻找适合中国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相似文献   

18.
衍生金融工具的盛行推动了公允价值这一会计计量属性在全球范围内初步确立。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使公允价值计量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伴随着金融危机的逐渐退去,经济复苏的后金融危机时代到来,本文在综述公允价值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公允价值的本质含义,提出了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从2007年爆发次贷危机之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开始受到质疑,并引发了关于公允价值的一场论战。同时这也是第一次将金融危机波及到银行业。公允价值在实际的商业银行的会计计量和核算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在面对一些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则又成了商业银行金融危机的一个借口。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应当对于公允价值进行有效的谋划,计算从而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从而实现商业银行的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反思浪潮中,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饱受争议。本文首先就金融危机的本质及其与公允价值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客观分析,进而从公允价值内在特性以及内在特性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揭示了其在金融危机过程中暴露出的各种不足,进而提出了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相关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