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融犯罪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诈骗方法实施的主要侵犯财产权益的行为,即刑法分则第三章第五节的“金融诈骗罪”,如集资诈骗罪;另一类是以其他方法实施的主要侵犯国家金融管理秩序的行为,即刑法分则第三章第四节的“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如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在司法实践中,集资诈骗罪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如何区别,非法占有的目的如何认定;贷款诈骗罪中的“其他方法”如何理解以及单位实施贷款诈骗行为如何处理.笔者就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结合有关案例进行探讨,以求教于刑法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2.
王瑾 《经济研究导刊》2014,(25):311-312
有价证券诈骗罪是一种常见的金融诈骗犯罪,针对本罪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对于本罪的犯罪构成要件进行一一分析,以求为司法实践提供有用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江河 《经济师》2006,4(4):23-23,103,142
诈骗犯罪由来已久,起源较早。其直接侵犯的是财产所有关系,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各国历代统治者无不重视运用刑法武器严厉打击这种犯罪。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在商品生产、流通等领域以及资金市场中的诈骗犯罪活动十分突出,同时大量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现行刑法虽然对诈骗犯罪的规定很完善但立法规定毕竟是有限的,实践中对诈骗罪的认定仍存在许多疑难问题。因此,有必要认真研究与诈骗罪定罪量刑相关的一些问题,从而更好地指导立法与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4.
诈骗罪是常见多发类犯罪,犯罪分子狡诈多变,认定其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较为困难。然而任何犯罪的主观方面都是通过客观行为加以外化和表达,就已有的事实证据对行为人的客观行为进行分析,是推定其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客观依据。通过对司法实践中常见的诈骗犯罪行为人客观表现的分析,推定其主观上的“非法占有目的”,希望能够从实证角度对诈骗罪主观方面的认定提供一定的方法,为司法实践作参照。  相似文献   

5.
姚志荣 《经济师》2006,(5):68-69
贷款诈骗罪是发生在金融领域中非常突出的一类犯罪,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了贷款诈骗罪,为依法惩治打击贷款诈骗犯罪提供了依据和保证。鉴于本罪在理解适用上存在着不少分歧,以致影响到其定罪量刑,文章着重就贷款诈骗罪的犯罪构成若干要件及应划清的一些界限问题作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孙明 《经济师》2005,(5):71-72
文章从集资诈骗罪的立法沿革开始入手,着重讨论了非法占有目的以及犯罪数额的认定,并与诈骗罪等其他类似罪名进行了区分,对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集资诈骗罪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信用卡诈骗罪在如今发生率越来越高,同时,其手段和方式的多样化,给其犯罪行为的司法认定带来了困难。本文对信用卡诈骗犯罪进行定义,并分析其特点,促进司法部门对相关行为的认定,进而降低这类行为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刑法对合同诈骗罪的规定过于笼统和原则化,加上相关司法解释的滞后,对于如何认定合同诈骗罪,司法实践中,存在着诸多争议。因此,就合同诈骗罪的概念、特征、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及合同纠纷的区别,和司法实践中特殊问题的处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希望能够有利于在司法实践中正确认定和惩处此类犯罪。  相似文献   

9.
单位是否可以成为贷款诈骗罪为主体,即单位是否可以实施具有严重危害性的贷款诈骗行为从而构成单位犯罪,我国刑法第193条和第200条作了否定规定.  相似文献   

10.
王鹏祥 《经济师》2006,6(4):73-74,77
信用卡诈骗罪是从普通诈骗罪中分立出来的新型经济犯罪,它在保留了普通诈骗罪的一些共性特征外,又表现出自身特有的个性,这种个性主要体现在其犯罪构成的特殊性。鉴于本罪认定过程的复杂性,对司法实践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着手问题、罪数问题、共犯问题)作了剖析,以期有助于司法实践中准确把握该罪的认定。  相似文献   

11.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成高发态势,占据金融犯罪的绝大多数,严重扰乱金融管理秩序。此类案件呈现涉案金额相对较少,涉案主体年轻化,案发后及时还款,处罚相对较轻的特点。司法实践中认定催收要件存在一定的疑点难点问题、催收要件的必要性、催收的有效形式以及时间问题值得注意。为有效预防和减少此类案件的发生,建议发卡银行规范信用卡业务;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加大法制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2.
票据诈骗罪是金融诈骗罪中常见罪名,但是由于对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存在诸多分歧,导致执法困难。关于票据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否定说"与"肯定说"。票据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之内涵不包括非法占用,其认定应注意司法推定方法的运用",非法占有目的"有高度盖然性证明标准,但需要注意反证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张昆 《经济研究导刊》2022,(14):159-161
诈骗犯罪是典型的财产犯罪类型,在信息时代,诈骗手段利用网络技术不断升级,孕育而生的新型方式就是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然而,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具有不同于传统诈骗犯罪,众多的行为人结合到一起形成诈骗团伙时,会使得案情更加错综复杂。《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电信诈骗意见》)与司法解释如何协调,涉及共同犯罪时主从犯身份的认定以及犯罪数额如何认定都是实务中的疑难问题。认定这些问题时应注意《电信诈骗意见》与司法解释之间不存在从旧兼从轻的适用问题,主犯与从犯身份要根据犯罪集团结构认定,并且要综合全案认定案件的犯罪数额,不能仅以犯罪人银行账户的资金推定犯罪数额。  相似文献   

14.
一般的司法机关和金融机构在处理金融诈骗案件时,多倾向于作为经济纠纷处理。由于经济制裁手段的滞后性及缓和性,结果往往是赢了官司却无法挽回损失。但如果从刑法的角度来防范金融诈骗案件,就可能会收获到较为理想的效果。但金融诈骗罪的成立必须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作为其主观要件,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认定应该根据客观情况以综合考量。  相似文献   

15.
《经济师》2017,(2)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是常见多发性犯罪,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对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持卡人"的认定却颇多分歧,从而造成对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司法认定的混乱和司法裁判的不统一。文章从法理的角度,对恶意透支性信用卡诈骗罪"持卡人"进行了分析,力图正本清源,还"持卡人"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6.
徐屹 《经济师》2014,(2):66-67
文章通过金融诈骗犯罪案件的剖析,论述了金融诈骗犯罪的含义、构成要件、犯罪原因,提出了防范金融诈骗犯罪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马春娟 《经济师》2004,(5):64-64
合同诈骗罪和金融诈骗罪的 8个罪名都是从传统的财产诈骗罪中分离出来的 ,通常都使用了合同这一手段 ,是司法实践中容易混淆的问题 ,只有正确划清它们的界限 ,才能做到打击合同诈骗活动 ,维持社会金融秩序的繁荣与稳定。  相似文献   

18.
诉讼欺诈行为,无论是作为诈骗罪、敲诈勒索罪还是独立成罪,探讨其罪刑关系的基础问题对于立法实践是非常必要的。从犯罪本质出发,诉讼欺诈行为侵害了双重法益;从法益保护优先性角度考虑,由于诉讼欺诈行为与诈骗罪在手段和目的上应当存在着牵连关系,因此在立法上应综合考虑对不同法益的保护方式,通过增设诉讼欺诈罪、并与诈骗罪择重处罚来协调罪刑关系。同时在定罪量刑中尚需解决好犯罪完成形态及共同犯罪等犯罪形态认定问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金融方面的相关规定也将逐步完善起来.笔者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构思.因此,本文将对金融犯罪中的信用卡诈骗罪的概念及它的表现形式,在司法实践中定性,当前理论界对其表现形式的研究现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李文陆 《经济师》2006,(7):282-282
文章论述了金融诈骗犯罪的危害性及其特征,探讨金融诈骗犯罪的刑事立法及其避限性,提出防范金融犯罪的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