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一、清代及民国时期的会计(一)清朝时期的会计清朝(1616~1912),满族人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所建,初名后金。1636年皇太极(努尔哈赤之子)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军入关,不久进占北京,国都由沈阳改定北京。清承秦汉之制,国家财政与皇室的财政分设组织机构管理和核算。国家财政主管部门仍为户部,另外户部直接控制三大国库———银库、缎匹库和颜料库。到了清代,“簿账”的说法日渐消逝,而“账簿”的称谓已习以为常。订本账一般用蓝布封面,粘贴红色标签,上面用毛笔书写“流水账”、…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国家农业政策性银行,如何支持“订单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农发行面临的新课题。在“订单农业”的实施过程中,农业发展银行虽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收购所需资金予以了贷款支持,但对“订单农业”中的生产环节,加工环节尚未发放贷款支持,有待于探索解决。在WTO框架下,我国对农业的支持,性质上属于政府行为,是一种财政行为或准财政行为,相应地支持方式也被限制于财政转移支付和农业政策性金融部门的信贷投入。因此,对于发展“订单农业”,除了财政支持外,更需要农业发展银行发挥独特的职能优势,增加…  相似文献   

3.
财政分权助推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政府环境治理责任的关注。本文以财政分权理论为依据,将“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视为一次准自然实验,选取2004-2019年1649个县(市、区)为样本,使用渐进双重差分方法估计了“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县域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相较于非改革试点县(市、区),改革试点县(市)在经历“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后,其雾霾浓度显著降低;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旧成立;第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县域空气质量的改善作用主要发生在强市下辖县(市)、强县(市)以及明确了省县(市)财税分成和财政支出责任的改革试点县(市);第三,从路径机制上看,“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主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改变财政支出偏向推动实现改革试点县(市)空气质量改善。  相似文献   

4.
《江苏农村经济》2006,(3):20-20
[本刊讯]“十五”时期特别是近三年来,江苏省各级财政部门坚持把服务三农作为财政工作的重要主题,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着力支持解决“三农”问题。财政对“三农”投入规模之大、惠农政策含金量之高、落实措施之实、农民得实惠之多,为多年来少见。连续大幅度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初步统计,2005年仅省财政对“三农”领域的各项投入就达150.4亿元,在2004年增长55.3%的基础上又增长了32.9%。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减法”“加法”一起做。2003年,取消农业特产税,降低“两工”和以资代劳数额。2004年,全省农业税税率由7%调减为4%,全…  相似文献   

5.
李勇 《农业经济》2023,(1):93-95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持续加大预算投入,完善税收支持政策,优化财政补贴政策,强化财政专项债券作用,用好政府投资基金,强力支撑了“三农”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征程中,稳住农业基本盘,要从我国农业基础尚不稳固的现实国情出发,围绕完善财政政策设计、聚焦精准性和有效性、强化财政与金融联动几方面持续加力。  相似文献   

6.
贫困被视为人类幸福的敌人。我国脱贫攻坚战略在取得成效的同时面临返贫风险,财政对阻止返贫的机制及效用值得重视。本文探讨返贫发生机制及财政“阻返”作用机理,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8年数据,在A-F多维贫困测量的基础上识别家庭的多维返贫情况,并使用多元Logit模型分析家庭财政转移支付的“阻返”效应。结果显示:家庭财政转移支付中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能显著阻止脱贫家庭返贫的可能,现金转移支付的“阻返”和阻止致贫或持续性贫困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2005年1月1日起施行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设有为核算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到财政等有关部门的补助资金的“补助收入”会计科目(科目编号522)。同时,该制度在会计科目设置的附注中说明:有接受国家拨入的具有专门用途的拨款的,可增设“专项应付款”科目(科目编号241)。在实际工作中,“补助收入”和“专项应付款”这两个科目的运用很容易混淆,因此,在使用时要注意区别。  相似文献   

8.
《农村工作通讯》2011,(19):64-64
日前,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出台文件,就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提出意见,要求在财政、保险、税务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支持,提升全省农业对外合作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意见明确,从明年开始,省财政“走出去”专项资金的增量资金,将重点对农业企业“走出去”给予倾斜。每年安排的省财政支持“走出去”专项资金中,20%用于支持农业。  相似文献   

9.
《农村工作通讯》2011,(16):64-64
日前,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出台文件,就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提出意见,要求在财政、保险、税务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支持,提升农业对外合作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意见明确,从明年开始,省财政“走出去”专项资金的增量资金,将重点对农业企业“走出去”给予倾斜。每年安排的省财政支持“走出去”专项资金中,20%用于支持农业。  相似文献   

10.
一、林业专项贷款“九五”执行情况“九五”期间,国家对林业加大了扶持政策力度,在国家林业局、财政部和中国农业银行的支持下,我省林业治沙贷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九五”期间,我省林业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的总投资为83187万元。其中利用三项贷款以及通过三项贷款吸引其它投资31781万元,占我省林业总投资的38.2%;其中落实的三项贷款为22966万元,占我省林业总投资的27.6%。通过三项贷款共争取落实了国家财政和省级财政给予的贴息资金为1610万元,占我省林业总投资的1.94%(中央财政共贴息92…  相似文献   

11.
《农村工作通讯》2011,(15):64-64
日前,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出台文件,就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提出意见,要求在财政、保险、税务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支持,提升农业对外合作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意见明确,从明年开始,省财政“走出去”专项资金的增量资金,将重点对农业企业“走出去”给予倾斜。  相似文献   

12.
2006年财政支持“三农”的力度更大,措施更实,广大农民得到的实惠更多。  相似文献   

13.
第一种观点:“工业反哺农业”就是要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财政支出,这是对的,但不全面。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最基本要求是对农业的“予”要大于对农业的“取”。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必然要求增加国家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但除此之外,还应该包括改革和消除所有歧视农民的政策,更加公平地对待农民,因为任何歧视都意味着“三农”利益的损失。  相似文献   

14.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广泛开展,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0年,各地加大“一事一议”指导监管工作力度,积极探索实践,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推动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顺利开展,加快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5.
免除农业税标志我国农村税费改革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也为村民自治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税费改革及免税之后,村民自治也面,临的一些新的困难于口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及村民自治面临着财政、制度和技术的困难。本文通过对我国若干省、市的调查,考察和分析税费改革及免除农业税对村民自治及村务公开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探讨“后税改时代”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制度、技术及财政基础,以进一步完善和促进村民自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村集体经济组织接受各级财政补助的资金和项目越来越多,补助渠道及方式也更加多样,因此加强对财政补助资金的管理与核算也就显得日益重要。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陆续执行并新出台了一系列财政支农政策,如与粮食生产有关的“一免三补(免征农业税,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和购买农机具补贴)”、与农村义务教育有关的“两免一补”、与民生有关的支持乡镇卫生院和敬老院改造等等。这些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无疑是党和政府向农民送上的一份“大礼”,已经或即将使广大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和好处。  相似文献   

18.
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在日前由该部和世界银行举办的“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国际研讨会上表示,中国经济和中国财政将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有条件逐步建立统一的、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从4个方面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让人人都能享受公共财政的阳光。  相似文献   

19.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十五”时期是我省财政支农惠农政策出台最多、资金投入力度最大、农民受益最实、资金使用效益最好的一个时期,农村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取得新的成效。一是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累计减轻农民和涉农企业负担59.8亿元,基本实现了“少取”的政策目标。二是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全省财政支农支出477.43亿元,比“九五”增长55.2%,财政用于教育、卫生、文化、广电等领域的支出也重点向农村和农民倾斜,较好体现了“多予”的政策导向。三是改进财政支农方式,有效探索了“放活”的政策路径。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小康、文明、生态、和谐的云南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按照“增加投入、引导放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规范管理、提高效益”的思路,努力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为全省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和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20.
空心村是农村人口非农化的伴生现象,主要表现为村庄废弃和土地闲置浪费。全国空心村占地大约1.14亿亩,相当于5个北京市的总面积。根据测算,治理空心村可以挖掘30%~40%的增地潜力。现在,每年有近1500万青壮年人口从农村转移,留守农村的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改革开放35年来,中央出台了15个“一号文件”,都强调要解决“三农”问题。但客观情况是,全国800个产粮大县,无一例外都是财政弱县和农民穷县。黑龙江省70个产粮大县中,有43个财政收入不足亿元,有21个没有摘掉贫困县的帽子,有60个靠财政转移支付维持政府运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