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党的十六大以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快速发展,为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然而由于农村家庭收入核算方法不科学等原因,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瞄准机制偏差较大,“人情低保”、“骗保”、“应保未保”等现象严重,文章基于对河南安阳某村的实证研究,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瞄准机制的现状入手,分析问题,剖析原因,提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确认应与“4+2”的工作方法相结合,同时辅助以有力的宣传、监督反馈以及动态管理措施,从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瞄准机制,以求有效解决我国当前农村低保对象瞄准偏差问题,增强农村低保制度实施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获取大量资料,对福建省农村低保制度开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福建省逐步提高农村低保保障标准,并实行农村低保与其他社会救助相配套的扶持政策,农村低保户除享受农村低保补助外,还享受其他社会补助政策,如学杂费减免、医疗救助减免、年节补助等,群众满意度较高。但也存在保障水平低、分配不均,收入核查难,认知存在误区,评审流程不够规范等方面的问题,亟需在保障机制、保障水平、评审规范化、制度宣传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镇低保制度的建立和农村低保制度的逐步推进,我国反贫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几年来,城镇低保人口稳定在2200万人左右,基本实现了城市贫困人员的应保尽保。在农村,1994年部分省区开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试点,到2006年6月,已有18个省、近2000个县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获得低保救助的人口有960万。城乡低保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使大多数绝对贫困人口获得稳定的基本生活保障,缓解了生活危机,缩小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面临的反贫困任务仍然很艰巨,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的低保制度没有实现全覆盖,还有2000万贫困人口没有纳入低保制度,还存在救助标准偏低,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简称农村低保,保障的是低于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是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基础工程。总结农村低保工作的经验做法,研究农村低保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维护低保对象的切身利益,确保弱势群体人员的基本生活,进一步落实农村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沙河市财政局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采取四项措施加强农村低保工作,使沙河市的农村低保工作得到了稳定的发展,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  相似文献   

6.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应更加重视国内居民消费的作用.本文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模型(LMDI)对2007-2017年中国31个省级地方政府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检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居民消费支出的驱动效应.将驱动效应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效率效应三个维度,结果表明:城乡低保的驱动效应具有异质性,城镇低保的规模效应和效率效应是驱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农村低保的规模效应是驱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城乡低保的结构效应和农村低保的效率效应都有待提高.因此,应采取扩大低保资金投入规模,缩小低保标准的城乡差距,制定合理的低保给付标准等措施以改善低保的驱动效应.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低保从2007年实现全国建制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不仅保障了农村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而且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进步,但在很多方面尚有很大不足。日本低保和我国农村低保的建设每件都离不开社会公平、经济自由等基本原则的支撑,两国都渴求最大限度改善穷人和不幸者的生活条件缩小社会生活差距。然而,日本低保与我国农村低保的产生和发展具有较强的异质性本文试图通过运用对比分析的方式找出两国低保的差异,并提出完善我国农村低保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条保障线。河北省从1998年开始全面建立城镇居民低保制度。2005年,河北省又在全国中西部省份中第一个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几年来,城乡低保工作为保障贫困家庭基本生活,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近日,中央财政提前下达地方2013年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转移支付预算指标696亿元,其中城市低保351亿元,农村低保345亿元。  相似文献   

10.
今年5月8日,湖北省枣阳市出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方案》。根据《方案》,五、六凡份,枣阳市将完成对申请农村低保家庭的入户调查、收入核算、评议、公示及民政部门审批、发证工作,七月份发放农村低保金。首批纳入农村低保  相似文献   

11.
自2006年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物力、人力和财力的投入,积极改善贫困农民的生活状态,但在农村基层依然存在因不满意低保政策而产生的村民上访行为,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基层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本研究以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石佛寺镇为研究样本,通过入户调研的方式,在第一手数据的基础上发现基层农民不满意低保制度的原因主要有:保障标准与受益对象不匹配、村民对低保制度了解不充分以及低保信息不透明。结合所发现的问题,本研究认为,现有的贫困地区农村最低社会保障制度应逐步建立公民信息共享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依据低保户的长期居住地、适合于低保户实际生活所需的低保标准,同时加强对农村居民的低保政策教育,提高农村居民对低保政策的认识。此外,还应增加乡镇级别民政机构的工作人员数量,将民政工作人员的人均工作量控制在合理水平。  相似文献   

12.
王永久 《金卡工程》2009,13(3):129-130
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有时简称"低保")制度自1993年创建以来,已经实施了10年。可谓是初具规模。但是由于历史以及种种现实原因,导致低保制度本身以及推行及其困难,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低保制度的定位,从而归纳出低保制度的缺陷。最终提出解决方案,以期尽快完善低保制度。  相似文献   

13.
低保救助制度的建立是我国社会救助里程碑式的一站,尽管低保制度的实施使得国民基本生存权得到了应有的保障,但缺乏统一法律规范下的低保制度碎片化现象也逐渐显现,其制度安排二元分割分治,制度实施地区分割分异,越是经济落后的区域,低保水平越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应该有公平、正义的低保制度兜底,应通过一体化的低保制度安排与分类救助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社会保障涉及所有公众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内容,保障内容繁杂、保障体系庞大、利益主体众多,存在各类差异,需要由“统”字来统摄之处不胜枚举。以城乡差别为例。农村低保标准不到城镇低保标准的一半,农村人均公共卫生支出不到城镇居民的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15.
周易 《时代金融》2015,(8):54-56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制度上保障城乡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重要途径。本文对山西省城乡低保制度从低保标准、人均低保支出水平、低保水平的差异性进行分析,认为山西省农村居民的低保水平与城市居民相比较低。山西省应不断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低保标准、提高农村人均低保支出水平、提高农村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2013年的城镇和农村住户调查数据,分析了我国城乡低保政策的瞄准效率、减贫效果及低保对家庭消费支出和福祉改善的影响。结果表明:低保的瞄准效果在农村不如城市,中部地区不如东部和西部;低保对缩小贫困差距、减轻贫困程度的影响大于对降低贫困发生率的影响,低保的减贫作用受到政策瞄准误差和保障水平的约束;整体上低保家庭并没有将收入优先用于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而是用于教育、健康等人力资本投资,相比非低保家庭,东部和中部的城市低保家庭倾向于将收入用于教育的投资,农村低保和中西部城市低保家庭的医疗保健支出费用更高。因此,应提高低保政策的瞄准有效性和保障水平,加强低保政策与医疗、教育等专项救助政策的衔接,逐步实现城乡统筹,确保社会救助的公平性和长效性,充分发挥低保政策的兜底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17.
小额保险升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额保险是指按照保险经营原理运营,为城市和农村的低收入群体提供的低保费、低保额、理赔简单的保险服务.界定小额保险的核心特征是面向低收入群体提供保险保障.  相似文献   

18.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农村低保)制度是政府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居民,按照保障标准进行差额救助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它是农村安全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保障的是农村地区最贫困的那部分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旨在消除农村的“绝对贫困”,这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安全度过矛盾多发期的重要保证,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界定方法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界定的难点农村地域社会的特殊性使农村低保对象的界定遇到困境。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收入有自身的特征:(1)收入难以货币化。由于在农村居民收入中,粮食等实物  相似文献   

20.
吴敏 《财政研究》2020,(8):40-54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本文考察对低保家庭的现金转移支付对家庭消费的刺激作用。估计结果显示,对低保家庭的现金转移支付显著促进了家庭总消费。人均低保补助每增加1%,人均家庭总支出提高了0.159%。现金转移支付的消费刺激作用主要体现在家庭消费性支出和福利性支出上。对于消费性支出,对低保家庭的现金转移支付仅仅增加了低保家庭的食物支出,衣物、家用电器、教育、娱乐等支出并没有增加。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对低保家庭的消费刺激作用在农村地区体现的更加明显。机制分析表明,低保家庭仅增加了食物支出的原因是由于低收入家庭的高储蓄倾向、社区居民监督以及福利依赖效应。低保家庭获得的现金转移支付每增加1%,家庭储蓄率增加0.350%。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完善低保制度、提高低收入居民福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