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对德公共外交能增进德国民众对中国的了解,深化中德对话与合作机制,促使德国公众摒弃对华负面认知,确立对华正面积极的认知,进一步促进中德关系的发展。尽管对德国开展的公共外交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制约了中国对德公共外交的成效。中德双方的认知目前还存在很大不对等性,德国民众对中国认知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中国面临着挑战。为了促进德国民众对中国的了解,大力开展对德公共外交很有必要,我们要加强有针对性地对德公共外交的措施,这样也能满足德国了解中国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郑观应的外交思想极其丰富,具有鲜明的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特色。他主张捍卫国家主权,收回被列强窃取的国家主权;主张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贯彻"连横斗敌"的思想,以保护国家利益;主张建立近代外交制度,完善外交体制。他的思想反映了当时思想界的认识水平,同时也不乏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在1919—1928年这一时段,中国在政治、经济上受制于外国列强,尤其是来自于邻国日本的对华侵略扩张,使得中国大量主权旁落,政府的外交举措亦常常损及国家利益。在这种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国民的外交参与意识得以激发,同样,以中国商人团体为主的民间经济外交意识也因此继续强化。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跃成为债权国、国际收支的顺差国,且民间资本也有了相当程度的积累,几乎形成对中国市场的独占地位。但是,随着对中国市场的扩张这一过程,也面临着两个严峻的问题。一是日本与西方列强围绕中国市场上的争夺日益尖锐化,二是中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反日高潮。在这种形势下,日本商人团体积极展开了对华的民间经济外交,以摆脱实业界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在1919—1928年这一时段,中国在政治、经济上受制于外国列强,尤其是来自于邻国日本的对华侵略扩张,使得中国大量主权旁落,政府的外交举措亦常常损及国家利益。在这种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国民的外交参与意识得以激发,同样,以中国商人团体为主的民间经济外交意识也因此继续强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在西方发达国家“知识产权大棒”攻击下,中国企业鲜有胜算,然而他却有理有据,一举埚倒了资产比自己强大数千倍的“西方列强”,赢得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知识产权第一案。  相似文献   

6.
朝鲜近代条约外交是在东亚礼治体系面临挑战,清王朝危机四伏,朝鲜锁国政策难以为继的历史背景下确立的。它的促成因素有三方面:国内开化思想的推动、清政府“以夷制夷”政策的诱导、列强要求立约的外部攻势。在条约外交体制下,朝鲜经济卷入近代资本主义市场,民族经济独立发展的步伐受到阻碍。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的中国在短暂发展中逐步摆脱列强侵蚀,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向世界大国的跨越。其中,知识分子不但在知识建构而且在外交实践方面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在知识建构方面,知识分子主动接引西方知识,并基于中国传统试图形成一个新的国际关系认知框架,缓解外来知识冲击和天下体系崩溃的挫折感,使中国更加从容地面对新世界,塑造了国人特别是精英对国际事务的认知。同时,知识分子积极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的声音,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展现了中国对世界的知识责任。在外交实践方面,民国知识分子建立了中国近代外交体制,培育了大批外交人才,实现了外交现代化,快速融入了国际体系。特别是当国难来临之时,知识分子或利用国际事务专长投入到职业外交中,或利用学识为外交决策提供建言,或利用知识武器在国际舞台上为国家政策辩护。  相似文献   

8.
2002年4月哈萨克斯坦总统努·纳扎尔巴耶夫在阿斯塔纳召开的国务会议上针对国内外形势向全体国民作了关于2003年哈萨克斯坦对内、对外政策主要方向的工作报告,以下是工作报告的摘要。  相似文献   

9.
东北地区是我国领土重要组成部分,土地辽阔,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清初东北封禁造成东北边疆人1:1稀少,社会经济落后。近代以后,晚清政府在内外交困中开禁东北。列强在东北的侵略与争夺客观上加速了东北开禁的步伐,与此同时,列强在东北的利益之争也制约了东北开禁后的正常发展。列强在东北的侵略与争夺对东北开禁影响深远。对今天东北振兴也有重要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0.
美国公共外交研究的兴起及其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反思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公共外交”是伴随着反思“9· 11”事件和美国对外政策而最近在美国重新崛起的一种外交形式 ,旨在解决“世界为何仇恨美国 ?”的问题。它既不同于“公共事务”,也与“传统外交”相区别 ,更不同于“民间外交”(或民际外交 )。公共外交是以公众为受体的外交形式 ,即一国政府对他国民众的外交活动 ,而民间外交则是以公众为主体的外交 ,是外交的第二、第三管道。研究“公共外交”及其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反思 ,既有助于我们认识美国外交形式的新变化 ,也为我国入世后如何塑造国家形象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1.
九一一事件以及布什政府在中东地区开展的一系列公共外交活动引发了欧美学者对公共外交缺位及其复位后能否奏效的深层动因的考察,并由此带动了学术界对全球化时代新公共外交的研究热潮。与传统公共外交相比,新公共外交的"新"主要体现在:强调行为主体多元化,并且更多聚焦非政府行为体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和职能;关注以Web2.0为代表的社会媒体活跃所引发的海量信息生成及其为公共外交专业工作人员带来的严峻挑战;强调公共外交与国内公共事务相一致原则,淡化传统公共外交信息传递"内外有别"的传统套路;关注对公共外交实施效果的考察,其中,公共外交的目标能否与外交政策和军事行动相一致,公共外交的主管部门在官僚机构中的角色定位成为关乎公共外交成败的核心要素。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势必在全球新公共外交的宏观语境下进行,为此,作者挖掘新公共外交的内涵,透视其发展态势,以期为中国的公共外交实践提供更多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2.
对日外交,是中国对外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把建立和发展中日睦邻友好关系放在对外政策的重要地位。他以国家利益为视阙,分析了恢复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阻力与可行性,提出了对日外交策略,并于1972年恢复了对日友好关系,促成了对日外交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公共外交研究现阶段存在把公共外交向文化外交方向牵引的趋势,公共外交实践中同样更加偏重文化领域,以至于无法明确区别公共外交与文化外交等其他非传统形式的外交。公共外交最早发轫于美国,对美国公共外交的研究是准确认知公共外交的基础。作者以美国官方资料为文本分析对象,以具体的公共外交实践检验公共外交理念,试图找出公共外交的本质特征。研究发现,公共外交之所以确立并演变为美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于它与其他外交形式不同,有着明显、直接的安全利益导向;以各种手段影响外国公众对美国对外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减少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外部威胁,是美国公共外交的基本内涵。作者由此认为,中国公共外交不应偏离安全利益导向,应把重心放在化解中国崛起的困境上。  相似文献   

14.
宗教问题对中国外交的影响,即应考虑宗教本身的特定属性和作用,更应将其置于宗教因素在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大背景下来考查。宗教问题对中国外交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本文拟从我国宗教主权、人权外交、我国西北安全、基于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之上的周边外交等四个视角探讨宗教问题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孙德刚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3):57-81,157,158
近代以来,西方大国的崛起在对外关系上主要依靠联盟外交,如英、法、德等国家在欧洲的"合纵连横",日本的"与强者为伍"战略,二战后美国对北约和亚太联盟体系的经营,冷战后俄罗斯对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依赖等。受制于自身独特的发展阶段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地缘环境,中国缺乏历史上大国崛起所拥有的"后院",中国的战略文化也排斥"势力范围"和"联盟政治"思想。作者从中国的时代需要出发,认为现阶段中国的四大外交战略——大国协调战略、区域整合战略、政治联合战略和国际危机管理战略均难以满足中国的安全需要,中国应在联盟外交与伙伴外交之外探索"第三条道路"——准联盟外交。实施这种"联而不盟"的特殊外交类型需具备四个条件:竞争性政治集团、动态性权力关系、严重性安全威胁和"统合性"战略文化。在新时期国际"多元格局"下,中国应尝试开展灵活务实、相互联动的"三环准联盟外交"——多边组织型、新兴合作型与传统友好型,它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运筹与美国、欧洲大国、日本、印度等大国关系的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来,西方大国的崛起在对外关系上主要依靠联盟外交,如英、法、德等国家在欧洲的"合纵连横",日本的"与强者为伍"战略,二战后美国对北约和亚太联盟体系的经营,冷战后俄罗斯对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依赖等。受制于自身独特的发展阶段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地缘环境,中国缺乏历史上大国崛起所拥有的"后院",中国的战略文化也排斥"势力范围"和"联盟政治"思想。作者从中国的时代需要出发,认为现阶段中国的四大外交战略——大国协调战略、区域整合战略、政治联合战略和国际危机管理战略均难以满足中国的安全需要,中国应在联盟外交与伙伴外交之外探索"第三条道路"——准联盟外交。实施这种"联而不盟"的特殊外交类型需具备四个条件:竞争性政治集团、动态性权力关系、严重性安全威胁和"统合性"战略文化。在新时期国际"多元格局"下,中国应尝试开展灵活务实、相互联动的"三环准联盟外交"——多边组织型、新兴合作型与传统友好型,它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运筹与美国、欧洲大国、日本、印度等大国关系的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外交思想对人类社会是一种建设性外交思想。这一外交思想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人类和谐发展,建设和谐世界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近代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之下,西学东渐中的民主法治思想、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近代教育体制对北京政府时期的国家审计和民间审计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北京政府在审计上仿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一套不同于中国封建社会、而具有近代意义的审计机构和审计法规,出现了审计人员职业化和民间审计,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此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中国近代审计史的开端。  相似文献   

19.
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在西方列强船坚炮利冲击之下,逐步开启向西方学习的现代化进程,中国近代机器工业正是在此背景之下产生、发展、壮大。有关近代机器工业的各类文献虽然极为丰富,但往往散见于各类档一案、报刊、文集等历史文献之中,纷繁复杂,利用多有不便。  相似文献   

20.
刍议政治文化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磊  汤迪 《理论观察》2009,(1):66-68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从政治文化的视角探讨中国的外交对目前我国的政治文化研究和外交研究都具有重犬的意义。政治文化深刻影响着国家对外政策的制定,与外交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国意识、灵活务实、和合文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中国外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