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郭荣 《中国报业》2023,(6):166-167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升级,互联网逐渐成为人们获取各类信息的主流途径。观之媒体行业,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等信息的方式已不再局限于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途径,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新媒体途径的获取方式。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势在必行,二者间的优势互补,让媒体行业搭上时代列车,驶入迅速发展的快车道,这是媒体行业的必经之路,更是时代的呼声。本文通过论述当今社会背景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各自优势与其存在的意义,从而论证二者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蒋敏 《中国报业》2022,(13):116-117
新媒体改变了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和阅读的方式,传统的新闻制作方式和呈现平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新媒体是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产生的,新媒体利用数字技术,经过计算机网络和无线通信等载体,以PC电脑和移动手机为终端,为广大用户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新闻标题是新闻的门窗,因此要通过全新的新闻标题吸引更多的受众。  相似文献   

3.
陈晶晶 《中国报业》2014,(10):23-24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当前各种电子媒介进入人们的生活,形成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具有时效性快、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等特点。新媒体时代的各种传播方式改变了媒体格局,传统媒体开始转向数字化发展。在全媒体时代,如何将传统媒介和新媒体有效结合在一起,是新闻编辑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跨媒体新闻编辑角色及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盛丽丽 《中国报业》2024,(3):172-173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新闻宣发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传统媒体在受到新媒体冲击的同时,也面临新的机遇。新媒体平台的崛起为传统媒体的新闻宣发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本文探讨了新媒体背景下传统媒体的新闻宣发策略,推动新闻宣发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梁静 《中国报业》2018,(11):78-79
近年来,互联网发展迅速,传统媒体受到互联网新媒体的渗透和挤压。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越来越广泛,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传统纸媒因为时效性差、版面有限等原因,面临巨大挑战。本文主要分析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以及纸媒发展的困境,探索纸媒记者在新媒体时代如何挖掘新闻。  相似文献   

6.
《商》2015,(48):200-201
融合媒介时代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优势互补,共融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和受众阅读习惯,而现在,手机媒体在新媒体中异军突起,发展极快,已具规模,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国内几大知名的手机新闻客户端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展开研究,试图探索在融合媒介时代下,提升手机新闻客户端新闻报道质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杨雪杰 《中国报业》2023,(2):100-101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时代背景下人们的阅读需求,新媒体传播形式给传统媒体发展带来冲击。为改变这一现状,期刊文字编辑必须结合当前时代发展现状进行转型,结合新媒体特征,明确自身在新时期下的定位,对传统的创作形式、传播形式做出改变。本文将结合实际,对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期刊文字编辑的转型策略进行探析研究,并提出革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李旸 《中国报业》2023,(12):138-139
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新媒体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人们的信息获取也越来越多样化。我国目前已进入融媒体时代,人们对新闻的时效性和内容的丰富性要求越来越高,对新兴媒体的青睐也越来越多。鉴于此,本文首先论述新媒体背景下给传统媒体带来的冲击与契机,其次分析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邵慧 《中国报业》2023,(22):100-101
相比传统纸质媒体,新媒体为受众提供了更便捷的阅读方式、更人性化的内容设计,人们已经习惯从手机等移动设备上获取新闻。在这一背景下,纸媒编辑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进一步提升编辑能力,增强纸媒的市场占有率。本文对全媒体时代纸媒编辑能力提升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蔡军 《中国报业》2022,(13):126-128
互联网技术发展至今,已经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既有的传播方式,同时居民阅读、获取信息的方式与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各种新媒体平台逐渐取代了传统媒体,引领了一种新的阅读潮流。考虑到纸媒的特殊性与民生新闻的优势,如何在当下时代推动纸媒民生新闻有序高质持续发展,成为业界关心的问题,也是本文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胡鹏 《中国报业》2023,(1):49-51
受众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的改变,需要对人物的报道方式、报道主题、报道视角进行再研究。传统媒体时代的人物报道方式已不适应融媒发展要求,平民视角宣传典型人物、典型人物多样呈现、人物报道主角平民化,越来越成为新媒体时代人物报道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人们已经习惯通过网络浏览新闻,获取最新资讯,这是一种发展,一种趋势。新媒体的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新媒体可以与受众真正建立联系,同时,它还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新媒体给媒体行业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模式。  相似文献   

13.
崔煜晨 《中国报业》2023,(11):190-192
促进纸质新闻采编的可持续发展,应注重提升新媒体时代纸媒新闻采编能力,强化纸媒在新媒体发展下的竞争力。文章采用调查分析以及实地考察等方法,分析新媒体时代纸媒新闻采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多方面的建议,得出目前新媒体对纸媒正产生着巨大冲击、纸媒迫切需要转型创新等结论,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旨在有效抵御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背景下的市场营销工作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迅 《商》2013,(21):215-215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逐步完善和发展,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通过新媒体进行传播信息的速度是传统媒体传播速度的数倍乃至于数十倍,新媒体带来了信息的大爆炸时代。在当前,人们通过智能手机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取资讯,也可以进行购物,这对当下的市场营销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就成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课题。本文分析了新媒体的特征以及对市场营销的影响。并对新媒体背景下的市场营销策略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实现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愈加丰富。在这一背景下,新媒体飞速发展,成为媒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媒体造成巨大冲击,也为传统媒体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融合发展已成为传统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广播电视媒体是传统媒体的代表,为了实现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积极推动新闻采写创新与转型发展十分必要。基于此,本文对媒体融合时代提高广播电视新闻采写能力的策略进行分析,以提高新闻作品质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信息需求。  相似文献   

16.
《商》2016,(9)
随着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深度报道受到了很大影响。其是当今信息化时代下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大多数人更加愿意在网络中获取新闻信息。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在新媒体上运用,就目前的新媒体深度报道发展情况而言,一切都是在探索之中,包括政策,报道方式,内容等,因此如果深度报道可以建立在网络传播优势基础之上,将会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本文试图从新媒体的语境下分析深度报道的发展现状,以寻求深度报道充分应用网络媒介的这一优势更深层次地对新闻事件的信息进行挖掘,以便弥补自身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黄楚新 《中国报业》2009,(10):42-45
随着传播技术的数字化,以互联网、手机为引领的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新媒体的普及逐渐改变着受众的信息接受方式,人们阅读传统报刊的时间在逐步减少,同时。报刊读者群体的特征和质量也随之发生变化。以报刊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在不断被削弱,而各种新型媒体如博客、播客、维客、RSS、网络视频、IPTV、以及Facebook等社交媒体(SNS)不断涌现,其影响力日益增强。随着新技术的突飞猛进,新媒体时代已不可抗拒地到来。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技术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媒体造成巨大冲击,报纸、期刊等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新媒体信息传播快速、准确,能为人们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本文分析互联网时代对新媒体编辑的要求以及报纸新闻编辑的基本现状,论述提升新媒体编辑素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进入到了新媒体时代,在新媒体时代中除了有着比以往更强的技术优势之外,也对传统媒体行业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必须充分了解新媒体环境的特点,并明确在这此环境下新闻编辑所面对的困难,才能够找到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从而为新闻编辑的工作开展带来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20.
新闻编辑是新闻制作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新闻的质量和效果。互联网环境下,新媒体的出现加剧了媒体之间的竞争,传统媒体面临新的挑战。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途径增多,对新闻媒体的要求也不断增多。在此背景之下,为了更好地促进新闻媒体的发展,新闻编辑,尤其是时政新闻编辑人员必须创新工作方式,更好地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