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依赖于其公司治理结构,股东利益最大化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分别是与“股权至上”模式和“共同治理”模式相对应的理财目标,通过两种治理模式总体差异的分析和企业理财目标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指出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作为理财目标,符合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到包括资本提供者在内的全社会的委托,必须在经济社会的协调中最大效率地与各种生产要素结合,不能片面地追求一己利益,而要为整个社会履行社会责任。该文认为: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遵循“股东至上”的逻辑,而现代的公司治理中心不仅仅局限于股东,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应拥有明确的公司控制权和收益权。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是公司长期发展演变的产物,在公司治理机制中引入利益相关者、考虑社会责任是公司治理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3.
系统思维与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思维即运用系统论思想准确描述与深刻认识复杂系统的方法。系统思维的思想对于正确处理公司治理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立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股东至上”逻辑的理论依据在于新古典产权学派的所有权结构理论,其最大优点是在实务操作中的可行性,但它既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也不符合所有权结构变化的实际和社会伦理,又给我国国企改革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利益相关者相互制衡治理机制主要包括董事会治理机制、监事会治理机制和利益相关者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4.
公司治理理论:反思与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文锋 《改革》2004,(4):89-95
企业内各要素专有性的大小是其参与公司治理的基础,也是分享剩余索取权的依据。公司治理机制并不是由所谓的“股东至上”发展到利益相关者,从“股东至上”到利益相关者之间没有什么逻辑关系。公司治理的模式也不存在从单边治理向多边治理的转换过程。公司治理的关键是寻找长期利益共同体以及使关键性要素进入长期利益共同体。人力资本是企业价值创造的决定性力量,但只有在物质资本有效监督和充分激励的前提下,这种决定性作用才由可能变为现实。我国国有企业由于不存在长期利益共同体,关键性要素也不在长期利益共同体内,或者说,没有资本监督和激励劳动,这是公司治理低效的原因所在。国有企业目前进行的激励制度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公司治理的低效率,但不可能解决公司治理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遵循“股东至上”的逻辑,但该逻辑既违背了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路径依赖”原则,又遇于简化,开始受到人们的诘责,“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开始为人们所青昧,该理论是公司治理机制长期发展演变的产物。非营利组织在其存在与发展过程中存在所有者缺位.监督机制不健全,不能有效地为社会服务、缺乏公共责任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非营利组织的现状,把公司治理的治理模式引入到非营利组织领域,从“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视角分析了非营利组织的治理结构,构建了非营利组织治理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6.
夏宁 《山东经济》2006,22(3):43-46
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西方公司治理是在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主要有私人股东主导、经理主导和法人股东主导三种模式。中国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特殊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主要有国家利益至上、公司利益至上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三种模式。中国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模式,应发展董事会主导的互动的公司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关系投资基于公司治理理论和投资理论之上,是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和长期投资融合的产物,既是一种公司治理模式,又是一种投资模式和策略。作为一种公司治理模式,关系投资可以用作敌意收购等治理机制的替代机制或补充机制,以减少公司治理中的外部扭曲和内部扭曲,发挥“价值发现”和“价值创造”的功能;作为一种投资策略,与相对集中投资策略结合在一起,就能成为一种风险控制机制。关系投资追求股东利益至上,以实现股东长期利益最大化和公司长期价值最大化的统一为目标。  相似文献   

8.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公司治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国  段云 《特区经济》2004,(10):77-78
<正> 一、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利益相关者理论由来已久,在国内众多学者将“股东至上”理论奉为经典的时候,利益相关者理论在西方理论学界已经炙手可热。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企业理论的研究领域中逐步分化出两大理论:“股东至上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前者认为股东拥有企业,而后者则认为真正拥有企业的是其利益相关者。这两种理论具有完全不同的公司治理含义,持不同看法的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争论相当激烈。总体而言,股东至上理论占据了当今企业理论的主流地位,但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在80年代中期  相似文献   

9.
“共同治理”的公司治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企业理论认为公司控制权属于公司的所有者,即股东所有,公司治理奉行股东至上。新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股东只是公司相关利益者中的一员,公司治理不能只考虑所有者,而应该是所有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共同治理模式。本文揭示了共同治理模式的重要意义,并以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为例,部分地从财务角度对此作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0.
随着气候变暖等全球性风险的日渐凸显,如何促进企业经营的ESG发展已经成为了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不容忽视的潮流与课题。与ESG所倡导的“环境、社会与治理”责任不同,现代公司治理理论经历了从相关利益者理论与股东利益至上理论的争论与竞争,最终以股东利益至上为中轴,形成了一系列的责任追究与监督机制制度。回溯日本战后的公司治理制度发展,其经历了从相关利益者、股东利益至上主义到ESG嵌入的股东利益至上的转变过程,可以为我国ESG浪潮下的公司目的讨论提供有益启示。日本在营利性社会企业与双轮驱动的软法治理上,充分展现了其对舶来制度进行本土调适的过程与方法。我国有必要结合本土特点,探究是否可通过股东长期利益判断、企业负外部性责任等工具将ESG责任融入现代公司法理论之中,营利法人与非营利法人的二分法式分类是否会阻碍真正以社会责任为目的成立的企业生存与发展,如何活用软法治理引导企业及驱动投资者开展ESG信息披露与投资。  相似文献   

11.
程承坪  罗栋 《改革与战略》2012,28(12):33-37
近年来,我国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分配的两极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在微观企业层面上,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我国企业长期受英美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奉行“股东至上主义”的企业治理模式,导致初次分配中的资本收益与劳动收益失衡问题日益严重 因此,当前的初次分配制度改革中,我国企业应适时转变“股东至上主义”的企业治理模式为“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特别是劳动者作为企业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应当拥有企业的治理权利,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初次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的兼顾.  相似文献   

12.
黄瑛 《改革与战略》2004,(6):98-100
国有控股公司在产权制度改革时,依“股东主权”逻辑采取的单边治理模式并不能解决其固有的所有者缺位难题。本文提出,应采取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构造符合中国国情以及各公司不同融资结构下的公司治理模式。共同治理模式的构建一方面体现在外部治理结构的相机抉择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内部治理结构中最高权力机构和董事会建立的共同治理机制上。其中特别探讨了最高权力机构的重建问题。  相似文献   

13.
张长江  温作民 《特区经济》2005,(12):174-175
公司财务治理的核心是财权配置。在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逻辑下,公司财权配置机制不再是“资本雇佣劳动”和“劳动雇佣资本”的单边治理,公司应构建动态的“机会体系”或“激励体系”以及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财务治理的再谈判机制,调整利益相关者在财务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实现财权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和谐配置。因此,除股东和经理层外,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公司员工、债权人、政府、公众投资者、消费者、供应商、销售商、社区等,都有按其所提供的专用性资源贡献参与公司财权博弈的机会和权力。本文试从生态学角度,结合运用不完全合同理论、企业合作博弈理论,探讨公司财务和谐治理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4.
关于公司治理的内涵有两种观点:股东治理观点和利益相关者治理观点。股东治理的观点虽然在英美占主流地位,但近几年的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已充分暴露出它的缺陷,而利益相关者治理更能代表公司治理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5.
王鹏祥  梁宇 《特区经济》2011,(4):256-258
利益相关者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他是在对英美等国奉行"股东至上"公司治理实践的质疑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利益相关者"一词本是经济学的概念,当前,利益相关者理论逐渐成为解释和确立公司社会责任的重要依据。经济学关注的是经济现象,以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法学关注的是经济交往中的法律现象,以法律关系为对象。本质属性的不同就注定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在进入法学领域时,必然会"入乡随俗",进而成为一个法律概念。本文笔者认为研究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于认清公司的本质属性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公司治理是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德国的公司治理与英美模式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异,本文从公司治理的内涵出发,在利益相关者价值观的视野下,将德国及英美的公司治理模式纳入公司治理的一般框架之下。将德国的公司治理视作实现利益相关者价值的机制设计的一个尝试,主要从制度视角考察德国公司治理的特质,关注于控制权的分配问题。  相似文献   

17.
尹德先 《特区经济》2009,242(3):303-304
公司治理是公司生命机体的核心和灵魂,有效的公司治理取决于公司治理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以经济和法律的视角来看,股东利益最大化、关注利益相关者等价值取向都有各自的矛盾,公司治理应坚持以公司利益为主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从当前世界上主流的公司治理模式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以英美为代表的市场导向模式.以各种外部竞争性市场为基础的治理模式,其制度框架是“由保证股东主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竞争性股东市场的结合来提供的”。二是以日德为代表的银行导向模式.以内部主要出资者为基础的治理模式.一种基于利益导向多元化的相关利益主体的主权模式。三是东亚家族控制模式,建立在以家族为代表的控股股东主权模式基础之上。三种模式各有特色,形成于外部一定的经济文化环境之中。对所在国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公司不仅仅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还应当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它集中体现了对公司本质的新认识、对人力资本价值的重视,符合经济民主化的要求,对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公司应当推行职工参与制度,有效吸收职工参与公司内部治理;作为主债权人的银行应该有限地参与公司内部治理;但供应商、消费者、社区与政府却不宜介入公司的内部治理。  相似文献   

20.
经济发展史曾经经历了"原始资本主义--资本与股东至上--所有权分离与公司治理--利益相关者关系和企业社会责任"的演进阶段.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企业社会责任是对传统的股东利润最大化原则的修正和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