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我国国防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宏观计量模型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一个新的宏观计量模型,综合考虑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共同影响,利用ADF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等方法对我国国防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证实我国国防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确实存在长期稳定的双向变动关系,经济增长对国防支出的弹性约为0.17;但利率与国防支出、经济增长之间仅存在单向变动关系,且影响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2.
政府支出、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把政府支出引进效用函数之中,建立一新古典增长模型来研究政府支出、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发现:政府支出、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效应主要与消费者风险规避系数有关;中国的政府支出增加促进就业,技术进步抑制就业。同时利用中国的1978-2004年政府支出、技术水平以及就业的相关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发现:就业量与政府支出、生产技术存在长期协整关系;政府支出对就业的短期效应大于长期效应。  相似文献   

3.
对于政府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研究并没有确定的结论。本文利用我国1980-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政府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无论是在长期还是短期内政府教育支出都对经济增长具有正的显著的影响,即我国的政府教育支出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我国的政府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另外,长期中政府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大于短期。这说明政府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个长期的累积过程,因而教育投入不应该是一种短期行为。目前我国政府的教育支出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而具有推动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因此,为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在近期和长期内不断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应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教育政策。  相似文献   

4.
国防支出对区域经济影响的主要分析工具之一是投入产出分析技术。本文在RIMS Ⅱ(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ing System,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化系统)基础上,讨论了区域投入产出分析的主要乘数模型:产出乘数、就业乘数和收入乘数。将乘数模型应用于国防支出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我们发现,国防支出通过驻地军事基地和装备采购支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显著的。由于国防支出由中央政府支付,经济区域内国防支出的流入意味着为区域经济注入了必要的生产发展资金,推动经济区域内循环往复的生产、消费、税收和就业。同时,不同类型的国防支出流入在区域经济内发挥的经济效应是不同的。以生产武器装备,承接国防合同为主而流入大量国防采购资金、国防R&D资金的地区,显然要比经济区内单纯驻有军事基地的地区有更高的乘数效应,国防支出对区域经济的产出、收入和就业的经济效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文章首先将国防支出纳入Solow增长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假定国防支出通过影响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与现有实证分析不同,文章基于1952-2008年中国的有关时间序列数据,尝试运用非线性门槛回归模型来分析国防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研究发现:国防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门槛效应,国防支出占GDP的比例低于3.434%时,国防支出占GDP的比例的增加不利于经济增长,且这种负面作用较为显著;当该比例高于3.434%时,该比例的增加将显著促进经济增长。当然,该比例并非越低越好,也并非越高越好,其局部最优规模由次级门槛值决定。  相似文献   

6.
文章依据信息化综合指数模型测算了1990—2008年间我国服务业信息化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协整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估计了信息化对服务业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服务业信息化水平自90年代以来呈不断上升趋势,并且对就业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从动态角度看,服务业信息化与就业变化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服务业信息化初期对就业产生较大的负面冲击,但从长期来看,服务业信息化对就业产生正向的影响,并带动服务业资本投入对就业也产生正向的影响。总体上,服务业信息化的就业创造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从而存在正的净效应。因此,认为应从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加大对服务业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居民服务消费能力等方面来促进服务业信息化以带动服务业就业。  相似文献   

7.
利用1978—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协整分析、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对我国城市化对全社会就业总量、城镇就业量和乡村就业量的长期影响效应及动态过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人口城市化与各就业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城市化无论对我国就业还是对城乡就业均存在正向效应,但对城镇就业的推动作用要远大于对乡村就业及全社会就业的推动作用;我国城市化对就业的中短期影响效应与长期影响效应不一致;在中短期内,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对城镇就业的影响程度相对长期而言要较弱,而对全社会就业和乡村就业不仅不存在正向的促进作用,反而存在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最后,分析了导致上述差异的原因,并就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如何有效提高我国就业水平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寿命预期、教育资本与内生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期寿命的降低会减少私人储蓄水平、私人教育投入和实物资本存量,从而影响经济增长率;而政府公共教育支出、公共健康支出有利于提高居民的预期寿命,提高私人储蓄、教育投入和实物资本投资,抑制低预期寿命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以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验证了这种内在的影响机制。研究还发现,这种内在的影响机制在中国不同地理区域上存在较强的差异性,这为促进我国健康、教育等人力资本积累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美国领先的军事技术和先进的武器装备与其国防研发投资紧密相关。美国在战略上高度重视研发投资对保持军事优势的作用,能够着眼于长远响应军事需求的变化,坚持均衡发展与重点投入相结合,通过建立军民一体化的研发体制保证研发投资的高效率。美国国防研发投资规模在长期内逐步增长,但在短期内存在一定的周期性。与其它国家相比,美国国防研发投资占国防费的比例较高。美国把对空军的研发投资摆在优先位置,而国防部本部的研发投资也日趋重要。从结构上看,美国对国防科技基础和产品开发的投资比例相对比较稳定,大致维持在1∶4左右。最后,从美国国防研发投资的战略和特点中得出了4点主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政府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政府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对福建省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政府科技投入与GDP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系数高达0.984047,存在正相关性;(2)GDP和政府科技投入之间是协整的,二者之间存在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3)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单向因果关系,即科技投入的增加或减少必然会引起GDP的增加或减少,而GDP的增加或减少却未必会引起科技投入的增加或减少;(4)福建省GDP的变化不仅取决于福建省科技投入的变化,而且还取决于上一期调整后福建省科技投入均衡水平的偏离,误差项EMC的估计系数0.1471716545体现了对偏离的修正程度。  相似文献   

11.
对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本文在肯定和批判已有的从微观边际生产力视角出发的实物有效就业研究的前提下,提出从宏观的、长期的层面研究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推动作用,提出并经验检验了货币有效就业假说。分析表明:中国经济中确实存在高增长与低就业的并存,原因是现有的就业增长是低工资水平的就业增长,不能够扩大有效需求而自动产生对就业的需求,解决的途径应该是,将就业增长纳入宏观有效需求的问题当中,用适当工资水平的就业增长来调节收入分配差距,进而扩大有效需求,增加就业。  相似文献   

12.
中国制造业行业就业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建立影响中国就业的理论模型,运用有界协整方法和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2001年第3季度至2007年第4季度间中国制造业各行业就业人数与人均实际资本存量、技术进步率和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1)从总体上看,人均实际资本存量对中国就业的影响力度最大,而实际汇率变动及技术变迁对就业的影响力度偏低;(2)人均实际资本存量、人民币实际汇率、技术进步对中国行业就业的影响力因行业不同而呈现出复杂的相关关系。为稳定就业,应根据不同产业制定和选择相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国防预算制度非均衡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鲁鸣 《经济研究》2004,39(11):107-118
现阶段我国国防开支的规模和结构显现出明显的低效配置特征 ,表明国防预算制度运行处于非均衡态。实现国防财政资源配置效率的主要制度障碍 ,来自于国防预算制度的主体缺陷 ,即主体缺位和主体多元并存。由此造成了我国国防预算运行中的利益主体结构不均衡 ,形成了利益主体的动力结构与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之间不一致。  相似文献   

14.
姜鲁鸣  王碧波 《财经研究》2007,33(3):87-100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在资源配置上的集中体现是,国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最小,同时又能最大化地满足国防安全需求。实现这一均衡态的基本约束条件是建立政府与军方之间统一有效的国防预算机制。文章从分析国防支出与国防安全及经济增长的关系入手,通过建立政府与军方的博弈模型,分析了资源在国防领域与经济领域的配置达到均衡态时国防支出的增长机制,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模型,评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国防支出的增长机制以及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基本关系。  相似文献   

15.
The main research of this paper is the regional effects of marginal wage subsidies. Some regional economic issues are discussed such as production scales, operating profits, industry distribution, and expenditure distribution across the rich and poor regions. It is proven that, marginal wage subsidies improve the employment and raise the industrial share of the poor region, but meanwhile the expenditure share in the rich region increases for marginal wage subsidies. It is also show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ffectiveness of marginal wage subsidies and the level of openness to trade is ambiguous when the wage level is very high, however, if the wage level is low enough thus marginal wage subsidies can cause relatively large employment increase, marginal wage subsidies cooperating with freer trade policy would be more effective.   相似文献   

16.
1949—2019年,中国各省份经济总量不平等程度先下降后上升,在近十年的短周期内也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而人均实际GDP不平等程度则处于水平波动的状态,近年来呈现σ趋同态势,并在2019年出现β趋同的新迹象。创新能力较弱、政府债务率偏高和劳动人口占比偏低是当前落后地区增长动能匮乏的重要原因。研发支出、资本存量和就业规模是区域经济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可以解释1999—2019年省级层面GDP差异的889%和人均GDP差异的591%,其中研发支出与就业规模是地区GDP总量分化的主因,研发支出与资本存量是地区人均GDP分化的主因。空间计量分析发现,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存在,但研发支出、资本存量和就业规模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明显区别,仅周边研发支出对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并且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7.
毛其淋  吕越 《经济前沿》2011,(3):106-118
文章基于1996—200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协整和面板误差修正模型的计量方法就经济开放对我国国内就业的长期和短期影响效应进行了深入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出口是就业增长的长期和短期原因,且长期的拉动效应更大;进口在长期和短期对国内劳动力都具有替代效应,且长期的影响弹性较小;外资是就业增加的长期原因但其对就业的影响效应很弱;(2)出口、进口和外资对就业变化的平均贡献度分别为12.994%、-4.051%和0.392%,总体的经济开放因素对就业变化的平均贡献度为9.336%,且贡献度的变化趋势表现为倒"U"型。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及省际差异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关于中国城市化的测度存在颇多争论,关于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也存在不同意见,本文试图就这两点争论提出自己的判断,并以此为据,对被学者们忽视的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进行详细分析。另外,在谈论城市化水平的发展程度时,人们往往只注重绝对的城市化率,忽略了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我们认为将二者综合起来考虑,并将其应用于中国及各省区城市化水平的分析,才能得出更为科学的结论,用非农就业比重与城市化比较分析城市化发展水平更为科学。  相似文献   

19.
以非线性有效消费函数为基础,笔者构造了一个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的跨期替代模型,并利用1978年~2004年相关数据,实证研究了我国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短期内,我国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呈互补关系;但在长期内,我国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呈替代关系,即政府支出挤占居民消费支出.因此,在短期内,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支出增加居民消费以提高社会总需求;但在长期经济均衡时,政府不宜采用支出政策来实现长期经济目标.  相似文献   

20.
李永友 《财经研究》2006,32(7):4-17
文章通过借助传统IS-LM模型和比较静态分析方法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政策平滑经济波动的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1)财政政策对经济波动的整体平滑能力较低,平均只有6.35%,财政政策的平滑能力在经济波动的不同状态之间存在明显差异;(2)财政政策工具之间的平滑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财政购买性支出能平滑掉经济初始冲击的11.48%,而财政转移性支出和收入政策整体上反而使经济波动上升近3%;(3)内生性检验表明,中国只有相机性支出政策与经济波动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因果关系,不仅如此,相机性支出政策的内外时滞都较短。文章结论的政策含义是,提高中国财政政策稳定效果的关键在于提高政策工具的有效性与相互之间的协同效应,不仅如此,对经济高涨时期政府财政行为进行有效约束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