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6年,按照中央对国企改组、改制的进程和规划,所有国企将在这一年转变传统身份,引入股份制,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下传承的行政模式和行政管理,传统的国企老总身份将“终结”,将不再具有行政级别,将不再官商一体……股东会决策,董事会选举,聘任,解聘等程序,将出现在新国企老总的生涯。 他们将不再被国家包着养着护着,而以往无论经营成绩如何,只要不犯原则性错误,几乎都可以在企业闻轮岗走来调去,都可以转瞬是商,又忽然顶冠乌纱,风光无限,直至退休。 新一年,国企老总行政任命将逐渐减少而让位于市场程序抉择,经营亏损或落败将不再财政兜底或核销,而将具化为追究当事老总的责任,薪酬惩罚,甚至刑罚。 国企老总,安身立命升职发财将靠业绩说话,辞职与被辞将家常便饭,碌碌无为安事俸禄的时代过去了,不进则退,退就下岗,而进则如何突围?  相似文献   

2.
经营亏损或落败将不再财政兜底或核销,而将具化为追究当事老总的责任,薪酬惩罚,甚至刑罚。  相似文献   

3.
刘亮 《资本市场》2006,(1):59-60
经营亏损或落败将不再财政兜底或核销,而将具化为追究当事老总的责任,薪酬惩罚,甚至刑罚。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我国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吸收了西方国家先进的管理理念,企业整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由于国有企业曾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存在,国企当前管理体制还没有彻底转变,实质上仍是行政管理体制主导,而非经营体制,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国企发展需要。本文将从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出发,分析现阶段国企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公平偏好、身份模糊与国企经营者薪酬规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转型期,政府主管部门为何要对国企经营者薪酬进行严格的规制?本文建立了一个包含政府主管部门公平偏好的薪酬激励模型,强调薪酬规制内生于政府对社会公平问题的关注和转型期国企经营者身份的模糊性.出于对国企初次收入分配的公平偏好,政府主管部门对国企经营者薪酬有进行规制的冲动或倾向;而转型期国企经营者的身份模糊性,直接导致其保留收入的不确定性,进而为政府主管部门实施薪酬规制提供了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6.
在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坚定不移地深化国企改革,使国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带动作用.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改革进一步落实的一年.在“十三五”期间,国企需要深度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政企分开;需要促进部分竞争力不足的国企进行资源优化,即实行重组或破产;需要打破传统的行业垄断,提升国企在市场调控下的抗风险能力;需要适度转变为混合所有制企业或股份制企业,融资后补足管理短板,开放思路,让技术创新有前瞻性的同时,有实际使用价值,增加产品附加价值,更符合国内外市场需求,更符合消费者需求.  相似文献   

7.
卢绍武 《发展研究》2002,(10):51-56
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WTO规则绝大部分是规范政府行为的,因而中国入世首先是或主要是中国政府入世,中国公务员入世。根据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WTO规则,我国政府的行政理念、行政体制、行政程序、行政文化、行政方式等等,必将陆续发生一系列变革。 一、全面转变行政理念 一切正确行动都有赖于正确思  相似文献   

8.
黄再胜 《当代经济科学》2011,(6):103-108,126
转型期国企经营者选择的“政府化”,导致国企经理身份定位模糊。国企经理“亦官亦商”引发利益相关者针对国企经营者身份的多方博弈。国企经营者的身份博弈造成国企高管激励制度扭曲,加剧国企公司治理的“内部人控制”,最终削弱改制后国企的自生能力。结合国有企业经营性质差异,加快推进国企经营者选择机制的二元化改革,实行国企经营者的分类管理,是当下实现国企高管身份明晰化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9.
张志宏 《经济论坛》2001,(14):23-23,27
龙安集团董事长吴有元谈到的“国企老总‘围城现象’”,集中反映了一些国企老总的内心矛盾与困惑,也折射出国企改革进程中的一些问题,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对国企老总的有效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形成,导致“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动力不足的问题”。为此必须加速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一、缺少有效激励机制是关键问题吴有元指出:“在今天的客观形势下,对人最实实在在的激励还是‘名’、‘利’二字。而恰恰在这‘名’和‘利’二字上面,我们国企老总处境十分尴尬。”这反映出目前激励机制方面存在着很大问题,同时也说明国企老…  相似文献   

10.
国企亏损或倒闭,国企老总难逃其咎,即将出台的处罚细则如何落实问责制的本意,还有待实证。  相似文献   

11.
《当代经济》2005,(6):5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深化国企改革研讨会上,著名经济学家邱兆祥对国企的产权改革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综合起来看,国企问题并不单纯是进行产权改革和进行股份制改造所能解决的。国内有些学者认为,现在国企存在的诸多问题,都是由单一的产权带来的,他们认为抓好了产权改革,进行一些单纯的产权制度改革,现在的问题就能解决。有些学者提出要进行国企民营化的改制。国有企业几十年来搞不好,而私企老板短时间就能救活?如果私有化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为什么美国每年还有许多私营企业破产之后重组呢?俄罗斯推进私有化的初衷是克服国有企业的低效率,然而在私有化以后,至今私有化的企业并没有显示出更好的效率,在很多领域还不如原来的国企。其实国企老总当中也有经营行家,只是由于经营体制的关系.我们疏忽了他们.私企老板中尽管有不少的优秀企业家,  相似文献   

12.
政策性负担、市场化改革与国企部分民营化后的业绩滑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春  孙亮 《财经研究》2013,(1):71-81
通过考察国企部分民营化后政策性负担的变化,文章为政府干预与我国国企部分民营化后业绩滑坡之间的关系搭建了一座中间桥梁,并提供了相应的治理手段。研究表明,国企部分民营化后的政策性负担显著增加,且国企所在地区扩大就业的需求越大,其政策性负担的增加就越显著。而政策性负担的增加对国企部分民营化后的经营绩效有显著负面影响,加剧其业绩滑坡。进一步的研究还表明,无论是IPO发行从配额制向核准制转变的市场化改革,还是各地区市场化进程的推进,都能显著减小我国国企部分民营化后政策性负担的增加程度,从而可以成为提高部分民营化成效的重要治理手段。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市场经济的运作越来越规模化,企业也逐渐成为市场主体。在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每一个企业都必须改进、完善,才能使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持续经营下去。以国企为例,在国企的日常经营中,经营者的经营观念已由对物资资本的重视逐渐逐转变到对人力资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电子政务作为现代政府行政的一种表现形式,有其特有的文化理念和工作模式,是对传统行政的一种批判和扬弃。但作为行政实践的具体产物,电子政务的产生和发展又将是传统行政向现代行政历史转变的交汇。站在历史的转接点,只有摒弃主观臆测,客观正名到底何谓电子政务、电子政务如何是传统行政与现代行政的转折以及又如何是传统行政与现代行政的交汇,我们才能找准前行的方向,坚定改革的步伐,在明确政府职能定位的同时,有效促成传统行政向现代行政的转变,提高政府行政内效率。  相似文献   

15.
资本经营与国企搞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企业管理领域正处于由生产经营型向资本经营型转变的过程中.资本经营已成为经济领域中最时髦的话题或名词.但是,什么是资本经营?其内涵是什么?其经营的目标又是什么?为什么要开展资本经营?资本经营与国企搞活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是国企进行资本经营前必须首先要明确的.  相似文献   

16.
更正     
《资本市场》2006,(3):8-8
国企职工“下一步”文/金星(福州)(读2006年第1、2期合刊《2006,国企老总下一步》后) 我们这一代差不多是随着国企一起成长的,年轻的时候在一家机床厂当学徒,后来当技工,再后来辞职去南方,算是下海吧,如今有点成绩了。世纪之交回北京的时候,遇到了以前厂里的同事老方,和我一样已经是奔五的人了,但他下岗了,因为厂子经营不好被卖了,他干了快30年了,给了6万块钱, 说起这事的时候,他就气的发抖,他说,工人们不是不努力,可管理有问题,领导只顾  相似文献   

17.
我国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涌现出一大批经营生产一片欣欣向荣的国有企业,向人们有力地展示着国有经济的强大优势.同时,在一部分国企因为缺少资金而向政府、财政、银行伸手求助的时候,一些外资企业、乡镇企业等对国企十分看好,纷纷提出与国企联手合资、合作的强烈意向.同样的国有经济,同样的外部环境,在国有企业的优势上何以出现如此大的反差?据对各地一些生产经营活跃、经济效益良好的企业的观察,它们身上可以概括以下几方面的优势,而这也正是外资看好中国国企的目力所在:  相似文献   

18.
转型期,政府主管部门为何要时国企高管薪酬进行严格的管制?文章建立了一个包含政府主管部门公平偏好的薪酬激励模型,强调薪酬管制内生于政府对社会公平问题的关注和转型期国企高管身份的模糊性.出于时国企初次收入分配的公平偏好,政府主管部门对国企高管薪酬有进行管制的冲动或倾向;而转型期国企高管的身份模糊性,直接导致其保留收入的不确定性,进而为政府主管部门实施薪酬管制提供了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19.
影响高科技企业组织变革和企业家成长的因素很多,本文拟从信息资源的角度考察信息资源的变化对企业组织运行机制和企业家角色的影响。一、信息资源的变化要求相应的组织变革和企业家成长当今的人类社会正经历着极其深刻的变化和不断的创新改组。迈进ZI世纪,人类将进人知识经济时代,可以说,国家之间的竞争已不再仅仅停留在物质资源的竞争上,而是在进行着信息资源的竞争。现代企业即使是大的跨国公司,都代表着一个或几个国家的利益,因此现代企业经营从本质上说是信息资源的经营,而不是资本经营,或科技经营。其中,信息资源又可称为…  相似文献   

20.
《经济研究》2017,(10):98-112
政府补贴、自然垄断定价权和行政进入壁垒的存在导致中国产生了以上游国企垄断、下游非国企竞争为特征的垂直生产结构,并引发了企业之间的资本错配。本文构建了含有垂直生产结构和利率管制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了资本错配的产生机理。结果表明:在垂直生产结构之下,国企尤其是亏损国企不仅凭借垄断地位挤占了非国企在上游行业的投资空间,而且通过抬高中间品价格削弱了非国企在下游行业的投资动机,导致资本明显错配,而利率管制则强化了垂直生产结构的影响。借助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国企改革(核心是消除行政进入壁垒),当经济体达到新的均衡时,国企和非国企资本错配的问题将会显著改善,总产出将增加24.2%,居民消费将增加66.9%。本文研究还表明,两类改革不应该先后进行,而应该同时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