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初山东植棉始见普及发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鲁西、鲁北与鲁西南三大棉区。明中期后,商业性植棉业日渐兴盛。清代,植棉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在主要棉区,出现了专业化植棉生产的趋势,清末,随着棉田趋向集中,这一趋势进一步扩大。民国时期,植棉生产以抗战爆发为界分前后两时期。前期,美棉的扩大种植,促使植棉生产达到鼎盛阶段;后期,因日本侵略,植棉业遭到摧残,明显衰退。而在山东各解放区内,植棉生产却蓬勃发展,与敌占区形成鲜明对比。建国40年来植棉生产经历了恢复发展、起伏徘徊与调整飞跃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
宋代浙江蚕业生产的主要地区是在杭州以及钱塘江以南的一些地区,这些地区在北宋时蚕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生产的数量上超过明清时最为发达的嘉兴、湖州两地区。南宋以后,地处钱塘江以北的嘉兴、湖州两地区的蚕业生产迅速崛起,虽然在南宋时期这两个地区的生产数量还没有超过钱塘江以南的地区,但就其发展速度而言,是钱塘江以南的地区无法相比的,大有取而代之之势。至明代杭嘉湖地区作为我国蚕业生产中心的地位才真正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3.
袁琳 《农家之友》2014,(10):11-11
<正>广西的蚕茧产量和缫丝生产规模均排全国第一,生丝产量占全国总产量四分之一。但产业化程度不高,蚕桑品种有待改良;加工业总量较小,产业链短,丝绸工业仍以缫丝加工为主;织绸刚刚起步,印染、服装、丝制品几近空白;茧丝绸贸易渠道不宽,出口贸易渠道少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广西茧丝绸业健康协调发展。专家表示,广西要跳出产业看产业,不要"在一根丝上吊着",也不要"在一棵树上吊着"。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祁广军认为,广西在发展种桑、养蚕、缫丝等传统桑蚕业的同时,已研制出桑果酒、桑果醋、桑叶茶、桑枝食用菌等产品,蚕  相似文献   

4.
自1970年以来,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茧丝生产国,推动着世界蚕丝业的发展。1995年我国的茧丝生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7.9%。我国是世界茧丝生产大国,但远不是生产强国,在蚕业经营规模与生产技术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本文利用各蚕业主产国的生产统计,对蚕业经营规模和蚕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国际比较。(一)比较对象的确定自70年代以来,世界蚕业生产迅速发展,虽然亚洲仍是世界蚕丝的主产地,但是蚕丝业的国别构成及其局部的地理分布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表1所示,世界蚕茧总产量由1970年的34.3…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7月5日,广西现代蚕业工作会议在宜州市召开。会议总结了过去10年广西蚕业的发展,部署“十二五”时期大力推进广西蚕业发展工作。广西区党委副书记陈际瓦、广西区政府副主席陈章良、广西区党委副秘书长蒋洪、广西区政府副秘书长曾东、广西农业厅厅长张明沛等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6.
夹江县栽桑养蚕历史悠久,蚕茧收入成为蚕区农户的主要经济项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县政府组织广大干部和科技人员对全县蚕桑生产几起几落、徘徊不前的局面进行多次研讨,经过科学论证,结合实际,按客观规律,制定了发展蚕桑生产和建设生态蚕业的长远规划,并作为“七五”期间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层层狠抓落实。经过几年的努力,蚕桑生产得到快速发展,蚕业生产出现了好势头。在此,我就夹江县建设生态蚕业的有关问题,提供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开发蚕副产品大有可为我国是蚕业的故乡,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每年都有大量的蚕沙、蚕蛹、蚕蛾和下脚丝等副产品产生。若将这些蚕副产品开发利用,其经济价值是很可观的。蚕沙(即蚕粪):含粗蛋白15.4%,粗脂肪2.6%,粗纤维19.6%,可溶无氮物36.2%。...  相似文献   

8.
玉蚕二号     
<正>玉蚕二号由玉林市蚕业技术推广站培育而成,于2013年通过审定,可在广西蚕区夏秋期饲养。产量表现:农村鉴定:单张产茧量33.06kg。饲养技术要点:1.严格执行消毒防病制度,净化养蚕环境,减少蚕病发生。2.采用两段高温感光催青,稳定化性:前期第1~4天温度  相似文献   

9.
《致富之友》2004,(3):24-24
蚕吐平面丝,是蚕茧生产上的一大革新。平面丝是在蚕儿饲养过程中通过改变蚕吐丝的条件,将蚕放在平面物上,自然吐积成平面状的丝,然后经过脱胶而成。平面丝可直接加工成书画丝纸、贴绢、丝棉被以及多种工艺品,是蚕农提高经济效益的好方法。其生产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0.
近代时期,在农产品商业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水果种植的高收益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事水果专业化生产,农民不仅在高山、荒地、沼泽等处开辟果园,而且还将原先用于种植粮食的土地改种果树,并将所产绝大部分果品销往各大商埠。这一“替代农业”的现象反映了中国近代水果产业发展的基本微观逻辑,即从农业生产角度为提高土地经营收益而做出的变革。审视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30年代,在供给方面,中国近代水果产业发展表现为在引种改良的基础上扩大专业化种植,在需求方面则表现为稳定在华外国人群体的需求,同时亦注意培育本国消费者和海外消费者群体的消费习惯。然而20世纪30年代之后,水果产业发展严重受到储藏与交通技术落后的影响,并在国际竞争中受到贸易条件变化的冲击,这表明“替代农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其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波折与瓶颈。  相似文献   

11.
萧正洪 《中国农史》1992,(4):86-89,41
秦巴山区开始利用柞蚕不晚于16世纪末而不是通常认为的17世纪末。但柞蚕放养业最兴盛的时期则是乾隆后期即18世纪后半叶,这同流民对山区的开发、市场条件的改善和技术的推广等因素密切相关。但至清后期,柞蚕业走向了衰落。从技术上看,这里的柞蚕放养技术是从山东引进的,推广工作曾进行了数次。《教养山蚕说》和《蚕桑简编》二部文献反映了从暖茧制种到采茧等各项技术的细节,对研究清代陕南柞蚕放养业的状况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蚕业因其产业链条长、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而著称。在南国广西,蚕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最近几年,在国家"东桑西移"、西部大开发战略指引下以及区内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广西蚕业的发展迅速,成为了当地农业新支柱。回顾广西桑蚕业十年发展历程,我深深地体会到,广西作为后发展欠发达地区,有着巨大的区域合作和加快发展的机遇与潜力,展望"十二五",广西蚕业大有希望。  相似文献   

13.
清中叶之后,由于闭关锁国政策和墨守成规的思想影响,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占据世界领先地位的蚕桑业逐渐开始衰落,有志之士认识到蚕业生产技术改进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在实业救国的背景下,清末太湖地区掀起了如火如荼的蚕种改良和兴办蚕桑学校的浪潮。这些蚕桑学校不但是蚕业生产技术改革的承担者,还在改良蚕种的制造和推广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得近代太湖地区的蚕种改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农家之友》2004,(11):7-7
花卉苗木生产被誉为“朝阳产业”,然而今年,这个“朝阳产业”却遇到了市场“寒流”:一些常规苗木的价格骤降,业内人士纷纷认为苗木生产进入微利时期,扩种必须三思。“朝阳产业”缘何会遭遇市场“寒流”?业内人士分析,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育苗面积迅速扩大,供大于求的局面已初露端倪。各方面的数据表明,全国的苗木产量与日俱增,两年内苗木生产面积翻了一番还  相似文献   

15.
盐城市是江苏和全国的重要蚕茧生产基地,现有桑园20余万亩,年产鲜茧32万担。近年来,该市东台等地通过组建蚕业合作社,努力推进蚕业产业化,取得了很好效果。一、蚕业合作社运行的效果明显1、提高了蚕茧生产水平。蚕业合作社以服务为宗旨,以推广普及适用科技为己任,促进了科技兴蚕工作。据东台市梁垛镇调查,合作社社员应用技术达到了5个百分之百,即:小蚕共有率、桑园摘芯率、大蚕省力化技术应用率、方格蔟使用率和室外预挂率达到100%。各地都反映,合作社社员的茧质各项指标普遍化比面上蚕农高5-10个百分点。由于蚕业合作社的普及和社员茧质的普遍提高,东台市的茧质已从省内中等水平跃居为全省前列。2、增加了蚕农收入。社员由于技术到位,蚕茧的产量、质量显著增加,收入也相应增加。东台市统计,去年社员春茧张单产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0斤,亩产茧高18斤,张茧产值在700元左右,亩产  相似文献   

16.
古代江南,尤其是太湖流域南部,蚕业生产相当发达,与之相关的民俗事象也十分丰富多彩,其中如马头娘、蚕姑等神灵崇拜,蚕月与蚕禁,蚕农岁时、婚丧习俗等等,都曾在当地长期广泛流传。这些习俗,是伴随着本地区蚕业生产的历史发展而产生并不断生衍、丰富起来的,具有十分浓郁的区域特色,它们不仅反映了蚕农的心愿祈求和观念意识,同时也对当地的蚕业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贵州蚕业生产解放前主要是放养柞蚕,1956年开始发展栽桑养蚕至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部分地区的农民找到了一条脱贫之路。从贵州蚕业生产的现状来看,有喜有忧,为使贵州蚕业生产能够持速、健康地发展,特提出几点措施及建议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清代前期的榨油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建青 《中国农史》1994,13(2):59-68
油的消费与生产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经济发展而扩大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清代油料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作为在产品加工业的榨油业发展,地域扩大,商品量增加。榨油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9.
蚕业生产与蚕桑学科现状 我国是世界重要的丝绸生产国,蚕茧产量和生丝产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75% 和 65% ,生丝和丝绸出口分别占世界总量的 70% 左右,是我国唯一能垄断国际市场的并具有庞大的数量优势的国际型商品。我国现有 28 个省(市)自治区有蚕业生产,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四川、广西、重庆、山东、安徽、湖北等省市,目前全国约有桑园面积 900万亩,发放蚕种 1500 万张,生产鲜茧40 万多吨,产值约为 700 亿人民币,茧丝绸出口创汇 30 多亿美元。 我省位于长江中游,处于南北气候的过渡地带,是我国蚕业区划中最适宜发展蚕桑生产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20.
对柳城县2008年蚕户桑蚕生产情况及2008年冬至2009年春桑园管理情况、2009年蚕户桑蚕生产准备情况等进行调查,就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指出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并对我县桑蚕业发展提出建议:即要使柳城县桑蚕业得以持续、稳步、健康发展,目前必须做好蚕户的思想安抚工作,采取措施消除蚕农顾虑徘徊思想,加大桑蚕技术服务力度,推广良种良法,建立生态蚕业结构,开展桑蚕副产品综合利用和冬闲桑园、蚕房的复合经营,提高蚕户养蚕成功率,提高蚕茧单产和质量,提高种桑养蚕经济效益,提高蚕户桑蚕生产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