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球速览     
《经济》2014,(2)
正世行:全球经济有望回升世界银行1月14日发布《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计今年全球GDP将从去年的2.4%提高到3.2%,2015年稳定在3.4%,2016年达到3.5%,初始加速主要反映出高收入经济体的经济回升。报告称高收入国家财政整顿和政策不确定性对增长的拖累将有所缓解,有助于推动今年的经济增加。其中,美国经济预计今年增长2.8%(2013年为1.8%)。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经过两年的收缩后,预计今年可达1.1%。报告还预测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从2013年的4.8%,今年有望达到  相似文献   

2.
2010年全球经济在各国政府采取各种政策措施推动下,出现了5%的高增长(主要靠中国和亚洲四小龙高增长的拉动)。2011年9月2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11、2012两年全球经济增速  相似文献   

3.
《商周刊》2012,(9):20-22
让经济增长不再"紧绷",目的是为转型发展"腾出"空间。但经济减速之后怎么办?当各种矛盾凸显,如何避免经济硬着陆、陷入"既减速又难转型"的困境?2012年一季度经济数据出炉了,很多信息看上去都不容乐观:GDP增速连续5个季度回落,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普遍大幅降低,实际使用外资下降2.8%,形势严峻,A股成为全球表现最差股市之一,企业经营状况下滑盈利企业仅占41.3%,钢铁业亏损面超四成,作为宏观经济的风向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日本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全球第三大石油消费国、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的第二大债权国,在目前世界经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全球化格局下,2011年3月11日,日本北部发生的里氏9级大地震,  相似文献   

5.
吴灿燃 《经济研究导刊》2011,(14):166-170,195
经济全球化的相关进程促使世界各个大城市生化联结而成一个相对有机的体系,令城市产生新的经济活动特征和产业结构调整,并使城市的中枢地位与影响力变得更突出。"全球城市"的衍生是全球经济发展与全球化进程深化的结果。全球城市既是国际经济全球化的空间依托、区域经济集团的支撑点、各类"经济圈"的核心,也是国家实现与国外经济联系的桥梁和基地,故此对"全球城市"的形成及其发展进行研究便具有积极意义,也将对"全球化"现象具体作用于经济实体的过程提供一个独特的诠释视角。据此,尝试检视"全球城市"这一概念框架,继之指出香港正是全球化时代中的一个全球城市,并进而剖析香港城市衍生为"全球城市"的背后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6.
达沃斯之问     
《商周刊》2012,(20):14-16
自2008年9月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在动荡中已经度过4年,美国和欧洲目前表现疲软,而中国也未能独善其身。今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速在逐渐放缓,一些行业甚至出现大幅衰退,中国经济的增长神话是否已经终结?未来中国经济会怎样发展?9月11日至13日,为期3天的"2012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举行,"重塑未来经济"是本届论坛的主题,来自全球86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位政府、企业、学术界和媒体界的领袖汇聚天津,共同讨论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现状与挑战,预期全球经济的对策与未来。  相似文献   

7.
陈萍 《广东经济》2011,(4):20-22
新年伊始,世界经济"旧患"未平,又添"新忧"。受利比亚冲突升级刺激,市场恐慌情绪蔓延,国际油价继2008年10月之后首次再冲三位数大关,创下2008年8月以来收盘新高。不期而遇的高油价不仅震动资本市场,且推升全球通胀压力。人们不禁担心:在全球经济刚刚复苏之时,油价再攀新高究竟是危机前兆还是虚惊一场?  相似文献   

8.
东亚:经济增长呼唤投资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东亚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来推动的,东亚很难在近期根本改变“高投资推动高增长”的经济发展方式。为确保东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必须通过区域投资合作,进一步改善东亚投资环境,以促进东亚投资的持续增长。一、东亚经济:高投资促成高增长东亚,作为一个整体,在过去很长时间一直是全球经济增长业绩最好的地区。1973—2003年30年间,全球实际G D P增长率平均为3.5%左右,而东亚则整整高出5个百分点,达到8.5%。金融危机曾一度给东亚经济造成巨大破坏,破坏最重的印尼、泰国、马来西亚和韩国,在1998年曾分…  相似文献   

9.
进入"十二五"时期,广东提出了"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任务,要实现这个任务,未来的广东必须在加快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尽快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文化产业以其附加值高、利润空间大、产业带动能力强的特点,逐渐成为支撑广东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文化产业在全球范围的兴起,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知...  相似文献   

10.
广东作为我国贸易第一大省,经济增长非常快,但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加工贸易比重高,在全球价值链(GVC)中处于低端位置,并且存在"低端俘获"现象。目前,服务外包正在兴起,特别是金融服务外包发展迅速,广东具备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的条件,应该在服务业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找准定位,抢占先机,促使经济结构转型。因此,结合全球价值链和交易成本理论,深入分析国内外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的经验,提出广东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相应的对策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1.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让国内外的众多企业都感受到了"寒冬"的凉意。虽然政府出台了各式各样的政策进行救市,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也出来献谋献策,但效果并不理想,经济疲软将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企业能否渡过这次"寒冬"获得新的发展还要看企业本身,不轻言裁员、降低成本、超前管理将成为企业的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12.
刚刚过去的2010年,物价上涨又一次成为经济生活的焦点。央行近期公布的2010年第四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对物价满意度创下1999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最低,73.9%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  相似文献   

13.
吴可亮 《经济视角》2010,(12):97-99
李明博总统执政以来,韩国政府大力发展绿色经济。2009年7月,韩国政府公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绿色经济五年计划,决定在未来5年累计投资107万亿韩元(约合900亿美元)发展绿色经济,争取使韩国在2020年底前跻身全球7大"绿色大国"之列。韩国"低碳绿色增长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对正在进行经济转型的中国而言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当前,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洗礼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进入大调整和大变革时期。在世界经济秩序重塑的过程中,一方面,以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东亚地区表现抢眼,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格局和全球经济治理模式(涵盖东亚"10+3"主要成员国在内的"20国集团"机制在美国匹兹堡峰会上已被界定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中新崛起的区域之一.  相似文献   

15.
2008年,由美国次货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经济,世界各经济实体遭受严重打击。当前,各国经济发展企稳回暖,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都逐渐复苏,经济危机最为动荡和黑暗的时期已基本过去,由此进入相对平衡的后金融危机时代。但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并没有或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消除,  相似文献   

16.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冲击,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使得经济动能得以迅速恢复,中国也得以成为2020年疫情大流行之下全球唯一经济总量取得2.3%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以来疫情冲击减弱,中国经济稳中向好,GDP较上年增长8.1%,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经济总量突破110万亿元,在全球经济的占比超18%,稳居世界第二;人均GDP突破1.2万美元,接近世界银行划设的高收入经济体人均水平。然而,随着特殊时期所采取的各项逆周期刺激政策将逐渐淡出,2022年中国经济将面临怎样的变数,文章参考IMF、世界银行、OECD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内外智库对于中国2022年经济形势的研究给出相关判断及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效率理论的新一轮经济增长路径选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一、我国经济增长的依赖及其困境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老路,已经走到尽头。2004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球的4%,但消耗的一次性能源约占全球的12%,淡水占15%,氧化铝占25%,钢材占28%,水泥占50%。占世界85%的人口正陆续进入工业化阶段,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尖锐,使中国的现代化面临严峻挑战。即使国际市场能够弥补中  相似文献   

18.
鲁政委 《商周刊》2012,(10):17-17
虽然学者认为当前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S&ED)和此前的中美战略经济(SED)对话含义存在不同,但这种"多个与"和"少个与"的差别,对普通的中国老百姓来说其实并不明显。如果把二者算在一起,自2006年开始这种已持续6年的对话,给人的总体感觉恰如当前的全球经济——这种平台是失衡的,而未来需要"再平衡"!  相似文献   

19.
Laura  D'Andrea  Tyson 《时代经贸》2010,(19):19-21
大家早上好! 非常荣幸今天能到这里参加主题演讲,在全球经济展望及全球经济启示的主题下,我将从"从消费市场看外国品牌在中国的发展"角度两个方面展开我的演讲。  相似文献   

20.
赵坤 《发展研究》2010,(11):57-59
本文利用国际收支平衡表,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对外金融资产与负债结构、成本收益,以及对美国债务型经济的国际循环进行分析后发现,中国虽然是全球第二大债权国,但正面临着负财富效应、货币错配、对外金融资产与负债不对称等不成熟债权国的种种困境。其反映的是在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美国与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中国,在国际分工上的失衡以及债权国与债务国之间利益分配上的失衡。因此,如何重新审视和提升中国国际债权大国的地位,如何调整对外金融资产构成、改变中国长期以来的"双顺差"型的资本循环模式,这是"十二五"时期必须回答的战略性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