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产剥离的涵义及基本特征 资产剥离是指上市公司将非经营性闲置资产、无利可图资产、达到预定目的的资产以及所有对公司整体利益有损的资产从公司资产中分离出来.它是资产重组的一种具体操作方式,属于企业收缩战略的一部分.它可以把企业拥有的子公司,内部某一部门或分支机构转移到公司之外,从而缩小公司的规模,提高企业的效率和赢利水平.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剥离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
许波 《企业导报》2014,(12):118+127-118
资产重组是企业资本经营的核心内容,而资产剥离是资产重组的主要方式,为了提高公司资产的质量,资产剥离尤为重要,因此研究我省上市公司资产剥离的绩效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事件分析法对我省15家样本公司资产剥离进行市场绩效的实证研究,并给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2004-2005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资产剥离事件为研究对象,基于同属管辖交易的视角,研究地方政府如何借助产权的配置(不同的产权属性与层级),影响上市公司资产剥离的交易行为以及这种交易行为的财富效应。研究发现,财政分权导致的地方政府干预是形成上市公司资产剥离同属管辖交易行为的一个主要因素,不同产权下资产剥离的同属管辖交易行为呈现显著差异,相对于中央政府控制和非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而言,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更倾向于进行资产剥离同属管辖交易;市场给予上市公司资产剥离的整体反应是消极的,且同属交易与非同属交易公司在资产剥离交易宣告期间的财富效应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资产剥离     
《财务与会计》2007,(10):23-23
资产剥离是指上市公司将非经营性闲置资产、无利可图的资产以及已经达到预定目的资产从公司资产中分离出来。从具体实践看,资产剥离方式包括资产置换、减资、资产出售等形式:1、资产置换是指以上市公司之外的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2006年我国资产剥离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事件研究法对剥离样本的短期价值效应进行多角度分析,进一步揭示资产剥离这种收缩方式能否为企业带来短期价值效应,对引导企业合理地运用收缩技术和加强企业价值管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鈃  陈兴述 《财会月刊》2022,(22):56-65
资产剥离是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方式,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剥离频率和规模持续增加。基于2011~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资产剥离与研发投资的关系及地区金融发展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资产剥离整体上促进了研发投资;战术剥离和战略剥离显著促进了研发投资,而被动剥离会抑制研发投资;地区金融发展正向调节资产剥离与研发投资的关系,但这一调节作用仅对战略剥离企业有效。进一步研究表明,资产剥离主要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改善经营效率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研发投资,且这一促进作用具有持续性。  相似文献   

7.
周金 《四川会计》2003,(10):44-45
我国上市公司中大部分是由国有企业改制组成,相关企业众多,先天就带有关联性。公司上市之前需进行一系列的资产剥离、重组和包装,最后将核心企业或优良资产拿来上市,这样的上市公司,不能独立面对市场,存在着关联交易。这些年,上市公司为了保“壳”或企业为了借“壳”上市,大量利用关联交易的手段达到保配、扭亏或摘帽的目的。有的集团公司与股份公司之间,利用关联交易将利润由集团公司流向股份公司,以发挥股份公司“壳”资源的价值。本文重点讨论上市公司关联交易财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对此提出改进措施。一、关联交易财务…  相似文献   

8.
一、资产剥离的内涵 目前国外学术界对于资产剥离有两种不同的界定方法:一种是狭义的方法,认为资产剥离指企业将其所拥有的资产、产品线、经营部门、子公司出售给第三方,以获取现金或股票或现金与股票混合形式的回报的一种商业行为.另一种是广义的方法,认为资产剥离除了资产出售这一种形式以外,还包括企业分立和股权切离等形式.由于目前的资本市场发育仍不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所进行的资产剥离仍以资产出售为主,其他两种剥离方式凤毛麟角,因此本文的资产剥离的内涵等同于资产出售.  相似文献   

9.
胡艳  刘霞 《财会月刊》2011,(9):58-60
本文首先介绍了资产剥离的涵义和四种主要方式,基于"有无对比"原则、整体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提出了价值损耗值的概念及度量方法,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企业进行资产剥离的决策模型。然后利用经济利润定价模型建立了企业价值的计算指标体系,分析了相关指标和参数的计算方法,并对不同资产剥离方式下的企业价值涵义进行了分析和界定。  相似文献   

10.
案例分析题一 甲上市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主要从事产品W的生产和销售。自2007年以来,由于出现了替代产品,产品W市价下跌,销量下降,出现减值迹象。公司在编制2007年年度财务报告前,对生产产品W的生产线及相关资产进行减值测试。  相似文献   

11.
一、国有控股上市公句面临的问题沪深两地的匕市公司中,有相当部分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卿:股权结构中,国有股东居控股地位的上市公司)面临着困境。这些上市公司多为股份化及上市的时间都较早的原国有大中型企业。企业在上市之前没有对非经营性的资产进行剥离,而是采用全盘上市的方法,使总资产的规模相对于盈利锋资产来说过大。由于历史包袱等原因,此类企业的盈利能力相对较弱,与其庞大的后资产相比,在上市公司排序中,各项盈利性指标均排在后面。这样就导致了以下弊端:1国有控股的大型上市公司形象不佳。国有股控股的上市公司多为…  相似文献   

12.
马海彬 《财会通讯》2008,(11):10-11
一、收缩型资本运营模式实现形式 (一)资产剥离 资产剥离是指将企业所属的一部分不适合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资产出售给第三方,这些资产可以是固定资产、流动资产,也可以是整个子公司或分公司。例如,中国人寿在上市之前,就进行了大量的资产剥离。2003年8月,原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一分为三: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超过6000万张的1999年以前的旧保单全部被拨归给母公司——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而2000万张左右1999年以后签订的保单,  相似文献   

13.
胡艳  柳卓超 《价值工程》2005,24(12):113-115
企业资产根据它们的所起作用可以分为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企业资产剥离的目标主要是:改变公司市场形象,提高市场价值;摆脱经营亏损包袱,满足公司现金要求;满足企业战略的需要等。根据企业资产剥离的总目标和子目标及可供选择的剥离方案,列出总目标、子目标与备选方案的层次结构体系。用层次分析法求出各备选方案对资产剥离总目标的权重,从而得出各备选方案剥离的优先顺序。同时,资产剥离方案选择时还应和其它原则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我国自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以来,上市公司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不允许再转回。对于房地产公司来说,其存货的特殊性使得房地产公司有机会利用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和转回对净利润进行调节,达到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文章首先介绍有关盈余管理和存货跌价准备相关的理论基础,接着对W公司2014—2016年年报中的相关数据和其他房地产公司相关数据进行分析,通过纵向和横向的对比,探索W公司计提和转回存货跌价准备对于以前和未来年度盈余管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资产剥离审计是对非经营性资产剥离、经营性资产剥离及其引起的资产、负债、资本、收入、费用、利润剥离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1、资产剥离剥离企业的非经营性资产,分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使企业放下包袱,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产运营效率。(1)非经营性资产的剥离正确界定企业中的非经营性资产是非经营性资产剥离的前提。一个企业哪些资产属于非经营性资产在实践中往往认识不一。一般认为企业中的医院、职工宿舍、幼儿园、浴室、学校、招待所、食堂、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为企业的主  相似文献   

16.
<正>一、资产剥离的产生的背景动因及方式纵观西方资产剥离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可以得出企业进行资产剥离的动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满足公司的现金需求与优化资产结构。在英美,资产剥离常常发生在收购之后,除了将整体拆散出售获利的原因外,一般  相似文献   

17.
资产剥离是指企业将非经营性闲置资产、无利可图资产以及已经达到预定目的资产或资产组合(例如子公司、分公司、部门、生产线等)从公司资产中分离出来,并取得现金、准现金或其他收入的一种资产重组交易.资产剥离是公司紧缩战略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技术,在国内外公司重组中得到普遍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为使企业摆脱包袱,轻装上阵,国有企业改制时常剥离出一些资产。受各管理部门职责分工和资产管理模式的影响,这部分资产有可能游离于监管部门的监管范围,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企业应当加强改制剥离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剥离资产管理制度。区县国有企业改制剥离的资产也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19.
杨蔓利  王林 《价值工程》2011,30(27):89-90
本文通过构建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线性模型和二次模型,对陕西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陕西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以资产净利率衡量的企业绩效间存在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指明了陕西上市公司存在最优资本结构。  相似文献   

20.
路雪 《企业导报》2013,(5):70-71
文章从增加价值的视角用资产增值率作为表征上市公司价值创造能力的指标,探索在不同方向盈余管理行为对企业价值创造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进行正向盈余管理的公司其盈余操控程度越高资产增值率越低,而操控程度较低情况下的适度盈余管理有助于提高公司的资产增值率;进行负向盈余管理的公司,两种程度的盈余操控都与资产增值率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