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大豆播种面积波动:趋势、成因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中国大豆进口持续增加且不同主产省区大豆播种面积比例波动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同的现象,建立了大豆播种面积回归模型,分析了我国各大豆主产省区大豆播种面积波动的原因。模型回归结果表明:我国各大豆主产省区的大豆与其竞争作物的净收益差异是导致不同省区大豆播种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同时不同省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农民自身资源配置、制度改革等因素对本省区的大豆播种面积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制约或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的地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解放后,由于耕地、复种指数、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变化的制约,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不断减少,以致影响总产的进一步提高,为了保证粮食供需平衡,我国必须稳定现有粮食播种面积。 相似文献
3.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长期以来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主要特征,从宏观和微观的层面具体阐述了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5.
以1998-2018年广东省蔬菜生产数据为基础,采用集中度分析了过去二十年广东省蔬菜生产区域变迁情况,结果表明:过去二十年,广东省蔬菜生产区域布局先分散再集中,基本形成了粤港澳大湾区城郊蔬菜生产基地、粤西北运蔬菜生产基地和粤北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三大优势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蔬菜生产区域变迁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加强政策引...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本文发现年轻男性劳动力更倾向于提供非农劳动,拥有手艺、社区非农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金融服务的便利性都对非农劳动参与有着显著的正效应.教育的影响却并不明显,人均耕地量对非农劳动参与有负面影响.要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必须提高农民的非农劳动参与率.政府除了要加大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外,还要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努力改善农村社会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非农产业的工资水平的变动将引起非农就业的供给量的变动,而农业生产率水平、人口增长率、接受教育水平等的变动将引起黑龙江省非农就业供给的变动,即通过改变供给曲线的位置引起每一时点上农村富余劳动力供求总量的变动。 相似文献
8.
影响北宋东京城市蔬菜种植土地分布的主要因素,一是城市基本建设,包括修建宅邸、寺院等,二是禁军军营挤占(尤其是东京城西),三是礼制思想影响,四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综合因素等.文章以北宋都城东京蔬菜土地分布问题为中心,从农业史、社会史和城市环境史结合的宏观角度,解读宋代史料,分析东京蔬菜种植土地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9.
粮食安全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问题,它影响到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当前美国中西部农业区正在遭受半个多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旱灾,造成这一地区的玉米和大豆产量锐减,并导致全球粮食危机的警钟再度敲响。事实上,美国的粮食减产已经推动国际粮价大幅上扬,给粮食进口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10.
家庭非农劳动供给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农劳动供给在家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利用四川和安徽12年12乡的农户调查数据,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对影响家庭非农劳动供给的因素做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年龄轻、家庭平均受教育程度高、家庭初始经济能力有利于家庭非农劳动供给决策和非农劳动时间的增加;家庭中男女劳动力的比例对非农劳动供给时间具有不同的影响,土地资源匮乏是家庭从事非农劳动供给的重要原因。文章认为,政府应当在教育培训、信贷支持、通讯设施建设方面加以完善,以增加农户家庭的非农劳动供给。 相似文献
11.
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技术对我国居民人均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对人均消费增长贡献最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和人均储蓄存款增长对我国居民人均消费增长率也有比较大的贡献。格兰杰因果检验证实了这一结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与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同时人均消费增长也对我国居民人均收入增长有着微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酒店业发展势头强劲,同时星级酒店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国星级酒店分布特征,然后从旅游业发展的动力系统入手,选取了6大动力活力因子共12个影响因素,构建了星级酒店发展的活力系统模型,最后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研究各影响因子对中国星级酒店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中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部地区成为国家近年来关注的热点地区。中部地区人口众多,城镇化的发展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文章基于GIS和数据分析,总结了中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基本特征,包括人口城镇化速度快但水平低;各区县人口规模相差很大,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城镇化的区域差异明显;都市经济区和人口—产业集聚带初步形成;各省的离心化倾向明显,表现出一定的核心—边缘结构等。中部地区的城镇人口空间分布的集聚态势明显,城镇化区域差异将进一步扩大,最后针对中部地区城镇化空间格局的优化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15.
16.
1990年代我国新增非农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核心领域之一。章利用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对1990年代我国土地非农化建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人口增长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用于非农用途的土地增长迅速,10年间新增17,627.57km^2,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和南方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内陆地区相对较少。而且,新增非农建设用地占用的绝大部分为珍贵的耕地资源,比例高达85%以上,其余依次为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和水域。章还分省区对非农建设用地的增长及占用其它类型土地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相关部门制定针对性政策保护耕地林地、遏制无序土地非农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最后还对非农建设用地增长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关系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影响因素——基于费雪(Fisher)指数分解方法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巧生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5):44-50
本文利用费雪指数分解模型从产业层面考察了我国能源强度指数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在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的诸因素中效率份额的贡献占绝对主导,结构份额的影响较少,产业部门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耗强度的累计影响基本上可以忽略。从时间演变的角度看,能源强度下降幅度呈现明显逐年放缓趋势,产业部门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提高的影响逐年减低。(2)1981—2007年,全要素生产率水平(ΔTFP)每提高1%,能源消耗强度(ΔI)相应地降低约0.33%。作为决定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和长期因素,全要素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导致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下能源强度不断降低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19.
广州市特色商业区支撑系统要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广州市商业业态空间中具有代表性的商业区,通过对其目标路段的对比分析,揭示各种要素在特色商业区支撑系统中的作用,指出影响商业空间效益的内部原因,为相关部门的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中部地区区域旅游合作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中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而且垄断性强,发展旅游业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旅游业应成为中部崛起的支柱产业。但随着中部经济的“塌陷”,旅游资源优势未能很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过程中,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实现中部旅游业大跨越和中部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分析中部地区区域旅游合作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合作模式,重点提出了合作途径的五大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