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伍晶 《特区经济》2012,(2):103-105
本文总结了新加坡发展知识经济的经验,包括务实而前瞻的产业规划,积极灵活的产业政策,配套完善的金融环境,高效亲商的投资服务;借鉴新加坡经验,本文提出了加快中新知识城知识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包括探索灵活有效的管理机制、制定知识城产业发展促进办法、研究出台知识城知识产业的专业化政策、制定知识城产业发展年度行动计划、建立知识城重点项目库、为不同类型的企业量身定做个性化产业政策、充分发掘"新加坡元素",营造知识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2.
完全竞争模型对于解释企业的竞争优势存在天然的缺陷。企业异质性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潜在原因,而企业家知识是企业异质性的重要来源。企业家知识的异质性与企业的异质性具有很强的耦合性,企业家知识的报酬递增性、创新性、默会性、资产专用性、市场不完全性等特点分别与企业异质性资源的价值性、稀缺性、难以仿制性、无法替代性以及非竞争性等条件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企业家至少部分地充当了企业异质性的承担者。  相似文献   

3.
刘忠广 《改革与战略》2010,26(12):47-49
文章认为,战略定位分为顾客导向和公司企业家精神导向,不同的战略定位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吸收会产生不同影响,获取知识、开发新知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外包合作中,顾客导向的中国企业获取的主要是显性知识,而过强的顾客导向会抑制隐性知识吸收。与顾客导向不同,具备公司企业家精神的企业通过外包合作努力获取未来需要的所有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而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知识经济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使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首先,它使产业结构理论分类法发生了变化,在一二三类产业之外,产生了新的第四产业,即知识产业.其次,它导致产业结构实际的变化,以知识产业为核心的第四产业开始取代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根据这种巨大的变化,我们的对策就是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之成为知识密集型的现代产业;要大力发展知识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形成强劲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5.
知识、垄断与产业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人类进入知识经济社会之后,知识要素对于产业发展、产业结构重组等产生重大影响。一个显著的现象就是,在知识产业领域,主要的企业形态是垄断性企业,而不是竞争性企业,这明显不同于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实践。不仅如此,这一显著现象还向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提出了挑战。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垄断有损效率,但在知识产业领域,恰恰是垄断提升效率,而打破垄断倒有可能损害效率。  相似文献   

6.
中国知识产业发展的战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产业化是知识经济的必然产物,知识的重要性已经凸现出来。介绍知识及知识产业的概念、特征,针对我国在知识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企业的发展和收益的提高,同企业家有着直接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家对企业的命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无数事实证明:振兴企业关键在人,选对一个人可能救活一个企业,选错一个人可能搞垮一个企业。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与企业家的素质密切相关,因为企业的舵手是企业家。为此,我们必须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提高企业家素质,以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企上性关企业。竞的关,,我企主中国企业家的素质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和企业家的市场实践、学…  相似文献   

8.
据不完全统计,在当今中国,总经理的数目超过了一千万。中国的经济命脉在某种程度上,就掌握在这一千万的总经理手中。有一项研究发现,中国目前存在着以下五种不同类型的总经理:事务型、技术型、战略型、组织型、资源型。并不是所有的总经理都是企业家,在这几种类型的总经理中,只有资源型总经理最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企业家。  相似文献   

9.
知识管理的实质是信息管理。企业家必须清楚地知道,知识究竟能否加以管理?非显见的知识和显见的知识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在企业的组织机构内收集和散布相关的知识,信息是非常困难的。企业家要能够促进知识传递,就必须在企业的组织机构中,协调好内部的知识市场。互惠,名声和无私心态,是促使知识在企业内部转移的三个重要的条件。而企业员工之间的相互信任,是企业知识市场顺利运作的必要条件。这种信任可以存在于企业员工和员工的个人层面,通过同事间密切的工作关系而发挥作用,它也可以存在于企业组织机构的层面,通过一种奖惩机制改善企业的化环境,促进知识的共享,阻止知识的隐藏。  相似文献   

10.
在21世纪,所有的经济和管理问题都将以知识为基础,企业家如果缺乏信息,或将阻碍企业进入市场,或将导致企业原有市场占有率的丧失,因此,确保企业拥有能够适应21世纪新环境的管理知识,是企业家的主要任务,适合21世纪的管理知识,是提高企业各种组织活动效益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是知识世纪。知识产业是新世纪的主导产业,知识产业的关键要素是观念、创意、思路和创新。未来是巨变的年代,未来属于思考和创新者。求新要思考,惟有思考才能作出正确判断;求新要重写游戏规则,无论战略、方向、组织运作都必须创新。对我国来说,若要在20世纪90年代崛起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新突破、新发展,就一刻也离不开科教,离不开创新和创造。这是我国经济在新世纪求得新发展的“华山一条路”。欲求经济新发展必求新观念思路决定出路。人们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思路,有思路就会有出路,才会有发展,思路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经济加速了知识的传播,知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参与竞争的核心力量。企业知识管理逐步被大多数中国现代企业所接受,并得到重视。本文以提高中国现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目的,通过研究中国现代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践,提出一套适合于中国现代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3.
知识经济的兴起,使知识上升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知识成了最重要的资源,“知识资本”成了最重要的资本,在知识基础上形成的科技实力成了最重要的竞争力。国家的富强,民族的的兴旺,企业的发达和个人的发展,无不依赖于对知识的掌握和创新性的开拓与应用,而知识的生产,学习,创新,则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因此,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企业家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应该牢固地确立起知识价值观,充分认识的价值。将推崇知识,智慧和创造,作为信息化社会或知识经济时代价值观念的核心,这是企业家能够知识知识经济,发展知识经济,驾驭知识经济不可缺少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陈刚  赵勇  鲁郁陶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11):131-134
文章以中部某市三家大型劳动密集型企业220名知识员工为样本,根据Blau & Boal模型和适应性响应模型,将员工划分为冷漠型、独狼性、公民型和标兵型四种类型,提出了面向中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不同类型员工的不同的保持战略。  相似文献   

15.
不同类型企业家创新方式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企业家、控制方式、创新类型统一于一个理论框架下 ,探讨了不同类型企业家与其内部控制方式及创新模式选择之间的关系。理论分析表明 ,事业偏好型企业家倾向于采取战略控制 ,并导致突破型创新 ;财富偏好型企业家倾向于采取财务控制 ,从而导致渐进式创新。  相似文献   

16.
知识积累和企业的内生成长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企业的同质性假设,标准经济理论把企业看作是既定技术条件下的最优化生产者,其生存和发展是外生的。而现实中,企业的创新性活动和内生成长却构成了经济持续变迁的主题。企业的成长表现为内部知识和能力的积累过程。知识积累的质和量的差异决定了现实企业之间具有不同的竞争优势和成长潜力。对企业内在知识积累机制的分析是理解和制定企业成长和竞争战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企业面对全球竞争的制胜法宝。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早在1965年即预言:知识将取代土地、劳动、资本与机器设备,而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但是,与传统的生产三要素不同的是,知识是无形的,难以量化的,并且可以无限复制,所以,如何对知识这个新经济时代最为重要的要素进行有效地管理,使之在现代商业竞争中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成了当前理论界和企业界最为关心的问题。什么是知识有学者认为,在企业里知识有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两种形式。知识有四个层次,分别是:资料、信息、知识、智…  相似文献   

18.
张洁  辛官忠 《湖南经济》2000,(12):36-37
目前,理论界正在热烈讨论关于鼓励资本、技术和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问题。不管讨论中各方的意见如何,这些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已在很多地方成为事实。这种分配方式之所以会在市场经济中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具有合理性。关于资本参与分配我不想讨论,在这里,想对技术和企业家才能参与分配的问题谈点看法。技术和企业家才能都与知识相联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用“知识”来概括。这里提到的“知识”,是指人类对已知领域所作的理性的、逻辑的归纳和总结,以及经过一定训练对未知领域具有的探索和开拓能…  相似文献   

19.
以海外子公司向中国跨国并购企业转移知识的过程为研究对象,围绕以下3个问题展开探索:一是中国跨国并购企业母公司所实施的不同类型的知识转移管控机制对其从海外子公司所获取的知识数量及知识价值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二是被并购的海外子公司所扮演的角色是否会影响到中国母公司所采用的管控机制类型?三是母公司该如何根据子公司知识的深度及宽度来实施最合适的知识转移管控机制?以95家成功实现跨国并购的中国企业数据为样本,探析正式管控机制与社会化管控机制对从子公司转移到中国母公司的知识数量及价值产生的影响,并通过实证分析,对与知识转移过程以及知识转移管控机制相关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及相关性分析,并在回归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这些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直接效应与调节效应。基于此,得出中国跨国并购企业知识转移管控机制的一般规律,以及海外子公司知识深度及宽度对中国跨国企业母公司实施的知识转移管控机制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知识管理的信息资源、竞争情报的建设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信息资源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资源的延伸和发展。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存在重大的关联性,应建立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竞争情报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