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单宝 《国际贸易》2005,(10):14-17
中国海洋石油公司(简称中海油)并购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优尼科(Unocal)公司案, 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次跨国并购案虽然已经尘埃落定,但带给人们的思考却始终没有停止: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都是些什么?  相似文献   

2.
1984年初,中银集团与华润集团联合收购香港最大的上市电子集团公司一康力投资有限公司,开创了中国企业大型并购之先河。在之后的海外并购中,我国企业充分体会了其中的酸甜苦辣。有联想集团并购IBM的PC业务的成功,也有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中海油)并购美国优尼科的失败。本文则主要分析了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3.
近来,中国企业并购美国企业的商界大事接连不断。继联想成功地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后,海尔将竞购美国美泰,中海油更是祭出空前大手笔,斥资185亿美元,与美国的老牌企业雪佛龙一争高下,收购优尼科公司。  相似文献   

4.
近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有意斥资130亿美元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Unocal上Crop)的消息通过海外媒体传到国内,引起业界广泛关注。如果收购成功,这将是中国企业迄今最大的一宗海外并购案。  相似文献   

5.
中石油成功收购PK公司与中海油失败退出优尼科,从表面上看这两起并购事件本身没什么直接联系,加上这两家石油企业的竞争对手和所选择的环境似乎也并没有什么相似之处。但如果我们进一步仔细观察与分析就能够在这两起并购中找到一些相通的问题,而这两家企业具体处理问题手段的不同以及政府外交博弈所显现的力量,最后中石油与中海油一胜一败的命运都值得我们深入去思考。  相似文献   

6.
马宇 《大经贸》2005,(10):80-81
去年,TCL收购汤姆逊电视、阿尔卡特手机,似乎引发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并购潮,最近也接二连三地传出中国企业并购欧美知名企业的消息:联想并购IBMPC业务、海尔并购美泰、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华为中兴竞购马克尼,真是令人目不暇接。这使见惯了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睡梦里都惊喊“狼来了”的国人很是振奋,甚至有媒体和专家高调宣布:中国企业全面出击的时候到了!恍惚之中,笔者也产生了某些幻觉,以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真正转入了战略反攻。  相似文献   

7.
原以为可以摆脱2005年收购优尼科的失败阴影,中海油没想到这次“出海之路”也不平坦。7月23日,中海油高调宣布将以15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能源企业尼克森。  相似文献   

8.
事件回放:6月22日,中国第三大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中海油)宣布以每股优尼科股票约67美元的价格全现金方式竞购美国加州的优尼科公司(Unocal Corporation)。该竞价相当于优尼科公司股本总价值约185亿美元。此事已获得友好回应。优尼科24日宣布,愿随时与中海油就此事谈判。  相似文献   

9.
本期的卷首语,我最初是想分析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想解读一下最近发生的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事件以及中信资源收购泰国石化公司的情况。但是,最近一场更为重要的争论,引起我的关注。这场集中了正反不同观点的讨论,这几天又格外的升温。这就是中国经济的“冷热”之争。  相似文献   

10.
品牌新闻     
6月23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提出全现金并购美国排名第九的优尼科石油公司,每股出价67美元。此要约价相当于优尼科公司股本总价值——约185亿美元,超过竞争对手雪佛龙要约价15亿美元。6月22日晚,中海油董事会在举行数小时会议之后,做出了上述出价竞购的初步决定。高盛和摩根大通是中海油在本次交易中的项目顾问。为实现现金收购,中海油向母公司及中国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举债140亿美元。如果收购成功,中海油将在亚洲能源市场取得领先地位,合并后公司的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将提高一倍以上,石油和天然气储量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大,进行海外并购和投资的需求也越来越强,涉及双方甚至多方主体的国际商务谈判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自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有企业尤其是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时常遭遇巨大的阻碍。从2005年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受挫到2009年中铝集团增持力拓失利,中国国有企业的企业实力并没有与其海外并购和投资成功率成正比。本文通过回顾两个海外谈判和并购的案例,分析影响国有企业海外谈判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并根据国有企业在海外谈判屡屡受挫的原因给出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国际化是近年来中国企业较为关注的一个话题。从海尔集团在全球的产业布局,到TCL重组法国汤姆逊公司;从中海油尝试竞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到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业务,中国的一些先行者企业正在大踏步迈向国际化。  相似文献   

13.
自年初中海油有意收购优尼科(Unocal)以来.历经雪佛龙及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搅局,事实进展可谓一波三折。而在业界看来.中海油最终能否胜出并不重要,中国能源企业借助此次竞购开拓海外之路才是意义所在。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无论是市场需求还是企业规模.中国都已经走到了大步迈向海外的临界点。  相似文献   

14.
国家穿越     
在托马斯·弗里德曼于《世界是平的》,所体验的通向印度信息产业的明珠——Infosvs公司的坑坑洼洼的道路和牛群与载客摩托车混杂的世界,你能看到什么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机会”吗?两年来,中国企业仿佛已经跨越了这种第三世界的“落后与野蛮”,以极其高调密集的跨国并购,抢购“第一世界”的公司资产,宣告了中国企业新的世界走向。在那些标志性的大并购事件中,政治人物和商人携手并进,公司战略与国家战略强烈地相互吸引和“勾结”,似乎已经成为“中国崛起”的宏大叙事中瑰丽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5.
《商界》2010,(10):146-147
中外企业的发展经验表明,企业并购活动中至少有50%以失败而告终,无法达到其原定的目标,甚至使企业陷入困境。究竞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高的失败率?从失败中可以吸取哪些教训?究竟有哪些战略问题必须予以充分考虑,从而避免并购中的误区和陷阱.使得并购得以成功进行?  相似文献   

16.
詹文明 《大经贸》2009,(7):42-43
从TCL收购阿尔卡特和汤姆森、明基收购西门子移动业务、联想收购IBM的PCN务等等,到中国平安财务并购富通、中海油尝试收购美国优尼科、中铝意图牵手澳大利亚力拓、五矿收购澳洲OZ矿业、中石油收购新加坡石油、腾中重工收购悍马、中国石化收购瑞士Addax石油公司(创下中国海外收购最大案)、苏宁电器入主日本LAOX以及民企竞买法国服装名牌皮尔卡丹。  相似文献   

17.
秋风 《中国海关》2005,(9):79-79
中海油宣布退出收购优尼科的竞标,在中美两国引起了广泛的议论。在美国,经济学家普遍批评政府——其实主要是部分国会议员——将这一商业交易政治化。中国的经济专家同样将批评矛头对准了美国政府,将中海油的失败归结为政治因素。  相似文献   

18.
张兵武 《广告大观》2007,(2S):46-48
近年来,众多本土企业试图借并购世界知名品牌的部分业务,来达到提升自身知名度,跻身于世界品牌的目的。 然而,我国跨国品牌并购可谓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获得教训的学费昂贵得令人咋舌。到底什么原因让跨国品牌并购难成正果呢?是因为企业文化、品牌文化的隔阂终究难以消除,还是因为忽略了被并购品牌背后的上帝:消费者?并购是我国品牌挺进国际市场的必然环节吗?我们需要的是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退?[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邓莉莉 《大经贸》2006,(12):50-51
如果一家企业把自己的支柱品牌卖掉,试问一声,他还剩下什么?东盛科技“白加黑”等三大品牌被购,世人无不为其担忧:东盛如此断臂求生,还能走多远? 这是继徐工案与苏泊尔案之后的又一宗大型并购,此并购引起了中国企业的警醒与反思:难道借力外企才是企业发展的惟一出路?  相似文献   

20.
范正利 《大经贸》2005,(11):39-39
进入9月,倘若做一番“回顾”的话,就会发现企业间的并购仍然是最近一段时期的热潮。当人们还在玩味“可能是今年全球最引人注目的一场并购”—中海油所发动的针对美国石油公司优尼科的竞购案时,顾雏军已于9月9日在顺德看守所里与海信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海信集团出资9亿元,买下顾雏军名下26.43%的科龙电器股权,从而成为科龙电器第一大股东。而9月13日得到的消息称,专注C2C 的易趣公司耗资41亿美元收购了国际著名即时通讯厂商Skype,业内人士预言“互联网并购开始涨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