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记事本     
刘墉 《宁波通讯》2012,(4):62-62
我想大部分在外工作的人,口袋里都会准备小记事本,记录朋友的名字、地址和电话。我也有一册小小的记事本,是电信局几年前随电话簿赠送的,虽然上面已经记得密密麻麻,纸张又破又旧,但我总是合不得将它扔掉。因为我不能一天没有它,否则跟朋友的联络就大成问题,同时每当我翻阅它们时,过去的岁月便很快地再度展现在眼前。我能从记录的次序,回忆认识朋友的先后,并联想当时的情景。  相似文献   

2.
学会忘怀     
聂静 《中国高新区》2010,(6):124-124
某天傍晚,我去看望一位朋友,他遭人诬陷了。喝茶时,朋友接了个电话,我不经意听到是有人要告诉朋友是谁诬陷了他。朋友赶紧拦下:你可千万别告诉我,我不想知道。当时,我特别诧异,朋友见状忙解释道,知道了又怎么样?有些事情不需要知道,需要忘记。  相似文献   

3.
我去拜访一位事业上颇有成就的朋友,闲聊中谈起命运。我问:“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命运?”他说:“当然有。”我再问:“命运到底是怎么回事?既然命中注定,那奋斗又有什么用。”他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但笑着抓起我的左手,说不妨先看看我的手相,帮我算算命。朋友给我讲了一通生命线、爱情线、事业线等诸如此类的话后。突然,他对我说:“把手伸好,照我的样子做一个动作。”  相似文献   

4.
1998年秋末从美国回来,有在刊社工作的朋友约我写些随感之类的文章,我迟迟交不了卷儿。朋友感到奇怪,1982年我第一次去美国,回来后写了一本十几万字的小册子《过海日记》,这次旧地重游没有新鲜感了?我说不是,美国不是我的“旧地”,这次重游比第一次感受更...  相似文献   

5.
段乐蒙  立鹏 《走向世界》2009,(17):76-77
难得周末,与好友小聚,提及自己总想找一种方式摆脱繁忙工作的束缚,得到身体与心灵完全释放的想法,朋友笑容神秘,兴奋地说有一个地方要向我推荐,不由分说,朋友就开车带我前往她口中“去了就不想离开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薛涌 《中国报道》2014,(2):96-96
我的生活圈子里,有高学历教育背景的人居多。最近渐渐发现,这些朋友中的中国人,居住在美国的和居住在中国的在业余习好上越来越不相同。有位在北大当教授的朋友,在最近的电话交流中,他抱怨自己年纪大了(不到50岁),身体越来越不好。他把一切归结于中国成功者典型的生活习惯:应酬多,一席一席地吃,一杯一杯地喝,出行足不沾地,总坐在车里……我接触的国内同类型的朋友,大致也都如此。  相似文献   

7.
模糊的对岸     
一朋友来京,问我有什么好的投资项目。我说投资都找到我头上了,说明你闲钱实在是太多了。他苦笑,说被国企挤得只剩下钱了。  相似文献   

8.
这件和田玉子料“瑞兽卧桃”挂件,是几年前一位朋友转让给我的。与其说是转让,不如说是我抢来的:那天朋友才买来此件,被我撞见,一见欢喜!我请他让与我,他说什么也不肯。可是我太喜欢了,所谓“君子佩玉”,我一直想挂一件玉器在身上,  相似文献   

9.
滕飞 《西部论丛》2005,(12):77-77
还记得初识《西部论丛》是在一年前的一次朋友聚会上。那天我们三五好友约在一起,大家玩得甚欢,其中一位朋友兴奇地说“今天我在单位发现了一本名为《西部论丛》的杂志。主要内容是讲“西部”问题和金融改革的.和我们的工作及生活十分贴近。我觉得闲暇时看看挺有意义的,你们如果有兴趣,我改天带给大家看。”就这样,我和《西部论丛》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0.
燕子 《中国西部》2011,(13):100-105
不久前,朋友带我拜访了一位剪纸民间艺术家,但看到她的作品,我一下被这种质朴的艺术形式所吸引并感动,引起了我对剪纸艺术的浓厚兴趣。通过她使我对剪纸艺术有了一些了解。  相似文献   

11.
杜枫  刘富国 《走向世界》2014,(28):37-39
“我很喜欢青岛的天气。当时是一个朋友劝我来青岛的,来之后我就喜欢上了这个城市。现在在青岛,我有很多朋友,关系都非常好。”来自英国的高寒,朋友推荐他到青岛旅游,结果他干脆在青岛居住了下来。 美国《华盛顿邮报》一份报告对居住在34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人所享受的经济机遇和生活质量进行了考察。该报告显示,中国和泰国是两个最适合外国人居住的国家,其中“好客山东”是中国旅游的著名品牌。  相似文献   

12.
心怀感激     
茹喜斌 《宁波通讯》2012,(23):74-74
同事今天情绪有些低落,因为出差看望朋友时受到了冷落。这朋友是他大学同学,曾得到他不少帮助。他说:“现在真的是朋友速朽的时代了。”同事一阵感慨。我说这经历我也有过,想开点就没啥了。  相似文献   

13.
最近,听一位朋友说,他的小孩有病住进中国兰州的一家某某医院。动手术的前一两天,他照以往惯例给主治大夫、麻醉师等有关医务人员每人分送了多则五、六百元。少则一、二百元的红包。当时送红包时,大夫们没多推辞就收下了,送出後,我这位朋友心里也就塌实了许多。可第二天下午,我朋友却发现大夫们一个一个分别来到病房,每人手裹拿着一叠信封,上面写着某某某的名字,将信封一个一个送给病人及有关人员。  相似文献   

14.
刘齐 《东宇经纬》2001,(2):35-36
上周末我正在家中闲坐,忽有朋友来电话道喜,说我已被评为诺贝尔学奖的候选人。这个喜讯太大,别说我这种轻易沾不上好事的普通家伙,就是奖章累累的泰斗听了,怕也要东张西望,满腹狐疑,轻易不敢高兴。我认定是朋友在开玩笑。朋友说,该信息是他亲眼所见,印在醒目之处,白纸黑字,真真楚楚,而且已经流传开了,大街上不少人都知道。  相似文献   

15.
2011年的国庆节期间,我去了一个陌生的国家待了几天。临行前,我的很多朋友,有中国朋友也有外国朋友,问我此行的意义。特别是有这样一个说法,我听到它的次数太多以至于它已经成了一句口头禅,那就是"你只能看到他们想让你看到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广州的一位朋友家里,看到几件美不胜收的瓷器.上面绘有人物、花草、动物、风景等各种画面.在其多宝阁中被柔柔的灯光一照,反射出五颜六色的光彩,煞是好看。我不由的追问起这种工艺品的名称,这位朋友不无自豪地说,这就是被当地称为“三雕一彩一绣”的广彩。我不禁对广彩产生出极大的兴趣.并询问起它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7.
按中国人的传统习惯,除非有特殊情况,一般不愿意向别人借钱,然而这几年情况有很大改变。前几年,我遇到一个杀熟的朋友。其实平时接触也不算太密切,偶尔遇到,据说他在搞一个大工程,眼看就要发大财。过了几天,该朋友给我打电话,说有急事,手头临时缺几千块钱,问我能否救个急。  相似文献   

18.
按中国人的传统习惯,除非有特殊情况,一般不愿意向别人借钱,然而这几年情况有很大改变。前几年,我遇到一个杀熟的朋友。其实平时接触也不算太密切,偶尔遇到,据说他在搞一个大工程,眼看就要发大财。过了几天,该朋友给我打电话,说有急事,手头临时缺几千块钱,问我能否救个急。  相似文献   

19.
曾经有个朋友对我说:某某当年和我一起做小买卖,钱还没有我挣得多,现在居然进了《福布斯》富豪榜,真是祖坟冒烟,撞了大运。这位朋友现经营着一家小企业.每年能有几百万的利润.但当年的伙计却已身家数亿.难怪他会横生感慨了。  相似文献   

20.
老俵四盼     
我在农村工作多年,有许多农民佬俵朋友,他们喜欢同我讲心里话,交谈中了解到,目前他们有四盼:一盼化肥农药的价格低一点。八十年代初卖一担谷子还可以买到一包(100市斤)尿素。而现在卖两担谷子还难于买到一包尿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