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征 《西部财会》2014,(3):49-52
信贷配给是商业银行时常采用的一种贷款手段,近年来新凯恩斯主义基于信息不对称角度对于信贷配给所做的解释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我国目前的信贷配给是市场机制与政府主导同时起作用的“双重信贷配给”.信贷配给降低了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但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现实必然性.解决我国目前信贷配给问题的出路在于更快地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按照信息经济学的解释,信息不对称是指某些市场参与者拥有另外一些参与者不拥有的信息。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是相对于中小企业和信贷机构(主要为银行)而言,与信贷机构相比,中小企业占有信息优势,能够掌握更多、更真实的企业内部信息,而信贷机构通过有限渠道了解到的中小企业信息则是不完全的。这种信息不对称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事前信息不对称。  相似文献   

3.
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研究信贷市场结构的形成原因时发现,高风险借款人在遭遇信贷配给时,可能转向非正规信贷市场融资.但是,他们能否进入非正规信贷市场还受到借款人特征的影响,这些特征包括:自有资本规模、抵押品或项目固定资本比例和项目赢利能力.借款人特征和借款人融资顺序共同作用,使得信贷市场形成了不存在信贷市场、单一信贷市场、正规和非正规信贷市场共存等多种结构.  相似文献   

4.
基于信贷配给理论的中小企业融资方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面临“双重信贷配给”时,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内生性金融约束、政府过多的行政介入是导致我国中小企业陷于信贷融资困境的主要原因。因此,要解决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题,就必须在减少政府行政介入条件下,采取各种策略消除银企间信息不对称,弱化企业内部金融约束。  相似文献   

5.
谈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壮 《财会月刊》2003,(12):55-56
个人消费信贷是指银行向个人客户发放的有指定消费用途的人民币贷款.近几年来,我国的个人消费信贷市场发展较快,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个人消费信贷市场的健康发展.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个人信用缺失是影响目前个人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信息不对称是产生个人信用缺失的主要原因.本文试图利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对个人消费信贷市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王征 《上海企业》2014,(3):69-71
<正>所谓信贷配给,是指商业银行在面临对贷款的超额需求时,不是通过提高利率的途径来增加存款供给,同时抑制贷款的需求来实现信贷市场的均衡;而是通过实行配给,来部分的满足借款人的信贷需求、或者只满足部分借款人的信贷需求的这样一种金融现象。信贷配给现象和对信贷配给的研究由来已久,近年来,新凯恩斯主义者基于信息不对称角度对信贷配给所做的解释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相似文献   

7.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不对称是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的症结。信息不对称如何导致银行的逆向选择和企业的道德风险?如何用信息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来分析、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本质原因?苏华等学者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经济学对策。  相似文献   

8.
邹春胜  王鹏 《财会月刊》2004,(11):33-34
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商业信贷活动中的道德风险广泛存在于银行与企业之间,成为产生信贷配给最重要的原因.本文将运用信息经济学的原理,从企业的项目选择及贷款偿还选择两个角度出发,对商业信贷中的道德风险进行探析,以解释信贷配给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谈一点粗浅的防范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当面临"双重信贷配给"时,信息不对称、金融抑制的制度安排导致我国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困境.因此,要解决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题,不仅要加强商业银行信贷合约设计,提高信息生成能力;同时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相似文献   

10.
信息不对称现象主要存在于信贷市场中,是当下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根本原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竞争越来越激烈,信贷风险也不断地加剧。有效地筛选信息,对于防范信息不对称问题和化解信贷风险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信息不对称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影响的具体表现,并进一步探究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策略是十分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最优贷款利率与非市场出清视角分析了信贷配给的内生逻辑,建立了信贷效用熵理论,在此基础上,运用信贷效用熵理论揭示了银保协作改进商业银行信贷效率的机理,并以此为依据,设计了银保协作下商业银行信贷效率改进的科学路径.文章认为,信息不对称促使商业银行实施信贷配给,使得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市场化出清程度较低,大量信贷资金被低效占用,导致信贷效率缺失.对此,建立银保协作机制,可以有效缓解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促使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市场化出清意愿及能力上升,从而降低信贷配给幅度,提升信贷效率.  相似文献   

12.
良好的法治环境可以保障金融契约的顺利执行,减少金融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促进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在信贷市场上,完善的法治环境可以降低信贷配给,扩大信贷规模。文章依据Jappelli,Pagano&Bianco(2005)的模型分析金融法治环境对信贷供给的影响机理,并指出我国区域法治环境差异状况对区域信贷配给和信贷供给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信贷配给:从理论模型到中国实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勋民 《价值工程》2004,23(6):113-116
信贷配给是各国资金配置中常见的现象,在中国更是普遍存在“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这究竟是一种短期行为还是长期均衡现象,究竟是政府的干预造成还是商业银行自身理性行为使然?本文将利用信息经济学知识对信贷配给做出均衡分析,并进行模型的扩展,结合中国实际探讨如何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贷配给。  相似文献   

14.
信贷合约内部机理及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信号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关系型信贷理论以及债务代理成本理论等信贷合约相关理论为基础,围绕信贷合约的内生变量利率、担保和期限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影响信贷合约的关键外生变量,提出了若干核心理论假设;在考虑信贷合约要素利率、担保和期限内生性的情况下建立了结构方程模型,同时对结构方程模型解的识别进行了验证,并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理论求解。  相似文献   

15.
小额信贷是为低收入贫困人口提供信贷服务的一种信贷方式.我国20世纪90年代引入小额信贷,但农村小额信贷仍处于很不成熟的阶段.博弈论作为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枝在经济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首先基于不对称信息博弈论建立模型,并结合实际情况对金融机构的农户小额贷款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以濮阳市农村贷款互助合作社为实例对模型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6.
张勋民 《价值工程》2004,23(9):113-116
信贷配给是各国资金配置中常见的现象,在中国更是普遍存在"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这究竟是一种短期行为还是长期均衡现象,究竟是政府的干预造成还是商业银行自身理性行为使然?本文将利用信息经济学知识对信贷配给做出均衡分析,并进行模型的扩展,结合中国实际探讨如何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贷配给.  相似文献   

17.
农村金融市场失灵,导致我国农村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良好的信贷支持和服务。文章结合国内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制度背景,探讨乡村金融机构民营化的内在运作机理,认为乡村金融机构民营化能够有利于缓解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有利于引导民间资金的流动,以及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性,从而有利于满足农村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  相似文献   

18.
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一直受到信贷配给的制约,而信息不对称是导致此现象发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文章通过"囚徒困境"模型和博弈树分析了不完全信息下银行和银行间以及银行和企业间博弈双方的自利行为,阐述了信贷配给是如何形成的。并从中小企业、金融组织、社会和政府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以化解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王邱 《财会通讯》2014,(8):86-88
本文借助信息不对称理论对银行“惜贷”现象和企业融资难现象,以及对影响制造业信贷融资能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企业的盈利能力,企业规模,偿债能力,发展潜力同企业的信贷融资能力成正相关,而与市场化进程指数成负相关。为缓解制造业融资困境,其自身需提高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增强自身信贷融资能力软实力和硬实力;国家应建立良好的信贷融资担保体系,完善金融信贷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制造业信贷融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半壁江山,对中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目前中小企业中的融资问题已成为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银行是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最愿意采取的融资渠道,但是大量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却只有少数部分可以得到满足,即中小企业成为银行“信贷配给”的主要牺牲品。本文试图通过信息不对称理论,利用Stiglitz和Weiss的“信贷配给模型”框架来分析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的内在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