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各国参与国际气候合作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一个各国减排意愿和行动的计量模型,作者分析了一国参与国际气候合作的影响因素,认为环境脆弱性变量对各国减排意愿和行动起的作用不是很显著,这表明这一变量目前还不是大多数国家参与国际气候合作的决定性因素。而减排成本是影响各国减排意愿和行动的决定性因素,减排成本越高,减排承诺和行动水平越低。虽然民主变量对各国减排承诺影响显著,但对实际减排行动影响并不是很显著,这表明发达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存在"言行不一"现象,也表明"民主-环境"这一假说并不适用于气候变化问题。另外,一国排放是否越过峰值对一国参与国际气候合作有决定性影响,而一国低碳发展水平和低碳贸易比较优势对参与国际气候合作的影响并不显著。作者认为,目前影响各国参与国际气候合作的主要影响因素仍然是经济因素,减排成本对各国减排意愿和行动具有决定性意义。相比之下,环境脆弱性、国内民主制度都是次要影响因素。目前只有少数发达国家具备低碳经济和贸易比较优势,因此低碳比较优势还不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解释变量。  相似文献   

2.
全球气候治理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琳  陈迎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1):116-134,159
近年来,气候治理已成为全球治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围绕气候治理的国际谈判备受世界各国与国际社会普遍关注。虽然2012年12月8日刚刚闭幕的多哈会议谈判实现了平稳过渡,决定从2013年开始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制定了德班平台谈判的工作计划,但在减排义务分担、气候融资、技术转让等关键问题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阵营之间仍存在较大分歧和争议,未来谈判仍困难重重,前景尚不明朗。作者试图运用多维权力观分析框架,分析当前主要国家及国家集团构成的政治力量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地位及其变化。在气候谈判中,发达国家的手段性权力强,但态度大多趋于消极保守,发展中国家的结构性权力和话语权呈上升趋势,但权力领域有限,权力意愿趋于分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外,多元化的治理主体在市场、资金、技术、贸易等议题中的权力各有消长。未来随着全球气候治理的复杂性日益增强,世界各国及各种社会力量为追求自身利益,必将展开新一轮的博弈与角逐。基于对各种政治力量在气候治理中权力特点和变化的认识,作者最后提出了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谋求合理发展空间与权益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气候治理已成为全球治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围绕气候治理的国际谈判备受世界各国与国际社会普遍关注。虽然2012年12月8日刚刚闭幕的多哈会议谈判实现了平稳过渡,决定从2013年开始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制定了德班平台谈判的工作计划,但在减排义务分担、气候融资、技术转让等关键问题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阵营之间仍存在较大分歧和争议,未来谈判仍困难重重,前景尚不明朗。作者试图运用多维权力观分析框架,分析当前主要国家及国家集团构成的政治力量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地位及其变化。在气候谈判中,发达国家的手段性权力强,但态度大多趋于消极保守,发展中国家的结构性权力和话语权呈上升趋势,但权力领域有限,权力意愿趋于分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外,多元化的治理主体在市场、资金、技术、贸易等议题中的权力各有消长。未来随着全球气候治理的复杂性日益增强,世界各国及各种社会力量为追求自身利益,必将展开新一轮的博弈与角逐。基于对各种政治力量在气候治理中权力特点和变化的认识,作者最后提出了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谋求合理发展空间与权益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以负责任的态度积极投身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借助国际组织平台,引进了国际资金和先进技术、开展多边合作。与发达国家建立政策对话和交流机制,引进先进气候友好技术和成功经验,并一起推动面向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建立了南南合作机制和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技术、产品等支持。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我国正逐步成为全球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相似文献   

5.
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中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过程中,制度压力、利益认知和国内结构三个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推动了国际气候制度在中国的内化。通过对中国国内的认知变化、制度改革、立法支持和政策实践等四个层面的发展变化进行实证分析后作者认为,随着中国与国际气候制度的互动不断加深,中国对气候变化治理的认知趋向于积极,并且建立了一系列与国际气候制度相对接的国内机构,发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文件,通过了一系列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法律规章,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试点工作。上述层面的变化说明,国际气候制度在中国产生了较高程度的内化,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气候治理中的积极合作者。  相似文献   

6.
作者阐述了自己对现有全球安全治理概念、框架及特征的认识与理解,提出了中国扩大参与全球安全治理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选择。与结盟、联盟等其他多边安全合作方式相比,"全球安全治理"提供了一种更包容、更灵活的多边安全合作框架,有助于全球和地区安全问题的解决,也有助于缓和大国间存在的安全困境。作者分析了中国与全球安全治理的利益相关性和责任相关性,并探讨了在全球安全治理框架下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安全合作的可能性思路,包括通过"联合国+G20"、"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印度、日本"等多边框架,就维持和平行动、打击跨国犯罪行动、人道主义救援行动等全球安全治理议题开展多边合作及演练的可能性。作者也阐述了对中国在全球安全治理中地位和作用的看法,认为尽管中国与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之间难免存在利益和价值上的分歧,但安全治理以共同提高、合作共赢为特征,不以相互削弱为目的。因此,不同行为体可以发挥各自的作用,中国可以在全球安全治理中发挥更大的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京都议定书》生效只是人类保护气候行动的一个阶段性进展,后京都国际气候制度框架何去何从已迫在眉睫。“气候变化20国领导人会议”的设想旨在建立一个类似于西方七国集团的制度机制,取代《京都议定书》体制,以促进美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参与。作者评述了“气候变化20国领导人会议”的战略设计,分析了“气候变化20国领导人会议”的法律地位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意愿,提出了中国在后京都谈判中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8.
《京都议定书》生效只是人类保护气候行动的一个阶段性进展,后京都国际气候制度框架何去何从已迫在眉睫。“气候变化20国领导人会议”的设想旨在建立一个类似于西方七国集团的制度机制,取代《京都议定书》体制,以促进美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参与。作者评述了“气候变化20国领导人会议”的战略设计,分析了“气候变化20国领导人会议”的法律地位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意愿,提出了中国在后京都谈判中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9.
利益协调、制度建设和规范内化这三个基本变量初步对气候变化软能力理论内核做出了解释。国际制度对气候变化软能力的影响体现在以下联系中:一是国际谈判和外交的自主性,其衡量指标主要是国际气候变化制度带来的利益和规范因素在参与气候变化谈判中外交人员的权重。二是国际气候谈判和战略共识,其衡量指标包括部门间的信息交流、相互学习和沟通、信任程度、最终共识等。三是国际气候谈判和协调机制建设,其衡量指标包括协调机制化程度、对口单位的作用等。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作者认为,气候变化国际制度影响了相关外交决策的运作环境,并推动气候变化软能力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
利益协调、制度建设和规范内化这三个基本变量初步对气候变化软能力理论内核做出了解释。国际制度对气候变化软能力的影响体现在以下联系中:一是国际谈判和外交的自主性,其衡量指标主要是国际气候变化制度带来的利益和规范因素在参与气候变化谈判中外交人员的权重。二是国际气候谈判和战略共识,其衡量指标包括部门间的信息交流、相互学习和沟通、信任程度、最终共识等。三是国际气候谈判和协调机制建设,其衡量指标包括协调机制化程度、对口单位的作用等。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作者认为,气候变化国际制度影响了相关外交决策的运作环境,并推动气候变化软能力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的国际论辩随着国际气候制度的演进过程而不断深入。从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到对经济利益的评估、再到政治意愿的形成,气候变化博弈背后的经济利益之争和地缘政治之争构成了国际气候治理的国际大背景。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国际气候制度的形成、发展和未来走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所持的气候变化立场也备受国际社会瞩目。作者结合国际气候制度的演进历程概括了中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与调整过程,分析了中国在气候变化决策过程以及针对中国气候变化立场中"变"与"不变"的原因。作者认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是中国在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治理过程中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2.
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治理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的国际论辩随着国际气候制度的演进过程而不断深入。从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到对经济利益的评估、再到政治意愿的形成,气候变化博弈背后的经济利益之争和地缘政治之争构成了国际气候治理的国际大背景。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国际气候制度的形成、发展和未来走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所持的气候变化立场也备受国际社会瞩目。作者结合国际气候制度的演进历程概括了中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与调整过程,分析了中国在气候变化决策过程以及针对中国气候变化立场中"变"与"不变"的原因。作者认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是中国在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治理过程中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3.
张杲  张熙 《产权导刊》2015,(8):59-60
随着全球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温室气体排放逐年递增,造成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引起全人类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视.在全球气候谈判的政治压力下,以欧盟为代表的一批发达国家率先建立碳交易市场体系,履行发达国家先期减排的国际承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排放的发展中国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1年在北京、上海、湖北等七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正式拉开了以交易促减排的序幕,中国碳市场随之形成并稳步发展.台湾地区近年来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工作,与大陆在多个层面开展碳市场、节能降碳合作,最终促成了海峡两岸首笔自愿碳交易.  相似文献   

14.
基于珠三角地区制造类企业、服务类企业共257份问卷调查数据,对联盟伙伴个体因素、关系因素、合作后效应因素与联盟合作意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联盟伙伴个体因素、关系因素对联盟合作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联盟合作后效应因素对联盟合作意愿不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却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依据分析结果,提出企业在选择高校作为联盟伙伴时要高度关注合作治理机制、平等关系、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倪外 《世界经济研究》2012,(12):10-17,84
低碳经济发展的全球治理与合作体系主要由国际谈判与决策机制(政府间治理框架)、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市场经济体系新规范)、国际低碳技术扩散系统(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低碳创新技术应用)等三方面构成,其中,政府间治理框架主体的多样性和诉求的复杂性决定了决策过程的曲折性。在市场经济体系新规范中,发达国家利用现行国际经济、贸易、金融机制的优势话语权控制甚至垄断主要交易市场及交易品种,碳排放作为又一项重要的国际资源,发展中国家正逐渐丧失对资源开发、市场定价、交易过程的控制权,并面临资源价值控制权与主导权的再一次弱化。在国际低碳治理体系技术体系中,基于全球治理共识下的低碳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技术扩散、技术转移与技术溢出效应逐渐显现,但技术权力决定的利益诉求对低碳技术流动的制约作用也同时凸显。  相似文献   

16.
杨娜 《亚太经济》2017,(3):12-17
中国作为金砖机制的重要成员,力寻国家利益、金砖成员诉求与全球治理需要的契合点,而以金砖成员身份参与全球治理,有助于化解美国及其西方盟友的疑虑、发展与金砖四国的良性竞合关系、凝聚广大发展中国家并以金砖为平台开拓新合作领域。中国在金砖合作机制下参与全球治理受到诸多挑战,制约了其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次级跨区域合作模式、重合机制模式、中心合作模式及渐进治理模式是中国在金砖合作框架下参与全球治理的模式探索。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应对当前挑战,包括以经济互补为基础推动金砖成员加强经贸合作、力促金砖与欧盟共同抵御贸易保护主义、将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与金砖合作精神有效对接为全球治理新理念。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的政策和立场也越来越关注。文章通过对1990年以来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立场的历史考察,认为16年来中国的立场稳中有变,不变的是中国坚持不承诺量化减排温室气体,变化的是以比过去更灵活、更合作的态度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文章以减缓成本、生态脆弱性和公平原则三个变量解释了中国立场的“变”与“不变”。  相似文献   

18.
气候公约外多边机制对气候公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国际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的主渠道。为推进该领域的国际合作,主要经济体能源与气候论坛等一些公约外涉及气候变化主题的多边协商机制陆续出现,并对公约下的谈判和公约框架下的国际合作产生了影响。这些机制与公约的关系定性地基本可分为包含、竞争、补充、交叉、平行和取代六类。进一步采用指标-空间距离法对这些机制与公约的紧密程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主要经济体能源与气候论坛对公约进程的影响最大,目前公约外机制尚不存在取代公约的可能性。各种公约外机制对公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技术支持、政治意愿和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规定三类模式实现。  相似文献   

19.
杜强 《亚太经济》2017,(5):93-97
气候变化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合作共治成为全球共识。美国退出"巴黎协定",是全球气候治理新挑战。中国在既往的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中,采取了积极行动,作出了重要贡献,展现出负责任、敢担当的大国形象。未来,中国应回应国际社会的期待,主动担当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主导者角色,共同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气候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孙亚范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1):31-35
文章利用对江苏155户社员的问卷调查数据,对现阶段我国农户参与合作的利益需求、合作组织的制度安排及其对社员合作意愿和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利益的满足程度和合作组织的民主管理程度影响社员对于合作组织的关心程度和忠诚程度;合作组织在利益联结和治理结构方面存在制度缺陷,难以充分激励社员积极参与合作,影响自身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