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0 毫秒
1.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已成为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正在得到全世界的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陈亮森 《现代经济》2007,6(7):63-66
发展循环经济是当今世界的潮流,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是实现“节能减排”的必由之路。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4.
论西部地区的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部地区12省市拥有丰富的矿产、土地、森林、生物等自然资源。这是西部大开发的基础。从复合系统的角度认识资源,从全球大市场的高度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资源。西部资源开发必须树立“市场与生态并重”、“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理念,促进西部地区由“以资源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模式”转变,由粗放型的资源开发模式向集约型的资源开发模式转变,保证西部地区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5.
唐玉兰 《全国商情》2006,(7):111-113
本文主要阐述循环经济是一种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针对我国目前的国情,我们应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6.
一、经济增长的模式及集约化经营的含义经济增长作为社会再生产的运动过程,必须具有一定的运动模式。这种模式可分为:数量型增长与效益型增长,粗放型增长与集约型增长、外延型增长与内涵型增长等。针对目前国有商业经营的现状,经济增长模式的运用则主要是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换。经济增长是以资源要素的投入为前提,所以它是一个资源利用和转化的过程,资源利用是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在不同的经济体制条件下,推动经济增长的资源利用方式是不同的。就一般的情况而言,资源利用方式主要有二种类型:一是以单纯的资源投入量的扩张为特征…  相似文献   

7.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姜伟新日前在中日节能和环保综合论坛上发表演讲时说: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十一五”规划《纲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约能源资源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深化体制改革,强化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市场主体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积极性,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樊纲研究员认为,实现经济的“内涵式增长”,有效地利用资源,不可能靠一种‘债本密集型”经济(美国、日本);也不可能靠一种“技术密集型经济”(西欧);也不可能是一种“资源密集型经济”(中东、澳大利亚)。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要想经济持续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经济。“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本质上说是“珍惜资本”的产业,是用尽可能少的资本,来创造更多的、收入较高的工业就业机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我们大量劳动力这一优势来吸引资本和技术到我们国家来与我们的劳…  相似文献   

9.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司长赵家荣在第二届亚太地区政策对话会议上致辞时表示,中国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深化体制改革,完善政策机制,强化宣传教育,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十一五”规划纲要,着力推进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钢铁工业对焦炭的巨大需求而高速发展起来的炼焦产业,在焦炭产能无序扩张、产量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大量副产的焦炉煤气导致了焦炭产区的环境急剧恶化,不少单一炼焦的独立焦化企业“只焦不化”,将大量的焦炉煤气采取点天灯的方式燃烧放散,既严重污染环境,又造成资源浪费。作为贫油、缺气的能源需求大国,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大量点天灯的焦炉煤气,对建设资源节源型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本文提出在青岛高新区新产业团地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改善环境质量,带动团地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2.
赵惠 《全国商情》2007,(2):117-119
任何一个国家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使利益最大化,必然会以“干中学”等多种方式提高与改善自己利用资源的能力,形成独特的比较优势与经济发展模式。这自然就使得国际经济分工与对外贸易成为了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并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与助推器,这是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三者演化逻辑的必然。  相似文献   

13.
结合我国的国情,现实中存在像稀土这种非产权化战略性可耗竭资源,合理开发这种资源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文章试图利用模型的方式探索非产权化战略性可耗竭资源最优利用的经济增长路径,认为只要政府有效诱导,在人力资本与技术不断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足够的情况下,合理利用非产权化战略性可耗竭资源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是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减速,有国际国内两方面的原因,但根本原因在于我国长期实行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我国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使得“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为了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防止当前我国经济“硬着陆”,经济增长必须由“出口导向型”转向“扩大内需型”,着重于扩大消费需求;经济结构必须从以制造业为主转到以服务业为主。从财政、货币及收入政策等方面采取一系列相关措施,注重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15.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费、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可大幅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飞跃,促进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切入点,可以进一步消减污染物排放,从根本上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提升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动力,提高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大量研究显示,一些国家的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存在所谓的“资源诅咒”效应。但由于新疆资源开发的主导力量是国家投入,加上其资源输出成本较高;因而不论从全国地区间的比较,还是从个体情况的考察来看,新疆的资源优势是其经济增长的有利条件,并没有陷入“资源诅咒”陷阱。可见,不将资源输出作为自然资源禀赋较好地区发展经济的必选项、以经济多样化减少对资源部门的依赖、降低资源开发部门对其他行业的挤出效应以及加强制度建设和改善投资环境等,是避免“资源诅咒”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为应对我国日益严峻的能源形势,保障能源和经济安全,实现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模式:一是传统模式,18世纪以来的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过程;二是以“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过程末端治理”模式;三是循环经济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多重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  相似文献   

19.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循环经济是目前国际上最能代表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模式选择。其核心是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重构,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20.
人力资源相对于物力资源这种“死”的资源而言,是一种“活”的资源,他具有不可剥夺性、能动性、变化性、不稳定性、连续性、再生性等特性;人力资源释放的能量是物力资源无法比拟的,它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决定性因素。我国的人力资源从量上看相当可观,无可争议的居世界第一位,我国虽然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控制人口量的增长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长期以来忽视了人力资源“品位”的提高,致使人力资源庞大的量由于素质差而制约了我国经济建设和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