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6 毫秒
1.
《宁波经济》2014,(9):I0003-I0004
截至目前,宁波拥有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28个,其中国家级园区4个、市级园区1个、县(市)区级园区5个。上述宁波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总建筑面积约130万平方米,集聚企业1420家,总产值超过42亿元。同时,宁波数字媒体产业园、民和·惠风和畅文化产业园和余姚文山创意广场等一批新兴文化创意园区处于规划或在建状态。  相似文献   

2.
忽如一夜春风来,创意产业集聚区遍布全国。根据发展规划,到2007年底,上海形成70-80个创意产业园区,吸引3000至5000家各种创意类企业在园区内集聚。蓝图是鼓舞人心的,但让蓝图变成现实决非“1+1”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3.
滨海新区的崛起,为天津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它在文化发展方面的意义也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如何找到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发展新的“增长点”,如何在地方性的文化和全球化的潮流之问找到新的“契合点”,正是今天发展滨海新区文化的关键。对于滨海新区来说,建立一个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区”是当务之急,也是将自身建设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新的“增长点”的关键。所谓“集聚区”,指的是一种或多种文化创意产业规模性地集聚于一个区域之中。这种集聚会起到“放大”和“深化”的双重效应。对于产业的发展,由于集聚带来的“放大”效应,是指当一种具有文化创意特色的产业在一个区域形成集聚之后,它就会带动城市本身的发展和城市文化特色的放大,并且产生巨大的规模效益。而“深化”则是指产业集聚带来了规模效益之后,会在产业的升级、产品的更新和发展趋向的引导方面有新的开掘。  相似文献   

4.
张自然 《首都经济》2009,(10):84-85
中国(怀柔)影视基地是北京市首批认定的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集聚区之一。在第二届北京国际文化创意博览会上被评为“2007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创意基地”。为让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怀柔)影视基地集聚区发展特色,记者采访了中国(怀柔)影视基地集聚区管理服务中心主任王铁瑛。依托多种资源建设中国影都投资北京:怀柔影视基地以何运营模式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并形成特色?王铁瑛:纵观国内外影视产业集聚的模式或以影视文化为主的影视城,确实有一些共同特点。如企业集聚一般均需较宽松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5.
伍鹏 《北方经济》2011,(18):78-79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对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提升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宁波在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方面已具备较好的基础,应当不断创新体制,将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机融合,拉长产业链,加快文化创意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重点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和产业园区,以促进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创意产业的内涵和特征,分析了宁波创意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战略意义、现状及问题,对宁波发展创意产业的定位、园区建设、政策引导、环境营造等方面作了思考。  相似文献   

7.
龙夫 《上海国资》2009,(8):37-39
“国资如何引领创意园区发展”课题组经前期调研,发现国资国企利用存量资产改造,推进创意产业发展的要义在于如何做好园区的产业定位,而如何通过创意园区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来促进上海现代服务业未来大发展则更是首要之举。另外,创意园区建设热潮中,上海各区政府也热忱高涨,如何协调配套于区域经济定位、避免园区同质化和空心化、灵活处置国资国企存量资产成为区级创意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的主要问题点。  相似文献   

8.
文化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对城市快速发展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塑造城市形象、增加城市文化含量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从调研来看,江西文化创意产业正在快速发展,各地已逐渐形成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项目,但存在文化创意品牌少、文化创意产业之间欠缺合作、凝聚力不强、发展趋同性强等问题。因此,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江西样板",应利用政策优惠、融资服务、文化营造等工具,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唱响江西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度和美誉度;实施"一市一品"发展战略,打造江西特色文创品牌集群。  相似文献   

9.
落实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国家高新区“四位一体”新使命,其本质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要求高新区必须探索内生发展机制和路径。这一过程需要在把握产业成长、产业价值和产业组织三大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施创意、创业、创新的自主创新道路以及创业、孵化、集聚的高新区内生发展模式,其核心就是推动高新区产业组织创新。  相似文献   

10.
自从2006年北京市认定首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以来,集聚区就成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政策推手,集聚区不仅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微观的产业环境,而且国家的政策措施也大都通过集聚区的传导而发生实际效用。从经济地理的视角来看,北京市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大致经历了高新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1.
王海滨 《特区经济》2014,(9):107-110
地方政府不同的政策水平和政策执行力是铜文化创意产业园取得成功的关键,必须充分理解和认识铜文化创意产业园创意产业的功能,加快铜文化创意产业管理者素质的改进和入住厂商的经营水平,发挥创意产业的规模和集群效应,建立和完善铜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政府相关政策和铜文化创意产业是铜文化创意产业链的两个元素的主要贡献者,只有铜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规划与建设接受完全理性思维的指导,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园区整体环境的优化,在充分借鉴发达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铜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合作是新型旅游业态的发展方向,是生态旅游的发展路径之一,是推动旅游产业升级的驱动力。本文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创意旅游产业的现状和问题,认为创意产业推动旅游产业升级应该构建全新的价值链体系,并提出"筑巢引凤"、"步步高升"、"锦上添花"、"虚实结合"四种产业升级模式。  相似文献   

13.
安雪姣  刘洋  齐林 《科技和产业》2021,21(3):98-103
"互联网+"环境给文创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变革,依托科技服务为文创产业的全生命周期赋能,将对文创产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从文创产业科技服务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出发,采用文献分析和访谈法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工业设计、文化衍生品设计、建筑设计、旅游等典型领域的参与主体需求,得出"互联网+"环境下文创产业科技服务平台的商业模式画布模型,并针对文创产业的资金匮乏、资源配置能力有限、创作效率低等问题,提出建议,以促进文创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李宏武  袁培 《特区经济》2012,(7):258-260
本文系统地综述了目前国内关于产业集聚的部分理论认识,并以人口的空间基尼系数和产值的空间基尼系数测算了我国六个经济区制造业的集聚情况。比较分析表明,我国基本上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目前政策的着力点应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园,并且政策实施的地理范围不应超过经济区的范围。  相似文献   

15.
在新的商业时代背景下,创意产业园在驱动商业模式变革、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创意产业园发展现状及相关理论文献研究,创新性地提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嵌入式的新型创意产业园区概念,分析了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以及用户在创意产业园构建过程中的角色地位及功能,阐述了新型创意产业园的运行原理,概括了战略协同、组织协同、知识协同、制度协同及环境协同的五个运行机制,创新性地提出了创意产业园空间轨迹、产业轨迹及效用轨迹的3.0能级提升演化路径,以期为新型创意产业园区构建提供理论支持,助推行业商业模式变革。  相似文献   

16.
小洲村作为广东著名的古村落,目前已自发集聚了许多画廊、艺术家工作室和美术培训机构等,其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雏形已经显现。本文剖析了小洲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外生空间,即对于广州市的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和海珠区的创意产业发展特征进行剖析,用以说明小洲村创意产业发展的外部背景和条件;并且从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发展历程和空间结构剖析小洲村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内生空间。  相似文献   

17.
亚洲“四小龙”创意产业发展的实践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亚洲四小龙创意产业发展的实践分析,得出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四个国家或地区主要从政府支持、配套设施、人才集聚三类要素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意企业发展的环境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阐述了亚洲四小龙创意产业的实践对于我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唐山为例,从工业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的互动效应出发,对依托工业遗产地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现状、优势、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拓展工业遗产衍生产品类型、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链等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雷雨亮  肖琳 《科学决策》2024,(4):139-152
农产品加工业的集聚是推动农业现代化重要动力来源。基于2012 年—2020 年中国各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对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总体上,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对农业现代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存在区域异质性;本地区农产品加工业集聚能显著带动邻近省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并且,当农产品加工业与本地农业强产业关联时,农产品加工业集聚才能显著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等方法,探讨安徽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空间分布,并利用回归模型探索空间分布的外部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企业具有空间集聚的分布态势,形成以合肥、芜湖为中心的核心集聚区域;安徽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企业集聚效应逐年增强,最终形成"一圈一群一带"的城市组群分布格局。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政府资金补贴、数字化服务商投入、产业园发展水平是影响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选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