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公司治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国  段云 《特区经济》2004,(10):77-78
<正> 一、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利益相关者理论由来已久,在国内众多学者将“股东至上”理论奉为经典的时候,利益相关者理论在西方理论学界已经炙手可热。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企业理论的研究领域中逐步分化出两大理论:“股东至上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前者认为股东拥有企业,而后者则认为真正拥有企业的是其利益相关者。这两种理论具有完全不同的公司治理含义,持不同看法的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争论相当激烈。总体而言,股东至上理论占据了当今企业理论的主流地位,但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在80年代中期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利益相关者理论逐渐兴起,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企业尤其是公司的本质提供了新的有力工具,也必然要求企业在其公司治理的架构中实现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从而带来公司治理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关于公司治理的内涵有两种观点:股东治理观点和利益相关者治理观点。股东治理的观点虽然在英美占主流地位,但近几年的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已充分暴露出它的缺陷,而利益相关者治理更能代表公司治理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4.
尹德先 《特区经济》2009,242(3):303-304
公司治理是公司生命机体的核心和灵魂,有效的公司治理取决于公司治理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以经济和法律的视角来看,股东利益最大化、关注利益相关者等价值取向都有各自的矛盾,公司治理应坚持以公司利益为主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随着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公司对社会的影响逐渐加大,公司应承担社会责任已成为时代呼声.公司是社会各种利益的聚焦点,除了股东利益之外,公司应当对职工、消费者、债权人、社区、环境等利益相关者承担社会责任.我国公司法引入了公司社会责任观念,对职工的社会责任给予了相当重视,但是规定范围不够全面,性质不够清晰,可诉性不强,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路风 《新财经》2004,(11):100-101
关注创新、生产、财富和价值的创造,关注促成创新的制度条件,这就是此种公司治理说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7.
利益相关者治理理论研究脉络及其进展探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本文在对利益相关者内涵进行认知的基础上,将当前利益相关者治理理论归纳为股东治理观、员工治理观、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观和关键利益相关者治理观四种;在对各种治理观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认为公司治理理论研究不应单纯致力于如何维系企业健全的经营,而更应该关注在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下什么样的治理制度安排更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最后指出了只有扬弃传统的基于静态资源观点的治理制度安排,转向以创新为导向(或者以知识为导向)的治理理念,才能使公司治理理论更加适应实践。  相似文献   

8.
公司治理研究新趋势--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对公司治理研究的新趋势———控股股东与小股东的代理问题进行了综述。文章分别从控股股东的所有权结构特征与小股东受侵害、控股股东攫取控制权收益、控股股东控制股利政策和控股股东操纵上市公司会计报告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同时指出 ,控股股东与小股东的代理问题是未来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的新趋势 ,而且在我国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公司不仅仅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还应当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它集中体现了对公司本质的新认识、对人力资本价值的重视,符合经济民主化的要求,对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公司应当推行职工参与制度,有效吸收职工参与公司内部治理;作为主债权人的银行应该有限地参与公司内部治理;但供应商、消费者、社区与政府却不宜介入公司的内部治理。  相似文献   

10.
公司治理是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德国的公司治理与英美模式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异,本文从公司治理的内涵出发,在利益相关者价值观的视野下,将德国及英美的公司治理模式纳入公司治理的一般框架之下。将德国的公司治理视作实现利益相关者价值的机制设计的一个尝试,主要从制度视角考察德国公司治理的特质,关注于控制权的分配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公司治理理论是企业理论的重要内容,公司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监督与制衡要求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同样,为提高公司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从利益相关者立场出发,也更加强调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的重要作用。文章首先对公司治理进行简要概述,进而分析公司治理对投资决策方面的影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现状及企业投资决策中存在的问题,对此提供一定的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遵循“股东至上”的逻辑,但该逻辑既违背了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路径依赖”原则,又遇于简化,开始受到人们的诘责,“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开始为人们所青昧,该理论是公司治理机制长期发展演变的产物。非营利组织在其存在与发展过程中存在所有者缺位.监督机制不健全,不能有效地为社会服务、缺乏公共责任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非营利组织的现状,把公司治理的治理模式引入到非营利组织领域,从“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视角分析了非营利组织的治理结构,构建了非营利组织治理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3.
从现代企业理论认识公司治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素霞 《山东经济》2005,21(4):52-55
现代企业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主流经济学中发展最为迅速、最富有成果的理论之一,主要包括交易成本理论和代理理论。本文通过对这两种理论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其对现代公司治理的几点启示,并指出了中国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王霞  吴岚  朱袆 《产权导刊》2006,(1):31-32
一、公司治理的内涵公司治理问题是随着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由于利益追求不同以及公司规模的扩大,股东对公司的控制越来越弱,甚至少数股东的利益根本无法得到保证而产生的。近年来,公司治理不仅成为一个世界性课题,在国内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的公司治理建立在委托—代  相似文献   

15.
公司治理水平对公司经营业绩有着重大影响,研究公司治理对发展我国经济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分析了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合理性,然后指出当前我国公司治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公司治理中存在问题,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现代公司产权理论提出构建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企业组织是一个非常异质性的组织,企业的不同治理选择潜在影响着企业的代理成本和管家态度,最终体现为能力和企业绩效上的重要区别。文章从代理理论与管家理论这两种不同公司治理视角,分析了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的四个维度,即家族所有与控制、家族领导能力、多个家族成员的广泛参与以及家族传承计划与实际参与下的各自的代理成本和管家态度,以及对企业能力和绩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代理理论是目前研究公司治理问题的主流理论。它从经济人的人性假设出发,认为管理者(代理人)一旦有机会,会以损害股东(委托人)利益为代价而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Jense & Meckling,1976)。因此,要对管理者进行控制和监督,通过分设董事长与总经理、引进外部董事、加大激励力度等措施抑制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  相似文献   

18.
有限公司治理应作为独立的领域加以研究,股东与股东、股东与经理人的关系处理是有限公司治理的核心,股东、治理机构设置和人力资本的确认与计量是有限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框架,规范研究和经验研究都是有限公司治理的研究方法.同时,本文质疑了公司治理起源的一般认识,并认为有限公司治理不宜在委托代理理论的基础上继续.  相似文献   

19.
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到包括资本提供者在内的全社会的委托,必须在经济社会的协调中最大效率地与各种生产要素结合,不能片面地追求一己利益,而要为整个社会履行社会责任。该文认为: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遵循“股东至上”的逻辑,而现代的公司治理中心不仅仅局限于股东,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应拥有明确的公司控制权和收益权。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是公司长期发展演变的产物,在公司治理机制中引入利益相关者、考虑社会责任是公司治理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文章首先介绍了由于股权分散、股东和董事层存在利益冲突,形成了代理理论和代理问题,上述问题的发生使得企业意识到仅依靠财务报告的传统公司管理理念可能不再适用。接着论述了目前全球范围内公司治理的两种主要方式:法规形式和原则模式。同时采用宽视角、长周期对代理理论进行讨论,包括对利益相关者概念的拓宽,培养组织内各阶层的团队文化,将其融入到公司治理的框架中,从而改善公司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