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微波辅助提取技术源于上世纪80年代,它具有所需溶剂量少、溶解时间短等特点,这项技术被广泛应用在食品和农业等领域.微波辅助提取精油技术已经有多种形式,从最开始的微波辅助提取技术发展到微波辅助水蒸汽蒸馏等技术,而本文正是基于对微波辅助水蒸汽蒸馏技术的研究.通过将微波辅助水蒸汽蒸馏和传统蒸馏方法相结合,并用质谱色谱法进行鉴定,再用GC-MS离子流峰面积归一法对挥发油进行定量分析.由此得出实验结论:微波辅助水蒸汽蒸馏法和传统蒸馏方法得到挥发油成分大都相同,但是微波辅助水蒸汽蒸馏法比传统蒸馏方法收率较高.微波辅助水蒸汽蒸馏法是无污染、高收率的提取香料植物油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文章重点对天然植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技术—生物酶解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膜分离技术、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技术、超声提取技术、分子印迹分离技术、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微波提取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明确各种提取分离技术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契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提取分离技术,发挥其最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了实现对微波辅助提取虎杖中白藜芦醇过程的优化控制,通过对微波辅助萃取过程进行简化与假设,利用Fick第一定律,建立了微波辅助提取虎杖中白藜芦醇的模型。拟合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基本一致,拟合相关系数皆大于0.90,表明建立的模型具有较高的适应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蓝莓花色苷提取工艺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体积分数为0.1%的盐酸乙醇溶液为提取液,探讨蓝莓果实花色苷的最佳提取工艺。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设计来考察乙醇体积分数(A)、料液比(B)、温度(C)、时间(D)、火力(E)在水浴法、微波法和超声波法3种提取方法中的作用。通过光谱扫描确定了蓝莓花色苷的最大吸收峰在535nm处,水浴法、超声波法和微波法提取蓝莓果实花色苷的最佳工艺分别为A3B3C2D3,A3B2C1D3和A2B2C2E3。品种间花色苷的最适宜提取方法亦有所不同:超声波法最优,适于北陆和乔治2个品种;微波法次之,适于伯克利品种;水浴法提取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5.
所谓微波染色,就是利用微波加热的染色技术。微波一般可分为米波、厘米波和毫米波波段,频率为300~300000mHz的电磁波。微波在烘燥等领域内的应用已很普遍,  相似文献   

6.
随着微波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微波,炉的普及,微波食品作为一种方便食品越来越受到欢迎,微波食品的包装材料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酯化反应通常需要在高温条件下进行,消耗较大,不利于实现绿色化学的目标。而微波合成技术具有高热量、低能耗、环保且易操作的特点,目前在有机化学领域有着广泛应用。本文的出发点是将微波合成技术应用于酯化反应中,通过对催化结果进行分析,揭示微波合成与酯化反应性能的关系,从而获得更好的催化效果,并简要探讨了微波合成技术在绿色化学中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围绕微波消解技术在环境化学分析中的应用展开探讨,先介绍了微波加热的特点,然后论述其在化学分析中的作用,最后详细阐述该技术在化学分析中的具体应用,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也许你会问,巧克力与微波炉之间会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其实,正是受到一块巧克力的启发,才有了微波炉的发明。微波技术问世于20世纪30年代,首先在通讯领域广泛应用。二战期间,雷达的诞生促进了微波技术的发展。以前在雷达设计中,由于设计的原因,微波在传送的过程中往往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包装工业》2007,(4):29-29
微波食品是指应用现代加工技术,对食品原料采用科学的配比和组合,预先加工成适合微波炉加热或调制、便于食用的食品。微波食品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经微波灭菌后,可以常温储存的熟制食品。第二类是经选料调制后冷冻冷藏的制  相似文献   

11.
微波技术在腈纶干燥装置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微波干燥的工作原理与特点,分析了传统对流干燥方式的存在的问题。根据前期纤维试验情况,探讨了微波干燥技术在腈纶生产中推广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航天工业管理》2006,(10):33-33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是1956年根据国家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和发展“无线电电子学”等新技术的四大紧急措施而创建的我国第一个综合型电子信息科学研究所。在50年发展的光辉历程中,电子所一直从事电子与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基础和高技术工程研究,曾参加“两弹一星”、载人航天、遥感卫星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任务,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目前,电子所已形成微波成像雷达及其应用技术、微波器件与技术、高功率气体激光技术、微传感技术与微系统等4个主要研究领域。电子所是我国较早开展微波成像合成孔径雷达(SAR)…  相似文献   

13.
任健 《山东纺织经济》2012,(6):66-68,71
干燥是腈纶生产后处理的重要步骤,相比传统型干燥技术,新型干燥技术具有干燥效率高、品质好以及性能可靠等一系列优点。主要介绍了热泵干燥技术、微波干燥技术、射频干燥技术和热辊干燥技术等几类干燥技术的性能和特点。  相似文献   

14.
微波食品及其包装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包装工业》2008,(4):37-38
微波食品是指应用现代加工技术,对食品原料采用科学的配比和组合,预先加工成适合微波炉加热或调制、便于食用的食品。微波食品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经微波灭菌后,可以常温储存的熟制食品,第二类是经选料调制后冷冻冷藏的制品,食用时只需将食物一起放入微波炉中解冻和加热,即可食用。第三类是风味点心类小食品。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快餐微波食品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微波食品加工及其包装技术在发达国家的研究开发十分迅速。如在美国等国家的超市、企业、高校食堂内,可供人们选择的微波食品(Microwavable food或Microwaveovenable food)有数百种,人们既可以方便地将微波食品连同包装一起放入公共微波炉加热后食用,又可购回家作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包装工业》2003,(5):36-36
1、欧姆法加热杀菌技术:欧姆法加热技术在国外已经进入工业应用阶段,一些厂家已生产出可供食品生产厂家应用的欧姆加热器。其优点是可加工粘度较高或颗粒较大的液体食品。颗粒直径可达2.5厘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系统的预杀菌仍需采用过热蒸汽。因此,在无菌系统的配置时要配成混合式。2、微波连续灭菌技术:微波灭菌与欧姆加热杀菌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采用高频(2500兆赫左右),而后者采用工频。微波灭菌除了加热效应以外,还有相当的非热杀菌效应。生物体内的极性分子在微波场中产生强烈的旋转效应,这种旋转使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失去活性或破坏…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快餐微波食品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微波食品加工及其包装技术在发达国家的研究开发十分迅速。如在美国等国家的超市、企业、高校食堂内,可供人们选择的微波食品(Microwavable food或Microwaveovenable food)有数百种,人们既可以方便地将微波食品连同包装一起放入公共微波炉加热后食用,又可购回家作为晚餐与早餐,快捷方便、营养卫生、省时省力。因此,微波食品与包装的开发生产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据有关资料介绍,美国微波食品的年销售额近200亿美元。我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深受世界各国欢迎。但缺乏标准化、工业…  相似文献   

18.
采用微波诱导的高级氧化技术,活化Na_2S_2O_8产生·SO_4~-,对含DMP废水的处理进行了研究。以DMP为目标污染物,考查了Na_2S_2O_8投加量及反应时间等因素对DMP和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诱导Na_2S_2O_8产生·SO_4~-降解DMP废水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微波功率800W,100℃,m(Na_2S_2O_8):m(DMP)=0.6,加热140s,DMP和COD去除率最大,分别为72%和60%。  相似文献   

19.
姜油树脂一身托几家姜油树脂是一种棕色半流体油状物 ,主要成分是姜油和姜辣素。由于姜油树脂提炼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 ,从而全部保留了鲜姜的香气和味道 ,且无残留溶剂 ,是凉菜、汤类及微波食品的理想调味剂 ,同时也可作为防止低血糖晕车、晕船的旅游食品的添加剂。辣椒油树脂一足涉几业辣椒碱、辣椒红色素和辣椒油是利用超临界CO2分离技术 ,从红辣椒中分离提取出来的三种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辣椒碱是辣椒中引起辛辣味的主要化学物质 ,辣素作为添加剂被广泛用于食品工业 ,进一步纯化后 ,它便具有许多生理活性 ,从而具备强而持久的…  相似文献   

20.
人们对于微波的认识起源于1945年对于雷达磁电管的研究。此后,微波技术被迅速地用于新型烤箱的研制。当微波的辐射击中烤箱中材料的水分子时,水分子发生极化,会在一秒内前后翻转50亿次。常规热风加热与微波加热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加热的方式不同。常规热风加热中,热量是在被加热物品以外产生的,通过传导和对流两种方式来传输。这种加热方式的典型特点是物品的表面首先被加热,然后热量传入物品内部,内部温度总比表面温度低。微波加热中,热量首先迅速深入到物品内部,然后从内部对整个物品进行加热,因而加热效果比热风加热均匀得多。萨格勒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